[Investment #00] 一些人性偏誤與懶人指數投資法

2024/02/18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背景介紹

大概是在研究所快畢業跟當兵的時候,我開始接觸股票。跟多數人一樣,剛開始都只是小試身手,把一小筆錢投入證券戶,做了一些功課、聽了一些朋友的建議後就開始買賣。那時候是航海王的時代,運氣挺好的莫名其妙就賺了一些錢,什麼都不懂的情況下也去當沖,糊里糊塗的賺了一件 WM 羽絨衣。我還記得那天去台北出差,在捷運站門口跟賣家面交的情形呢XD


當然,沒有每天在過年的。


聽信各種消息、非金融背景出身的我很快就踢到了鐵板。我至今仍深深記得當兵時午休躺在床上睡不著的那段時光,我雙眼緊盯著手機 App 裡愈來愈多、愈來愈大的綠色數字,內心在淌血。當時剛畢業,戶頭裡沒多少錢,每隔幾秒頁面刷新的虧損數字彷彿一斧一斧的砍在大動脈上,令我痛不欲生。


就這樣過了幾天,我受不了了。我把所有股票停損賣掉。


之後我慢慢開始學習一些相關知識,我的目標只有兩個:

  1. 睡覺必須可以睡得安穩
  2. 在自己可接受的風險下賺一些錢

為何要投資?

這已經是被問到爛掉的問題,相信大家最常聽到的原因不外乎是通貨膨脹、複利的力量...等,但追根究柢,其實是多數人都想要更多錢罷了。大多數人類都重視、需要金錢,只不過是重視的程度有高有低。接下來我們從以下兩個角度來剖析


  1. 複利的力量:

老生常談的故事,當有某項投資能做到 10% 的年化報酬時,我們在 24 歲時買入 1 萬元該項資產並長期持有,直到 65 歲退休時會有 500 萬元。

複利計算公式

複利計算公式

時間可以是我們的好戰友,愈早開始愈好。


  1. 讓錢幫忙賺錢

一般來說有兩種賺錢模式。


第一種是像麵包師傅、妓女、辦公室白領...等,投資一定量的時間產出麵包、服務、演戲給上司老闆看,並得到一定量的報酬、薪資。這種工作模式所賺取的金錢是有上限的,投入多少時間,會得到相對應的回饋。


第二種是像 JK Rowling 、球星、影星...等。也就是一般俗稱的躺著賺錢。


簡單來說,第二類的賺錢方式很難被複製,我們大部分人都屬於第一類人,需要不停的用時間去換取金錢收入。在這種情況下,除了兼職的副業,有一項穩定的被動收入就顯得更為重要,讓自己有機會提早退休、躺著賺。


  1. 分散風險

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個股就像一個個的籃子, ETF 則可以適當地幫我們分散風險。


一些人性偏誤與概念

  1. 根據 Vanguard 的研究
資產配置對總報酬率影響

資產配置對總報酬率影響

資產配置對整體報酬率的影響超過 90%,進場時機等其他因素只佔了 9% 不到。


  1. 外面有上百萬個投資經理人用盡全力尋找潛力投資標的(e.g. 華爾街的分析師),他們的設備比我要好得太多,比我們有更專業的背景知識與人脈,我們搶先找到金礦的機會微乎其微。既然如此,如果我們無法打敗市場,那麼何不盡可能有效率、低成本的加入市場的行列就好呢?


  1. 人類經常會過度自信。有兩種行為誤差會出現在過度自信的狀況中:
  • 成功與失敗之間的「分野」。我們總是記得我們成功的那幾次經驗,卻總是忘記失敗的歷史。
  • 我們總是將成功歸於自己的技術,而非運氣。


  1. 投資是一件無聊的事。人生很美好,把時間花在自己真正有興趣的地方可能會更好,不需要時刻盯著 App 介面上浮動的數字。勇於沉悶
  • 投資領域中存在著一種介乎牛肉與牛肉香之間的微妙反比關係 -- 最讓人激動莫名的資產通常會有最低的長期報酬,最讓人覺得沉悶難忍的資產卻有著最高的長期報酬。
  • 如果想追求刺激,就去跳傘或去北極探險,千萬別在投資組合上追求刺激。
  • 在多數狀況中,成功投資策略的關鍵就在於盡可能減少慘敗的機會 -- 穩定獲利,才能在夜裡安眠。換句話說,就是要沉悶無聊。


  1. 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曾提到,讓世界轉動的不是貪婪,而是忌妒。幸福的第一守則是降低期望,我們其實不需要隨時拿自己跟旁人比較~


  1. 最後,務必對自己誠實。過去投資的某檔股票在特定時間段或許收益超過了 20% ,但這是我們有自信可以不斷維持的績效嗎?另外,計算年化報酬率時也需要考量閒置資金。

哪些人適合這個方法

  1. 不想看盤的懶人 -> 每個季度 or 半年操作一次即可
  2. 非金融背景的投資小白 -> 不會、也不想選股
  3. 想穩定賺取跟大盤差不多績效的人


哪些人不適合

  1. 短期有大筆資金需求(e.g. 買車買房)
  2. 完全不能忍受短期帳面損失

怎麼做呢

  1. 決定好自己的資產配置(考量篇幅另開一篇討論)
  2. 生命週期投資法(Lifecycle Investing)
  3. 長期持有並持續買入
  4. 定期做再平衡(Rebalance)

這裡特別針對第二點與第四點做說明。


生命週期投資法這本書的中文譯本品質不太行,但它其實是一本很棒的書。簡單幾句話概括,在不開槓桿的前提下,年輕人請保持 100% 股票與 0% 債券直到壯年/老年期;若要開槓桿的話可以去參考書中詳細的比例與建議。


至於再平衡,某種方面來說它可以幫我們自動達到低買高賣這件事,下面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假設:

  • 我們的投資組合裡面只有 A 與 B 兩種股票
  • 上帝告訴我們理想的資產配置為 A : B = 1: 1
  • 我們目前有 100 元
  • A 的股價為 2 元, B 為 1 元


在這個前提下,我們的當前的資產如下:

當前資產配置

當前資產配置


可以看到我們持有總價 50 元的 A 股票與 50 元的 B 股票,符合理想資產配置裡面的條件 A : B = 1: 1。


六個月過後, A 的股價掉到 1 元, B 則漲到 2.5 元,此時的資產如下:

六個月後資產配置(再平衡前)

六個月後資產配置(再平衡前)


我們可以觀察到因為股價變動的關係, A : B = 1: 5 ,已經偏離了我們當初設定的理想值 1: 1。這時候我們需要賣出一些 B 購入一些 A ,把比例重新調整回來。注意這時候我們的總資產為 150 (25 + 125),可以預期調整後我們應該要持有價值 75 元的 A 以及價值 75 元的 B 。調整後的資產為:

六個月後資產配置(再平衡後)

六個月後資產配置(再平衡後)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我們在六個月後買進了 50 股 A賣出了 20 股 B 。這個再平衡的動作實際上就做到了低買高賣


結語

看到這邊基本上其實就已經學得差不多了!剩下唯一的問題是,如何挑選一個適合自己的資產配置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