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的結局(阿摩司書8:1-14)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一、教社主日的介紹

在「PCT2024教社奉獻主日(台語版)」的影片中,我們了解教社部(即「教會與社會委員會」)主要負責以下四項事工:

  1. 公義和平:例如二二八追思會、堆動轉型正義、參與街頭抗爭、推動國會改革的青鳥運動等。
  2. 永續環境:推動非核家園、淨山淨灘、減塑運動及環境保護等活動。
  3. 急難救助:包括防災演練與講座、重大意外的捐助及救災等。
  4. 社群關懷:如協助烏克蘭救援行動、幫助弱勢族群等。

我常用三個比喻來綜合描述這些事工,幫助大家記憶:

  1. 暴民:教社部並非暴力的暴民,而是一群為公義和平站上街頭的人。
  2. 烏鴉嘴:教社部常說些不討人喜歡的話,例如反對核能發電、提倡環保、呼籲隨時準備應對地震和颱風等災難。
  3. 愛花錢:看到有需要幫助的人,教社部就會主動幫助並奉獻。這些奉獻通常是無償的,不論對象是在台灣還是國外,只要有需要,教社部就會伸出援手。

二、先知阿摩司傳講公義之神

今天是教社主日,我選擇一段與公義和平相關的經文來探討。

《阿摩司書》記載了先知阿摩司傳講上帝的話語,許多聖經學者認為,他所傳講的上帝是一位「公義之神」。

阿摩司的一句話廣為人知:

「獨獨著互公平親像大水直直流,互公義親像長流的江河。」(阿摩司書5:24,巴克禮台漢本)

阿摩司強調「公平」與「公義」,因此他的書信充滿了逆耳的話,如受審判、死父死子、要悔改、公義等字眼。

公義是一個複雜且多層次的概念,通常指的是一種公平和公正的原則,不同文化和法律體系中的定義和實踐可能有所不同。

例如,公義的種類包括:

  1. 分配正義:關注社會資源的公平分配。例如:教育是否平等,如台灣的12年國民教育。
  2. 補償正義:對不公正行為的糾正或補償。例如:公司因工傷或顧客權益受損,是否有公平的補償。
  3. 程序正義:在決策和法律程序中的公平性。例如:國會改革法案是否遵循程序,是否公開透明。
  4. 再分配的正義:通過重新分配資源來糾正社會中的不平等現象。例如:對高收入者徵收高稅,將資源用於社會福利和貧困補助,以減少經濟不平等。
  5. 社會正義:強調社會結構和制度應促進所有社會成員的平等與尊嚴。例如:性別或種族歧視等問題。

三、經文探討

今天來探討阿摩司書第八章的公義。經文可以分為三段:

  1. 第一段(1-3節):阿摩司看到水果的異象。
  2. 第二段(4-6節):描述以色列遭遇苦難的原因。
  3. 第三段(7-14節):講述以色列受地震、飢荒審判的情況。

今天的題目是「水果的結局」。這可能讓人聯想到流行歌「無言的結局」,但「水果的結局」意味著什麼呢?

在第一段中,阿摩司看見了水果的異象。

阿摩司書8:2「他問我:『阿摩司,你看見什麼?』我回答:『一簍熟了的水果。』上主對我說:『我子民以色列的結局已經到了。這回我絕不饒恕他們!』」(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經文「水果」與「結局」的希伯來文發音相似,因此我用「水果的結局」作為題目,幫助大家記憶。

這個異象象徵著以色列即將面臨的審判,受審當天屍橫遍野、開心的歌聲變為哭聲。

在第三段,經文描述了上帝用地震與饑荒來審判以色列的敗壞行為。

阿摩司書8:8說:「我要使地震動,人人都要遭遇苦難。」(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我們今年經歷了0403地震,大家應該可以體會這段經文的情境。

沒人希望地震發生,因為地震導致生命損失、救災人員面臨危險與創傷,經濟與工作也受到影響。

阿摩司書8:11說:「時候到了,我要使以色列遍地饑荒。」(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飢荒導致營養不良,進而產生健康問題,也可能引發經濟衰退、社會不穩定甚至政治動亂。

然而,經文特別指出:

「他們飢餓,並不是沒有餅吃;他們乾渴,並不是沒有水喝。他們飢渴是因為聽不到上主的話······他們要到處尋找上主的信息,可是都找不到。」(阿摩司書8:11-12,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這裡所指的「聽不到上主的話」和「找不到上主的信息」,並不是真的聽不到、找不到,而是指「他們不遵守上主的話」。

第二段中,我們可以看到以色列受審判的原因(從阿摩司書8:54-6簡述四點):

  1. 欺壓、剝削窮苦人
  2. 在安息日只想做生意
  3. 欺騙顧客
  4. 讓窮人成為奴隸

日內瓦神學院教授亨利·莫杜(Henry Mottu)認為:

「壓迫窮人和僱工,就跟在祭壇上獻祭給假神是一樣的。」(《冒險的上帝:20世紀12位偉大神學家與宗教哲學家之巡禮》,亨利·莫杜,朱雅芬譯,南神初版,2020,p144)

因此,經文在阿摩司8章14節中提到:

「那些拜過撒馬利亞的偶像、向但和別是巴的神明許過願的人,都會倒下去,再也站不起來。」(阿摩司書8:14,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以色列人壓迫窮人的不公義行為,等同於獻祭給假神,這讓上帝非常憤怒。

四、表裡不一的安息

以色列不僅壓迫窮人,還不遵守安息日的規矩。

上帝的律法規定「不可在安息日做買賣」(尼希米記13:15)。

若我們面對舊約的上帝,在安息日當天還在工作,這叫自尋死路。

幸運的是,我們現在不用面對舊約的法律,至少安息日結束後還能工作。

然而,以色列人雖然形式上遵守安息日,但內心卻充滿了對做生意的渴望,而非對上帝的敬畏。

他們自己說:

「神聖的節日快點過去吧!好讓我們去賣穀物。安息日快點結束吧!好讓我們去做生意。」(阿摩司書8:5,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以色列人作為上帝揀選的民族,本應重視安息日,但對他們來說,安息日只是一種宗教形式,信仰並未內化為生活的核心價值。

因此,他們的信仰與生活脫節,信仰未能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舊約神學家布魯格曼(Walter Brueggemann)說:

「安息日是『一種反抗行為』。」(《跟耶穌學安靜:戒除空虛的忙碌,活出輕省負軛的人生》,約翰·馬克·寇默,博客來電子書)

這種反抗指的是反抗對物質的貪欲、反抗對窮人的壓榨、反抗不誠實的商業行為。

然而,以色列人未能因守安息日而改變生命,反而期盼安息日早日結束,好讓他們繼續進行不誠實的生意。

因此,安息日結束後,我們應當內化安息日的教導,實踐上帝的命令。

五、剝削與欺壓的資本主義

英國十九世紀的社會思想家約翰·拉斯金(John Ruskin)在其著作《給後來者言:商人與企業家的社會責任》中指出:

「一代又一代最好的人都犯下一個大錯,就是想藉由救濟佈施幫助窮人,想藉由宣導耐心和希望幫助窮人,用了一切其他方法,或柔軟的或安慰的,偏偏不用上帝命令他們用的方法:公義。」(《給後來者言》,約翰·拉斯金(John Ruskin),薛絢譯,網路與書出版,2017,博客來電子書)

拉斯金舉了一個例子,描述了資方與勞工的關係。

在一個無人島上,兩個因船難漂流的人需要合作開墾農地,假如兩人工作一樣努力,財產將平均分配。

不過,兩個人想擁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把農地分為兩份各自維生。

然而,其中一個人病倒了,無法耕田工作,生活也受到影響。

於是請求健康的人協助耕田,並訂下契約:「你為我工作幾個小時,等我病好了就還你幾個小時。」

不過,健康的人無法同時做兩份工作,只能替病人的農地維持基本的生活所需。

這樣,健康的人將獲得更多資源,而病人的資源愈來愈少。

當病人恢復健康,在資源不平等的條件下,只能依賴他人,最終成為對方的勞工。

這描述了資本主義中的勞資關係,儘管合法,但貧富差距會日益加大,將引發不公義的問題。

拉斯金進一步舉例,這次有三個人漂流到無人島,各自開墾農地並彼此交換農作物。

由於三人的農地距離甚遠,夾在中間田地的人決定充當運輸、協調和管理者,並從中抽取生活費用。

只有中間人知道雙方的需求以及農產品的產量。

但中間人為了獲取更多財富,刻意隱埋雙方的需求及產量,並暗自儲存過剩的農產品。

最終,他通過操縱農產品的價格和供應,低價購買雙方的農產品,讓其他兩人淪為他的勞工或傭人。

這個例子展示了資本主義的運作方式,並以低廉的勞動力換取高利潤。

例如,Apple iphone生產線從中國移到印度,因為人力相對便宜。

在美國Reshoring Institute 比較2022年國家製造業基層員工的薪資圖:

薪資最低到最高國家:印度(India)、墨西哥(Mexico)、越南(Vietnam)、馬來西亞(Malaysia)、泰國(Thailand)、巴西(Brazil)、中國(China)、法國(France)、捷克共和國(Czech Rupublic)、西班牙(Spain)、英國(United Kingdom)、美國(United States)、德國(Gemany)。


資本主義的運作方式加劇了貧富差距,並與剝削和壓迫有著直接關係。

日本經濟社會思想家齋藤幸平在其著作《人類世的「資本論」》中提到:

「即使經濟不再成長,如果能妥善分配既有的資源,社會就有可能比現狀更為繁榮。」(《人類世的「資本論」:決定人類命運的第四條路》,齋藤幸平,林暉鈞譯,衛城出版,2023,博客來電子書)

全球的資源其實足夠,但由於管理和分配不當,造成了極大的不平等。

英國慈善組織樂施會2019年的報告書指出:「全球前26大富豪的財富總和,等於地球半數人口的財富總和。」(參考網站:https://www.storm.mg/article/852531)、(資料來源:https://s3.amazonaws.com/oxfam-us/www/static/media/files/bp-public-good-or-private-wealth-210119-en.pdf

儘管我們知道資源足夠,但仍無法公平分配,如約翰·拉斯金所說:

「一代又一代最好的人都犯下一個大錯,就是想藉由救濟佈施幫助窮人,想藉由宣導耐心和希望幫助窮人,用了一切其他方法,或柔軟的或安慰的,偏偏不用上帝命令他們用的方法:公義。」(《給後來者言》,約翰·拉斯金,薛絢譯,網路與書出版,2017,博客來電子書)

因此,儘管我們知道上帝的公義,我們卻無法實踐他的命令,因為資本主義已成為我們的神。

六、信仰與經濟的矛盾與衝突

美國雖然是一個基督教國家,但也是崇拜資本主義的國家。

在十八、十九世紀,美國有合法的奴隸制度。

法國經濟學家托瑪·皮凱提(Thomas Piketty)在其著作《資本與意識形態》中指出,

美國前十五任總統中,有十一位是奴隸的主人。(《資本與意識形態(上)》,托瑪·皮凱提,徐麗松等譯,衛城出版,2022,p245)

奴隸制度是一門商業活動,奴隸可以從外地進口,不僅成本低廉,還能幫助棉花種植,為美國帶來經濟效益。

因此,當林肯當選總統並提出廢奴時,首先面臨的是經濟問題。

如果廢奴,奴隸主的權益將受損,因為奴隸是用錢買來的,並且奴隸主還需提供食宿。

此外,沒有人替棉花園工作,僱用工人的成本將增加。

若實施廢奴,那賠償金如計算?是由國家償嗎?那國家的財政會被拖垮嗎?

因此,1860-1861年提出的「有償廢奴」提案未能通過。

然而,1861年美國爆發南北內戰,為了動員黑人支援聯邦軍隊,林肯號召奴隸參軍。

隨著內戰的發展,廢奴修正案逐漸推動,並於1865年12月正式生效,廢除了奴隸制。

但廢除奴隸的法令條件是:奴隸及奴隸的主人都不提供任何補償。

這個例子表明,儘管美國是基督教國家,但面對經濟問題時,信仰有時會被邊緣化。

信仰與經濟的緊張關係一直是我們需要反思的議題,因為我們容易將「信仰歸信仰、經濟歸經濟」劃分清楚,有時甚至會邊緣化信仰。

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理解這一點,以下是幾個值得思考的例子:

1.倫理與道德:基督信仰強調誠實、公義和慈愛等價值觀,而在商業世界中,有時會出現為了盈利而犧牲這些道德原則的情況。

問問我們自己:我們是否會為了盈利而犧牲基督信仰的價值?

2.金錢觀:基督信仰教導信徒不要過分追求金錢和物質財富,而商業生意的核心目標通常是盈利和財富積累。這種價值差異可能導致信徒在經營生意時感到矛盾。

問問我們自己:我們經營生意或工作的生命意義是什麼?

3.公平交易:基督信仰提倡公平和正義,而某些商業行為可能涉及不公平交易或價格操縱,這會引發基督徒的道德困惑。

問問我們自己:我們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仍保持公平與正義嗎?

4.時間與敬拜:基督徒被教導要保持安息日和其他宗教活動,但現代商業經營通常要求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可能會與信徒的宗教生活產生衝突。

問問我們自己:我們如何在信仰生活與工作之間取得平衡?

基督信仰的意義,不是限制我們的自由,也不是教條主義的規定。

基督信仰的意義,是讓我們在生活中不斷思辨,找到平衡的生命模式,既不受世界潮流的負面影響,也能開心地成為自己,實踐上帝國真正的樣式。

盼望透過今天「水果的結局」,讓我們一起為世界、國家及彼此代禱,讓上帝的旨意成就在這塊土地上。

7會員
36內容數
每週講道篇,提供參考、複習用。 如有問題或引用錯誤,請不吝指教,協助我成長😊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小馬的講章 的其他內容
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在結婚後曾抱怨說:「如今我花在處理婚姻問題的時間,比處理所有其他問題的時間都多。因此,我們很少有時間閱讀、講道或研究。」(《牧養,就是回到原點:再思牧養職事的召命(增訂版)》,韋利蒙(William H. Willimon),陳永財譯,香港:基道,2018(初版),p175)
國際作家羅伯.葛林(Robert Greene):「我們常以為是權力使人腐敗,但其實他們可能本來就這麼腐敗,只是權力將他們的鍋蓋掀開。」(《人性18法則:認識自己、透視他人,解碼人類行為第一專書》,羅伯.葛林(Robert Greene),p162)
基督徒作家楊腓力:「信心就像肌肉一樣,可以鍛鍊出來。」(《禱告》,楊腓力,p134)
哲學家叔本華:「如果一位音樂家知道他的聽眾除了一兩個人以外全都是聾子,他還會因為他們的熱烈鼓掌而感到榮幸嗎?」(《我愛身份地位》,艾倫.狄波頓,博客來電子書)
美國作家派翠西亞.漢普(Patricia Hampl):「禱告看似言語的行動,但更重要的是專注、對位,剩下的才是言語。」(《禱告》,楊腓力,p153)
耶魯大學心理學系安宇敬教授:「容易取用專業資訊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是引發過度自信······就算用過的是毫不相干的資訊,也足以令他們在智力上自我膨脹。」(《思考101:耶魯大學改變人生的一堂思辨課》,安宇敬,博客來電子書)
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在結婚後曾抱怨說:「如今我花在處理婚姻問題的時間,比處理所有其他問題的時間都多。因此,我們很少有時間閱讀、講道或研究。」(《牧養,就是回到原點:再思牧養職事的召命(增訂版)》,韋利蒙(William H. Willimon),陳永財譯,香港:基道,2018(初版),p175)
國際作家羅伯.葛林(Robert Greene):「我們常以為是權力使人腐敗,但其實他們可能本來就這麼腐敗,只是權力將他們的鍋蓋掀開。」(《人性18法則:認識自己、透視他人,解碼人類行為第一專書》,羅伯.葛林(Robert Greene),p162)
基督徒作家楊腓力:「信心就像肌肉一樣,可以鍛鍊出來。」(《禱告》,楊腓力,p134)
哲學家叔本華:「如果一位音樂家知道他的聽眾除了一兩個人以外全都是聾子,他還會因為他們的熱烈鼓掌而感到榮幸嗎?」(《我愛身份地位》,艾倫.狄波頓,博客來電子書)
美國作家派翠西亞.漢普(Patricia Hampl):「禱告看似言語的行動,但更重要的是專注、對位,剩下的才是言語。」(《禱告》,楊腓力,p153)
耶魯大學心理學系安宇敬教授:「容易取用專業資訊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是引發過度自信······就算用過的是毫不相干的資訊,也足以令他們在智力上自我膨脹。」(《思考101:耶魯大學改變人生的一堂思辨課》,安宇敬,博客來電子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不不不,這不是孔子的教法。德政絕不是要百姓都得做仁人君子,而是主事者必須有德,由此理出嘉惠百姓的德政。先養而後教。先滿足飽食暖衣的基本需求,再談其他更高層次的追求,讓人活得更像一個人!(釋人生守則的「德」)
Thumbnail
語句 哀公聞曰:「何為則民服?」 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以書為媒,傳遞溫暖與力量 在時光的長河中,書籍是閃耀著智慧光芒的寶盒。 贈書,便是傳遞這光芒的溫暖舉動。 企業,團體組織 "中英文版論語" ​贈書 諮洽
Thumbnail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這一段講的跟前兩章一樣,大道廢,假仁義出,智慧出,有真假,公共利益為盜賊所有,所以統治者若是能由奢入簡樸,減少貪欲暢行,少用智謀行事,或許還能減少問題產生,與大
本文主要內容為阿摩司書 8: 4-7詞中的教導,呼籲人們不要欺壓弱勢,教導人們要正直與誠實。文章也提到了上帝的愛與恩典,以及對以色列的特殊揀選。
Thumbnail
早期人家,為了養家養孩子,有錢賺就好,比較不會去思考工作內容符不符合善良和慈悲。加上民風閉塞,資訊也不流通,除了佛寺廟宇的師父講經說法順勢帶入因果觀念之外,並沒有其他管道可以了解因緣果報的道理,因此在不知情的狀況下造罪又造惡。 吃人一斤,還人十六兩,這就是因果循環,這個道理人人都懂,不過如果放
Thumbnail
善用資源而非積聚成山,重視效益形成良性循環。
Thumbnail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裡仁第四)。  惡,怎麼;終食之間,一頓飯的時間。造次,倉促危急時。『不以其道』應當是『不處也』和『
當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就會發現文章中不如不要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果人民就會這麼好,又何必多寫出來描述,可見這章是在說明循環與進程的終點,只要鍥而不捨,就會終於捨得。
Thumbnail
就算排名世界首富的人,也會有愛情親情的煩惱,也會生病痛苦死亡吧?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不不不,這不是孔子的教法。德政絕不是要百姓都得做仁人君子,而是主事者必須有德,由此理出嘉惠百姓的德政。先養而後教。先滿足飽食暖衣的基本需求,再談其他更高層次的追求,讓人活得更像一個人!(釋人生守則的「德」)
Thumbnail
語句 哀公聞曰:「何為則民服?」 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以書為媒,傳遞溫暖與力量 在時光的長河中,書籍是閃耀著智慧光芒的寶盒。 贈書,便是傳遞這光芒的溫暖舉動。 企業,團體組織 "中英文版論語" ​贈書 諮洽
Thumbnail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這一段講的跟前兩章一樣,大道廢,假仁義出,智慧出,有真假,公共利益為盜賊所有,所以統治者若是能由奢入簡樸,減少貪欲暢行,少用智謀行事,或許還能減少問題產生,與大
本文主要內容為阿摩司書 8: 4-7詞中的教導,呼籲人們不要欺壓弱勢,教導人們要正直與誠實。文章也提到了上帝的愛與恩典,以及對以色列的特殊揀選。
Thumbnail
早期人家,為了養家養孩子,有錢賺就好,比較不會去思考工作內容符不符合善良和慈悲。加上民風閉塞,資訊也不流通,除了佛寺廟宇的師父講經說法順勢帶入因果觀念之外,並沒有其他管道可以了解因緣果報的道理,因此在不知情的狀況下造罪又造惡。 吃人一斤,還人十六兩,這就是因果循環,這個道理人人都懂,不過如果放
Thumbnail
善用資源而非積聚成山,重視效益形成良性循環。
Thumbnail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裡仁第四)。  惡,怎麼;終食之間,一頓飯的時間。造次,倉促危急時。『不以其道』應當是『不處也』和『
當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就會發現文章中不如不要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果人民就會這麼好,又何必多寫出來描述,可見這章是在說明循環與進程的終點,只要鍥而不捨,就會終於捨得。
Thumbnail
就算排名世界首富的人,也會有愛情親情的煩惱,也會生病痛苦死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