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在大腦外思考:各領域專家如何運用身體、環境、人際關係,打破只靠大腦思考、決策、學習、記憶的侷限》

【讀書心得】《在大腦外思考:各領域專家如何運用身體、環境、人際關係,打破只靠大腦思考、決策、學習、記憶的侷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摘述

作者安妮·墨菲·保羅(Annie Murphy Paul)在本書提出了從個人出發到與他者互動的每個面向,有什麼能夠打破過往我們普遍認為大腦是怎麼回事,進一步提出可行的諸多案例,讓我們以更有效的方法運用大腦,提升生活品質。

大腦應該是什麼?

戰爭促進科技快速的進步,在二戰後,ENIAC第一代電腦的出現,給世人對於大腦有了「如電腦般快速」的想像與認知;到了2000年初,人們對於大腦有了可以「如肌肉般」透過大量的練習與持續累積被鍛鍊的新想像,埃里克森的一萬小時定律也是建立在這個概念上。

然而,我們大腦天生能力有限,像是有限的記憶力、有限的專注力、對於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有限、大腦處理困難的事是有限制的。不管是快速還是被鍛鍊的大腦都有侷限。作者利用韓國因喜鵲多次大規模斷電的事例,提出了大腦「進行編織」的概念,大腦會不斷地重組重構。

鍛鍊系統二模式和提高學習的方法

  • 個人內感受訊號:透過正念冥想,為自己的情緒標標籤,更加了解自己。這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能夠以系統二的模式去思考處理各種事情、做出理性的判斷,而非依著系統一本能的反應。系統二模式好處多多,可以讓我們避免落入定錨效應*、易得性捷思法*、自利偏誤*。
定錨效應:因為先前的資訊(錨點),對後續的判斷產生影響。
易得性捷思法:進行判斷或行為時,我們依賴於腦海中直接浮現的例子。
自利偏誤:通常將自己的成功歸因於自己的人格特質,而將自己的失敗歸因於環境影響,反之,對他人的成功與失敗則個別歸因於環境和人格特質。
  • 因為難過,所以哭了?還是因為哭了,所以難過?答案是後者!在辨識自己的情緒時,感受身體發出的訊號,再為這些訊號標上可能是生氣、難過、緊張、害怕 (這些也有可能同時存在)。
  • 認識自己的情緒需要重複多次、再評估調整的。
  • 學習任何事情配上動作,效果遠比只看只聽只用大腦想好:書中提到一項實驗,是讓學生在沒有桌椅的教室裡上課,學生可以自由走動,或坐或躺。這項實驗結果顯示出,相比於坐在座位上上課的學生,這些學生也更好的學習表現。在教室之外的我們,可以進行至少兩小時的散步(在說明散步的好處,作者以丹尼爾康納曼為例),當然還是要依據個人的情況來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安排。
  • Touch grass! 接觸充滿大自然的碎形將減輕疼痛、提高專注力、提升我們的創造力。
  • 辦公室開放的環境讓我們更有效率? 事實上,根據書中提出的研究結果,開放空間反而讓合作降低。
  • 間歇合作讓個人隱私和親密交流同時實現,在合作交流之外,個人能夠有自己風格的辦公桌空間喘息獨處。

要如何擴展大腦—在大腦外思考? 將抽象的事物與心智化為實體、圖像、可被觀察的方法。

  • 有思想的空間思考:有一面牆(或任何可以記錄的載體,例如筆記本、電子記事軟體、素描本等)去卸載腦中的資訊,同時也在這個過程和資訊互動、理解。
  • 以環境思考:所有書寫記錄下來的東西,是我們思考過程的結晶也是進一步思考的依據,這些筆記也是創造的體現。

費曼獲得諾貝爾獎後,史學家查爾斯韋納訪問費曼,其中提到了費曼的原創筆記和草圖。

韋納說這些是費曼的日常工作紀錄。費曼回應「那些就是我的研究工作」,韋納說,「這個嘛,研究是在你的大腦裡面完成的,指示研究的紀錄還在。」費曼並不接受這種說法,再回道「不是,那不是紀錄,那是能拿來用的。一定要把文件拿來用,紀錄就是文件。明白嗎?」

  • 進行大腦外的思考,從個人延展到人際互動時,我們可以利用模仿,幫助我們過濾選項、有更多的策略參考、避免前人犯過的錯誤、也是避免隱瞞不對等的情況。作者則以賈伯斯參觀微軟的工廠後開創了Apple產品為「傑出的新創,高明的模仿」。
  • 教比學,學到更多。
  • 團體心智取代獨自思考:團體中,我們必須經過溝通、承認、重複、重述和闡述,這個過程讓我們避免認知個人主義可能帶來的負面後果。
  • 團體活動可以消彌對立、促進理解:德州大學社會心理學家艾略特阿隆森提出的拼圖教室程序,改變了1970年代種族歧視嚴重的德州奧斯丁的公立學校。拼圖法讓學生團體合作、溝通並做出成果。這個同步的過程會讓我們願意合作、更親近、我們共患難的經驗也將強化彼此的連結、合作也讓學生避免穀倉效應。
  • 同步:以生活的例子來說,若兩人一起盪鞦韆、方向都一樣,互相心中會產生信任、連結等正向人際的感受體驗。
謝謝你閱讀這篇文章。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訂閱追蹤按愛心!
2023/6/9 初稿 @Louisa Coffee
2024/8/14 定稿 @NTUST
avatar-img
隴千的沙龍
8會員
38內容數
主要是整理之前寫的電影影劇心得,也當作練習修改文章。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隴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紀錄片的目的是要說服或讓觀眾意識到,由人類產生的塑膠不分國界與物種地造成危害,並展開行動。兒時與海洋的記憶對Tanya Streeter及來說是不可抹滅的,而長大後發現海洋面臨來自人類製造的塑膠威脅,開始展開一系列在全球各地的訪查,並與專家對談。
有空來補紀錄發現現在DALLE 3.0要付費了Q 以下分享去年(2023)使用DALLE 2.0生成一系列圖片的成果, 當初是為了做side project而產的各種系列(雖然最後也沒用上)。
目前使用ideogram,免費的額度一天 10 slow prompts,然後需要等待幾十秒到一分多鐘的時間產圖。產出來的圖片還不錯,免費方案的也有幾款風格可以選擇,但產出的圖片只能下載非最高畫質的JPEG檔。
從年初開始到最近壓力都維持在高水平,偶然間在書店被古賀建史的《在寂寞的夜裡提起筆》封面吸引,讀了之後,覺得再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就像古典在《躍遷》裡提到打破負迴圈的辦法就是反過來想,認知到是沒有留給自己思考的空間,所以才會那麼忙錄。
《最酷的旅伴》是安妮華達與JR兩位共同為導演及主角,並且以安妮華達的作品與人生經歷及兩人的創作才華,為萍水相逢或熟識許久的勞動階層的人們,在各式牆面上留下巨大的影像身影。
全片貫穿導演安妮華達一生的作品,加上導演現身說法,帶領整部紀錄片的走向。有時是在演講廳對著觀眾說話,有時在作品中某個場景對著觀者訴說,看到最後,會發現安妮華達也是再對自己說,對那些片中片外遇見的每一個人,萍水相逢、友誼深厚、忘年之交的人們,展現出無盡的好奇與關懷。
紀錄片的目的是要說服或讓觀眾意識到,由人類產生的塑膠不分國界與物種地造成危害,並展開行動。兒時與海洋的記憶對Tanya Streeter及來說是不可抹滅的,而長大後發現海洋面臨來自人類製造的塑膠威脅,開始展開一系列在全球各地的訪查,並與專家對談。
有空來補紀錄發現現在DALLE 3.0要付費了Q 以下分享去年(2023)使用DALLE 2.0生成一系列圖片的成果, 當初是為了做side project而產的各種系列(雖然最後也沒用上)。
目前使用ideogram,免費的額度一天 10 slow prompts,然後需要等待幾十秒到一分多鐘的時間產圖。產出來的圖片還不錯,免費方案的也有幾款風格可以選擇,但產出的圖片只能下載非最高畫質的JPEG檔。
從年初開始到最近壓力都維持在高水平,偶然間在書店被古賀建史的《在寂寞的夜裡提起筆》封面吸引,讀了之後,覺得再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就像古典在《躍遷》裡提到打破負迴圈的辦法就是反過來想,認知到是沒有留給自己思考的空間,所以才會那麼忙錄。
《最酷的旅伴》是安妮華達與JR兩位共同為導演及主角,並且以安妮華達的作品與人生經歷及兩人的創作才華,為萍水相逢或熟識許久的勞動階層的人們,在各式牆面上留下巨大的影像身影。
全片貫穿導演安妮華達一生的作品,加上導演現身說法,帶領整部紀錄片的走向。有時是在演講廳對著觀眾說話,有時在作品中某個場景對著觀者訴說,看到最後,會發現安妮華達也是再對自己說,對那些片中片外遇見的每一個人,萍水相逢、友誼深厚、忘年之交的人們,展現出無盡的好奇與關懷。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讀者提問:我覺得自己最大的問題是,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事、做什麼會開心。 以前以為自己找到了,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又覺得自己沒那麼喜歡,所以我一直很羨慕其他人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也發現我從小時候欣賞的人們都是因為他們很專注在某個領域(我覺得這樣的人自帶光芒,就算不是超厲害)。 長大
身為一個經常在行天宮發呆兼寫作的人……欸對,我都會坐在廟前一排階梯打限動跟文章,待在行天宮很容易文思泉涌。也包含,我對行天宮的籤詩運作,不敢說真理,但和祂們相處久,抽的籤詩多,對照的現實也多,自然就發現了神明的弔詭之處。 會寫這篇,是來自昨天遇到一位女孩,我認為她的頻率反映了時下人,尤其想要以
讀者提問:我覺得自己最大的問題是,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事、做什麼會開心。 以前以為自己找到了,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又覺得自己沒那麼喜歡,所以我一直很羨慕其他人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也發現我從小時候欣賞的人們都是因為他們很專注在某個領域(我覺得這樣的人自帶光芒,就算不是超厲害)。 長大
avatar-avatar
Moonrogu
發佈於
src
身為一個經常在行天宮發呆兼寫作的人……欸對,我都會坐在廟前一排階梯打限動跟文章,待在行天宮很容易文思泉涌。也包含,我對行天宮的籤詩運作,不敢說真理,但和祂們相處久,抽的籤詩多,對照的現實也多,自然就發現了神明的弔詭之處。 會寫這篇,是來自昨天遇到一位女孩,我認為她的頻率反映了時下人,尤其想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