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obot's Dream is the dream of all of us.
📖
《再見機器人》改編自美國繪本作家薩拉‧瓦倫 (Sara Varon)同名圖文小說,以童心般的筆觸,洗鍊地描繪製著人人必經的課題-如果緣份走到盡頭,我們選擇依戀還是放手?1980年的紐約曼哈頓,是當時音樂與街頭藝術的文化重地,但文化的薰陶卻沒有溫暖狗狗寂寞的心靈,反之日漸蒸騰於小狗的心中,周而復始的在夜晚獨自微波著起司通心粉、打掃著足夠生活兩人卻只有一人的單身套房,直到機器人的出現,才打開了狗狗塵封的心門
🏛️
至於設定紐約的曼哈頓,導演帕布羅貝嘉(Pablo Berger)也於「映CG Media」的專訪提及《再見機器人》與繪本最大的不同就是除了狗狗與機器人,紐約也化身成主角之一,大從中央公園、布魯克林、紊亂卻風趣的地下鐵,小至各式廣告牌、屋外的逃生梯以及對影壇各式各樣的致敬(都藏在各處細節裡)都原封不動的呈現於電影中。這樣的堅持與情誼,來自於紐約是帕布羅貝嘉就讀電影時的居住城市,它見證了帕布羅貝嘉的成長,也影響了他往後的創作生涯。
🐶
狗狗與機器人,一個期待有伴,一個對世界一無所知,猶如初來乍到這個世界的新生兒;兩個單純且真摯的心,沒有海誓山盟的承諾,只有一個眼神、一瓶可樂、一首歌,那刻狗狗不再是曼哈頓裡的過客,他也成了別人的朋友,而且還是最好的朋友。直到機器人與狗狗因意外而分離,兩人在無數思念的夢裡重逢又在現實分離,兩顆落空的心會如何找到彼此
一個等待、一個期待,電影無比真摯的情感,路過了或許是所有人的曾經、現在、或是將來,無論與我們共鳴與否,確定的是我們對「真誠」的依戀與期許;狗狗與機器人,可能是曾經的你,也或許會是未來的他。在這103分鐘裡,沒有語言的符號、沒有對性別的意識,我們只看得見兩顆真摯卻錯過的心。
是我們都忘了,還是本來就沒有那麽重要呢?
電影在簡潔童趣的清晰線條風格(clear line)底下,試圖問出現實的我們對於關係的追求,如果我們能在螢幕的真摯前,忘卻言語與性別,那現實的我們面對一段關係的選擇會是狗狗還是機器人呢?最終機器人教會了狗狗什麼是愛,與狗狗到最後的卻不是機器人,兩人停下腳步回憶曾經的時光,選擇留下了回憶與緣分的琥珀,帶走了成長的養分繼續前行,也在遺憾中,找到了自己選擇。
可能沒有誰錯過誰,時而,風也仍會吹往曾經、浪花也仍會打往曾經,但至於未來,一切都是無悔與使然了。
《再見機器人》的情感柔化了現實的鋒利,帶領觀眾回到了心中跟狗狗與機器人一樣,最純粹的那面,想必也是口碑能夠在同期的《沙丘》旁持續發酵的關鍵。而童趣的光線下,背後留下的仍是現實課題的陰影,留給我們去撥開與解讀,這些餘韻的背後是成長、是作一段人生的白日夢,方可成為《再見機器人》撼動人心的力道。
|Director|
Pablo Berger
|Writers|
Pablo Berger
Sara Varon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