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弱多病的第四權-台灣新聞產業的困境:《你懂個屁》EP07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前言


人們的認知建構主要來自學習和資訊的涉入。學習涵蓋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培養對於社會的基本知識和培養思考能力,不關乎時間性的,非即時的。資訊的接收和轉譯則能夠幫助我們了解現在當下發生的事,在這其中,大眾媒體一直以來都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大眾媒體作為資訊的守門人、傳播者,將事件化作文字、影像,將世界帶到閱聽人的面前。NEWS,新聞,有一說是在新聞業出現前,人們要知道遙遠地區的消息是很困難的。而新聞正是能夠把North、East、West、South,東南西北、四面八方的消息都網羅在一份報紙裡,因此稱為 NEWS。對於幫助消息的散佈和形成對當下世界的轉變是不可或缺的。除此之外,隨時間演進,新聞業也在台灣解嚴改革開放以來,擔負起監督政府的職責,以「第四權」自詡為新聞業的理想,藉由調查、報導,將社會陰暗面、見不得人的事,或政府濫權貪污等不道德甚至違法的事情公諸於世,賦予人們知的權利。透過揭露社會問題、政府弊案,來完成監督政府的職責。也因為新聞媒體是在三權分立的機制之外,得以監督所有的政府,所以漸漸被稱作除行政、立法、司法之外的第四權。人民除了投票外,透過媒體近而擁有了另一種參與民主政治的方式。

回顧過去媒體的輝煌,作為記者個光榮,很難對比如今媒體產業人人喊打,遭民眾唾棄。甚至訕笑「小時候不讀書,長大當記者」,以此貶低新聞多為狗皮倒灶、錯誤百出、俗不可耐的文章。然而這樣一句「標籤化」而傷害整個群體,甚至整個產業時,媒體產業實際上卻是啞巴吃黃連。這麼聽來或許覺得奇怪,媒體不應當是掌握話語權的大聲公,怎麼就變成啞巴了呢?那得看這支麥克風,如今是言人所不敢言的大聲公,還是淪為掌權者說一不二的傳聲筒。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媒體究竟為何一蹶不振,需要相當複雜的從許多面向加以瞭解和說明。許多先進前輩乘載著媒體的記憶,回顧過去面臨的轉變何以造成無以復加的結果。面對未來的可能性,也早已將足跡踏遍各個領域和想法。馮建三老師關注傳播文化發展,常行文給與政策建議;翁秀琪老師撰寫傳播理論的教科書,提升傳播產業人員培訓的理論背景,近年來更是不斷推動媒體改革,並身體力行的成為電視台公評人;張錦華老師傳授批判理論、質化研究,直指意識形態和權力結構,為反媒體壟斷不遺餘力;羅世宏老師以公共媒體和新聞價值的發展為己任,深刻的解析和活靈活現的描繪讓人立刻感同身受。許許多多前輩先進族繁不及備載,大家都為了能建立更好的媒體環境而努力。筆者也望貢獻自己的一點小小心力,在本集節目中,將媒體產業為何找不回曾經的榮耀,做簡單的分享,希望能給予聽眾一個新的思考方向。


首先是吃飽


現代媒體遇上的問題是錯綜複雜的,實在難以一言以蔽之。筆者會試著從各方面引導著進入問題癥結點,望能周詳的說明大部分的問題。首先,我們不可能不吃飯,換言之必須要工作、賺錢,才能求得一份溫飽,讓生活繼續下去。經營媒體也是一樣的道理,媒體說到底,就是販賣內容的產業,以記者的文章作為商品。可以想像一下最早以前新聞業初問世時,人們購買報紙,是為了獲取印在上面的訊息,得知這個社區、這個城市、這個國家、甚至其他國家發生的事。在紙上就能走遍各地。靠著實體報紙的販賣收益,當然,還有招商而來的印製廣告,新聞業得以茁壯。爾後網路的出現,新聞業過去以賣報維生的商業型態再不可行了。因為沒有人看實體報紙。因此網路時代之初,新聞業和電視台等大眾媒體,靠的便全然是廣告收入,無論是置入性行銷、業配、版位,只要視線會停留之處,都可以塞進廣告。而在網路普及之後,大型的搜尋引擎 Google、近乎壟斷的社群媒體巨擘 Facebook (Meta) ,取走了近乎九成閱聽人的注意力,而廣告收入也因此被大型科技平台整碗端去。截至2022年,這兩大科技巨頭擁有八成以上的網路廣告收入,真正用血汗製造內容的新聞業只能吃殘湯剩飯。白嫖這些記者們嘔心瀝血作品的科技平台,吃媒體的肉,還喝媒體的血,吃乾抹淨還大言不慚的認為他們是為媒體帶來流量的救世主。媒體用盡心力所產製的新聞內容,在進入網路時代後彷彿成為公共財,認為媒體就應該產製新聞並且將消息傳遞給閱聽人。產製新聞有價,在一般普遍使用者聽來簡直荒謬至極。而收益大幅縮減的媒體只能苟延殘喘,想方設法繼續生存下去,黃哲斌的作品《新聞不死,只是很喘》,書名就象徵著新聞業會堅毅地活下去,但卻必須精疲力盡,喘著粗氣才得以生存。


不只快,還要多


經營困難的媒體現況,收入大幅縮減,導致對於利益的競爭更加激烈。媒體之間開始互相搶奪流量,想盡辦法要在閱聽人的注意力當中獲得一席之地。因此產生了追求「獨家」的文化。獨家換言之就是這條消息只有一家媒體進行報導,可以想見獨家新聞的要素勢必在「難以取得的消息」和「搶先公佈的消息」這兩者之一。那麼難以取得,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去抽絲剝繭的新聞內容;和消息取得本身不困難,只需要搶快、搶先公布即可,在這兩者之間,縮減製作困難度的考量下,顯然會選擇後者。因此新聞業在高度競爭的壓力之下,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就會立刻捕風捉影,將消息寫成新聞發布出去。甚至為了讓自家媒體有更多獨家內容,多數媒體會對於獨家新聞發放獎金,鼓勵記者去發掘和撰寫這樣的內容。當然,若是以追求深度、難以被看見的議題為目標的獨家,確實值得鼓勵,但若只是搶快未經查證的速食新聞,恐怕傷害無以復加。在追逐獨家的風氣之下,遂衍生出副作用,就是媒體最害怕的「獨漏」,獨漏意指當競爭對手都有報導某一則新聞,唯獨該媒體沒報,那麼它就面臨獨漏。這在新聞業上可謂災難,更是會讓記者被咎責的大問題。因此記者養出了,絕對不能放過任何可能成為新聞的消息,這樣的特質,被迫失去新聞性的專業評斷,腥羶色、三器新聞(監視器、瀏覽器、行車記錄器),導致越來越多內容讓人看了搖頭說:「這也能變成新聞?」

而更加嚴重的是,這並非造成新聞性模糊的唯一因素。若知悉新聞業界的記者生態,恐怕會瞋目結舌難以想像。電視台的記者在每天早上一到公司,八點就需要開編採會議,像採訪主管報備今天預計採訪的新聞,並商量內容後大約九點出發採訪,十二點前必須要交給電視台第一則 SOT。也就是採訪畫面錄製、剪輯完成,且文字記者已經將文字稿寫好並過音輸出,我們會在新聞台看到的一個完整新聞影片,這稱為SOT。下午一點繼續出發,四點前再交出一則。有時甚至因應情況還需要加班,晚上接著採訪。這或許可以被視為理所當然,畢竟必非只有在上班時間才會出現新聞,可就是因為如此,加班費恐怕也不會是記者生涯中會出現的字眼。網路媒體的狀況更加驚人,一位網路記者一天大約會被要求必須撰寫 15-20 篇新聞,試問台灣哪裡有那麼多值得報導的消息?因此才出現記者都上PTT、臉書、IG、Threads等論壇和社群網站抄寫新聞的陋習。這並非記者偷懶,而是工作的編制上讓他只能選擇以這樣的方式達成上頭要求的份額。而每天要寫這麼多篇新聞,可想而知,記者怎麼可能有時間能夠精進自己、發想主題、雕琢內文。在這樣的生態之下要求產製的品質,著實強人所難。

每天不合理的出稿量除了造成品質的降低,更嚴重的是新聞業的可信度被加以破壞。記者在需要產製這麼多新聞的情況下選擇上網抄寫,可社群媒體和論壇上的消息內容,並非完全正確,甚至可以說多數可能都需要加以檢驗及思考。可記者連喘口氣的時間都沒有,要如何能有時間去逐一驗證消息的真實性與否。搶快、搶多的製作流程,造成記者在求學時間內學習的新聞專業無用武之地。只能消極的配合符合市場胃口的釣魚標題,並在新聞出現錯誤時,事後更改內容或發佈一則不痛不癢的道歉說明。可事件的受矚目程度是有一個生命曲線的,隨著時間的順延,受到關注的程度會指數性的減少。當消息已被廣泛討論並發現錯誤後,道歉啟事又有多少人會注意,又有多人會調整對該事件的認識呢?

近日颱風凱米造成台灣許多地方發生風災,釀成諸多憾事。其中一起在花蓮一棟大樓頂樓加蓋,女兒牆遭強風刮落砸在路邊一輛轎車上,導致車內人員受傷及死亡。東森新聞 EBC 第一時間發佈的新聞搞標題寫著「一家三口遊花蓮!媽遭女兒牆砸死 目擊者還原情況」,用字遣詞彷彿刻意塑造這一家人是颱風天還出門遊玩,被砸死簡直活該,這樣對事件當事人非常負面的描寫方式,更是在受害人傷口上灑鹽。隨後被證實這一家人的媽媽是颱風天仍然去醫院上班的護理師,而她的先生之所以開車出門是為了接她下班。因為小孩年紀太小,出門接妻子下班無法獨留孩子在家,才一起帶出門,沒想到卻發生憾事。東森新聞遂將新聞標題改成「一家三口出門遇險!媽遭女兒牆砸死 目擊者還原情況」仍遭網路言論批評媒體在啃人血饅頭。最後東森乾脆將這則新聞直接刪除,取而代之發布一條新的新聞,標題寫道「凱米太可怕!花蓮民宅屋頂被吹飛 女兒牆砸落1人身亡」

這個例子很直接地展現了上述提到的諸多產製流程造成的問題。搶快,未經證實的訊息揭露,搭配聳動的標題就為了搏取閱聽人的眼球。隨後發現錯誤百出才趕緊更改標題,但仍然帶著偏見,以「出遊」來描述這一家人,並仍保有「砸死」這樣粗俗並不尊重當事人的用詞。在被廣泛抨擊之後,並非由媒體出面公告新聞內容的錯誤,並撰寫更正報導。反倒乾脆直接刪除文章,並且要求記者在個人的帳號上發布道歉聲明。接著以一篇新的新聞來輕描淡寫帶過此事,如此消極且推脫責任的處理方式,令人感到憂心又悲痛。當不合理的產製要求導致新聞的錯誤,媒體的立場不僅不保護自家記者,甚至將他推至前線,要他一人承擔。


外強中乾 體弱多病


談完媒體的生存不易和過度競爭導致的諸多產製問題。接著聊記者的待遇,是否得以讓他們承受這些困難。電視台記者看似光鮮亮麗,但實際上的薪資待遇恐怕聽人讓人下巴都闔不上。電視台記者大學畢業起薪就是基本薪資,其餘的則是要拚獨家新聞,收視率、點閱率加給,還有隨年資調整的月薪。那麼主播呢?主播應該不一樣了吧?正好相反,主播其實也是電視台記者,只不過他額外多出了播報新聞的獎金。一個時段一小時,獎金2000元左右,依照不同電視台有不同標準。而竟然主播也是記者,固然上開提到對記者產量的要求也同樣適用。平面媒體記者的薪資待遇則稍稍好一些,大學畢業在兩萬八到三萬元不等,碩士畢業則是三萬二。這時回想在前段提到記者的生活型態和工作要求,這樣的薪資實在難以想像要何以承受那樣的對待。傳播學界的前輩翁秀琪老師在今年(2024)五月就撰文《當新聞記者的薪水養不活自己》提到,三十年前記者起薪三萬,三十年後的今天記者起薪依然是三萬,就連餐廳外場服務人員起薪都有三萬六,記者的薪資結構著實低到令人難以置信。在這樣的低薪結構下,試問媒體要如何挽留優質人才,如何在這樣的情況仍要求新聞內容的品質,要求每一位從業人員在高度壓榨的工作要求之下,仍保有新聞專業去面對手上的每一篇內容?


新聞業的三個隱憂


誠如開頭所言,新聞業的困境和焦慮非三言兩語可述說完整,希望在這篇文章裡能夠讓讀者見林又見樹,見樹又見林。因此在談完了媒體產業的生存和記者的困難後,援引黃哲斌前輩曾分享過,以他的觀點提出的媒體產業三個隱憂,來再次回頭看見媒體業的這片樹林面臨的危機。

黃哲斌提到媒體的隱憂有三。其一是營收焦慮,如前所述,媒體產業過去是靠著廣告收入為生,而當廣告收入都被大科技平台如 Google、Facebook 給拿走以後,媒體至今仍找尋不到其他適當的商業模式,只能不斷地嘗試,並且努力咬牙苦撐。營收問題恐怕是媒體業最大的敵人,當媒體無法抬頭挺胸的走下去,要如何有底氣去做與權力對抗、揭黑暗瘡疤的工作。其二是流量焦慮,進入網路時代後,媒體為增加點閱率所帶來的廣告收入,著了魔似的追求流量,才導致釣魚標題、腥羶色充斥。這回歸到長久以來的一大矛盾,新聞內容素質的下降該由誰負責?閱聽人認為記者都只產製文化垃圾,沒有素質,並批評記者沒有讀書。可記者也打抱不平,優質深度內容的硬新聞點閱率就是不如輕鬆低俗的軟新聞,媒體需要錢的情況下,只能被迫推出更多的軟新聞來符合市場需求。那麼這問題究竟是誰造成?媒體必須追逐流量才得以生存,成為因為營收困難,而導致的內容品質下降的重大問題。其三是信任焦慮,如上東森新聞的例子。當傳統上認為媒體的報導都應該是可以相信,是具權威代表性的內容,如今錯誤百出,甚至毫不負責,這叫閱聽人該如何信任媒體?再者,社群媒體造成訊息氾濫,其中更是不乏諸多假訊息,當新聞產製變成需要大量抄寫網路訊息,並且沒有時間可以校對查證時,新聞的可信度與網路言論之間又有何異。最後是媒體大量的軟新聞和鄙俗的內容,專業形象逐漸被破壞,何以讓人信服這樣的媒體有優秀的新聞。

媒體產業困境是環環相扣、錯綜複雜,只用極為單純的訕笑批評並不公平。新聞業在現代仍然肩負著讓社會變得更好的責任,我們也不乏諸多仍提供優質內容的媒體,如報導者、端傳媒、公視新聞、天下雜誌、上下游新聞等。媒體的生存還有賴大眾對其改觀,並瞭解到究竟有何困難,更同審視不合理的環境,共同監督從業人員的專業,共同找尋可行的商業模式,共同鼓勵和製作優質的新聞內容。以此,才能讓守門人與閱聽人的關係不再疏遠,也不再矛盾。藉此才能讓新聞產業變得更加健全。


🔔 不想錯過精彩內容,立即追蹤

Spotify:你懂個屁

Apple Podcast:你懂個屁

Line 社群:你懂個屁研究室


參考資料:

陳秉弘. (2020). 談數位時代媒體處境 黃哲斌:新聞業有3大焦慮 | 中央社新聞學院. academy.cna.com.tw/N...

羅世宏. (2020). 台灣新聞業危機惡化,誰來拯救?|羅世宏/宏觀中國|獨立評論. 獨立評論@天下. opinion.cw.com.tw/bl...

劉騏瑋. (2022). 【紀錄】新聞產業與平台責任論壇(三):數位平台挹注新聞業發展 學者提四種模式. 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www.journalism.ntu.e...

台灣民眾黨智庫編輯. (2024, May 2). 媒體產業的困境與出路 - 台灣民眾黨智庫編輯 - Medium. Medium. tppnews.medium.com/媒...1926dc01fd

曹悅華 (2023). 新聞業與數位平台第二輪對話登場 兩點共識曝光.工商時報. www.ctee.com.tw/news...

羅世宏. (2021). 羅世宏:展望十年後的台灣傳播環境 – 思想坦克|VoicetTank. 思想坦克|Voicettank. voicettank.org/展望十年後的台灣傳播環境/

陳秀鳳. (2020). 「多工」與「趕工」生態:臺灣媒體與科學新聞的距離 -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smctw.tw/6426/

羅世宏 (2023). 以公共政策介入手段扶持新聞業存續與發展: 平台問責途徑與公共預算途徑的跨國比較. 中華傳播學刊, (43), 93-151.

洪貞玲 (2023). 導言: 數位匯流與新聞重建-產業革新與平台政策的雙重解方. 中華傳播學刊, (43), 3-6.

黃順星. 從何所來, 去何所至:《 新聞業危機的再思考》. 研究131, 173-179.

徐桂權. (2021). 數位時代仍需要不可愛的新聞界-《 為什麼新聞業依然重要》 書評. 新聞學研究, (147), 181-190.

楊智傑 (2023). 新聞有價/各國媒體議價怎麼做? Yahoo News. tw.news.yahoo.com/新聞...20500443.html

鏡新聞. (2023). 權力碰撞:新聞記者、報老闆,和政治人物的三角習題. 鏡週刊 Mirror Media. www.mirrormedia.mg/e...

翁秀琪. (2024). 當新聞記者的薪水養不活自己. 鏡新聞. www.mnews.tw/story/2...

中央通訊社. (2021). 加拿大多家報紙頭版空白 抗議臉書Google吞廣告收益. 中央社 CNA. www.cna.com.tw/news/...

尹煒翔. (2024). 凱米太可怕!花蓮民宅屋頂被吹飛 女兒牆砸落1人身亡. 東森新聞. news.ebc.net.tw/news...

avatar-img
3會員
10內容數
這是 Podcast 節目《你懂個屁》的文章圖書館,每一集節目皆會搭配一篇文章作為資料的補充和節目主題的延伸。我們希望的是節目帶給你的影響能夠持續並擴展,如同對於各種議題的想法必須不斷延展。如果你覺得有趣,歡迎一起來加入!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11/20日NVDA即將公布最新一期的財報, 今天Sell Side的分析師, 開始調高目標價, 市場的股價也開始反應, 未來一週NVDA將重新回到美股市場的焦點, 今天我們要分析NVDA Sell Side怎麼看待這次NVDA的財報預測, 以及實際上Buy Side的倉位及操作, 從
Thumbnail
Hi 大家好,我是Ethan😊 相近大家都知道保濕是皮膚保養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無論是在畫室裡長時間對著畫布,還是在旅途中面對各種氣候變化,保持皮膚的水分平衡對我來說至關重要。保濕化妝水不僅能迅速為皮膚補水,還能提升後續保養品的吸收效率。 曾經,我的保養程序簡單到只包括清潔和隨意上乳液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11/20日NVDA即將公布最新一期的財報, 今天Sell Side的分析師, 開始調高目標價, 市場的股價也開始反應, 未來一週NVDA將重新回到美股市場的焦點, 今天我們要分析NVDA Sell Side怎麼看待這次NVDA的財報預測, 以及實際上Buy Side的倉位及操作, 從
Thumbnail
Hi 大家好,我是Ethan😊 相近大家都知道保濕是皮膚保養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無論是在畫室裡長時間對著畫布,還是在旅途中面對各種氣候變化,保持皮膚的水分平衡對我來說至關重要。保濕化妝水不僅能迅速為皮膚補水,還能提升後續保養品的吸收效率。 曾經,我的保養程序簡單到只包括清潔和隨意上乳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