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初開始到最近壓力都維持在高水平,偶然間在書店被古賀建史的《在寂寞的夜裡提起筆》封面吸引,讀了之後,覺得再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就像古典在《躍遷》裡提到打破負迴圈的辦法就是反過來想,認知到是沒有留給自己思考的空間,所以才會那麼忙錄。
於是七月中開始,藉著機會開始進行從未嘗試過的自主、高密度的撰寫日記。
現在翻開兩週前、一週前自己寫了甚麼東西,其實很多都是流水帳、表面話,但看得出來自己很焦慮並試圖維繫正常運作安慰自己一切很好。再深入看,那些鼓勵自己、相信明天會更好、要更努力的文句是完美主義在作祟,還有不准自己難過害怕的武裝。越寫也因此越覺得好焦慮無力。或許這是寫作中斷的原因之一。但也不是說完全沒有收穫。在結束挑戰後沈澱個幾天,更能誠實看待自己,承認自己現在有所不足,還有情緒起伏是正常的。
雖然挑戰過程非常不舒服,就像是在心中熬一鍋濃濃的焦慮湯。可是也發現了自己寫作的最佳時機。也就是說,發現了讓自己更有動力與持續寫作的個人狀態。
首先是心態從求好變成先求有再求好,但這所謂的有也不是寫寫膚淺表面的東西敷衍自己,而是要挖掘真實想法和感受並寫下來,所以也不會是寫得多就好。
然後,在一天的固定時間寫作,就我自己的觀察和嘗試,對我培養持續寫作的習慣沒有太大的幫助,反倒被侷限。反而是主動思考、不斷問問題並紀錄下來,有空的時候就歸檔、電子化或者改成素材,讓我比較容易寫作,不論是寫日記、週記、筆記心得還是什麼。
所以所謂的最佳時機,其實更像是一種心態,清楚自己的目標並對其保持好奇,然後隨時都準備好紀錄、反思,即便是在狀態不好的時候也能夠以慣性運作SOP。
成為自己寫作的頭號粉絲:為了自己寫,然後反覆雕琢
對自己誠實除了是持續寫作的策略之一,也是對自己負責的態度。如果是為了他人而寫,我想,活在他人的價值之中和寫作帶來的自由是相悖的。如果誠實的話,那麼努力了即便失敗也不會後悔或怪罪他人。誠實的看待自己的情緒、能力和想法,儘管這對我來說通常要花很多時間,有的時候是一天、一週甚至好幾個禮拜,但最終得到了讓我舒心、能坦然接受的結論,都讓我不僅在該面向,在生活中其他面向也都深受啟發與收穫滿滿。
快樂的事比較容易被遺忘還是痛苦的事比較容易被遺忘?《橡皮擦計畫》裡,丹尼爾康納曼的實驗研究說我們經常將經驗與記憶混淆,即便當初愉快的事也可能因為痛苦的結果而留下痛苦的感覺,反之,痛苦的過程也可能因好的結果而在記憶中變得愉快。
在面臨相似的場景時,記憶總是特別強大,影響思考決策和行動的模式。關於寫作,從小到大,或許沒有如同儕朋友般厲害,得了獎、被稱讚,所以能夠保持相對客觀理性健康的態度,自己跟自己比較。但在其他方面就有揮之不去的失敗經驗,至今依舊困擾著我。之後在這些方面的認知有所改變並取得成功經驗的話,或許有機會再分享。
謝謝你閱讀這篇文章。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訂閱追蹤按愛心!
2024/7/31 初稿 @AC
2024/8/13 定稿 @NTU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