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自我、張開耳朵(馬可福音7:24-37)

更新於 2024/07/10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一、多元文化、資訊普及的社會是一把雙面刃

台灣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擁有漢人文化、客家文化、原住民文化等多樣文化背景,也有多種宗教和語言。

台灣也是一個資訊普及的國家,透過網路獲取任何資訊,同時享有高度的言論自由。

然而,多元文化、資訊普及的社會,其實是一把雙面刃。

多元文化雖然豐富了社會的多樣性,卻也伴隨文化價值觀的衝突、歧視和偏見。

例如,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有時會出現一些刻板印象和文化衝突,如對客家人、原住民的偏見,以及外省人和本省人之間的歷史糾紛。

同樣地,資訊普及雖然帶來知識的便利性,卻也導致資訊過載的問題,使人們難以分辨真偽新聞或錯誤訊息。

例如,網絡上流傳的一些錯誤信息,如某些疫苗會產生嚴重副作用或新的科技會對健康造成危害,這些都可能誤導公眾。

雖然我們恣意是多元文化、資訊普及的國家,但難免造成許多的衝突與誤會。

例如:最近國會改革的法案,政黨之間的對立和極化,各方散播的訊息過度片面,導致社會分裂。

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對話性、理解性、客觀性並未得到充分展現,反而有人利用網路資訊加劇社會的的對立。

所以這把雙面刃,我們該如何面對?從信仰角度又該如何回應呢?

我嘗試用馬可福音7章24至37節,耶穌與外國女子及聾啞人士相遇的故事,來探討如何應對這把雙面刃。

二、從外國女人身上學習放下自我偏見

當耶穌住進泰爾地區的一戶人家,不希望被人知道。經文:

「25隨即,有一個女人,她的女兒被汙靈附著,聽見耶穌的事就來見他,跪在他腳前。26這女人是一個外國人···求耶穌把她女兒身上的鬼趕出去。」(可7:25-26,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從猶太人角度來看,「外國女人」通常指「外邦人」,在當時的猶太社會被認為是「不潔之人」。

一個被視為不潔的女人來求耶穌,必須忍受許多人的異樣眼光。不過,這位女人無畏他人眼光,前來尋求耶穌,想必她所居住的地區無人能趕出附著她女兒的汙靈。

但耶穌的回應讓人無法理解,他對女人說:

「27先讓兒女吃飽吧。拿兒女的食物扔給小狗吃是不對的。」(可7:27,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耶穌把女人比喻為「狗」,這在當時猶太人中是一種歧視外邦人的說法。但耶穌這句話並不是出於歧視,而是為了延續對話。女人對耶穌說:

「28是的,主啊,可是桌底下的小狗也吃孩子們剩下的碎屑呀!」(可7:28,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正所謂「士可殺、不可辱」,但這位女人因愛女心切,寧願放下自尊,接受羞辱,也要尋求耶穌的幫助。

有些人認為這位女人展現了極大的信心,因為在馬太福音15章28節,耶穌對她說:

「28婦人,你的信心好大啊!」(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然而,在馬可福音中,耶穌對她說:

「29憑著這句話,你可以回家去了;鬼已經從你女兒身上出去了!」(可7:29,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我們不能把馬太福音婦人信心的描述,不加思索套用到馬可福音的這位女人,這樣會使這段經文失去原有的意涵。

既然馬可福音並不是描述女人的信心,那這段經文的在表達什麼意思呢?

經文強調女人是「外國人」,代表女人的族群、文化、信仰與猶太人截然不同。耶穌沒有歧視外國女子,也沒要求她表現信心,而且是遠距離趕走附在女兒身上的汙靈。

這段經文彰顯耶穌的福音超越族群、文化、信仰與空間的限制,不再侷限某一族群、地區的文化與信仰,反凸顯福音的多元性。

例如,聖經翻譯多種語言、基督教與不同宗教的對話、福音與各種文化的融合,都再次證明福音的多元性及超越性。

福音的多元性可以幫助我們減少偏見思想,如研究靈性與心智的科學家認為:

「一個人愈是能夠友善地與不同宗教、文化、族群和人種接觸,大腦中所存的偏見就愈少。」(《改變大腦的靈性力量:神經學者的科學實證大發現》,安德魯.紐柏格(Andrew Newberg)、馬克.瓦德門(Mark Robert Waldman),p181)

所以透過耶穌與外國女子的經文,提醒我們放下自我偏見,友善地對待不同族群、政黨、文化和信仰。

三、從聾啞人士身上學習張開耳朵傾聽

放下自我偏見後,再次重要的是打開耳朵,傾聽對方的意見與聲音。

耶穌離開那女人後,回到加利利湖遇到了一個聾啞人士,經文記載:

「33耶穌把他從人群中領出來,帶到一邊,用自己的手指頭探進他的耳朵,又用口水擦在他的舌頭上。」(可7:33,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現代人可能覺得用「口水」擦在對方舌頭上不衛生,但在耶穌時代,「口水」被認為有醫治和驅鬼的作用。例如,學者發現早期歷史文獻記載「皇帝的口水能治瞎子」。(《馬可福音(上)》,葉雅蓮,p487)

所以耶穌用口水擦在對方身上,類似醫治、趕鬼的意思。然後

「34耶穌抬頭望天,深深地歎了一口氣,對那個人說:「以法大!」意思就是「張開!」」(可7:34,現代中文譯本)

「以法大」是亞蘭文的音譯,而亞蘭文是當時社會的通用語,平常的對話、交談大多是使用亞蘭文。耶穌用亞蘭文說「以法大」之後,那個聾啞人士的耳朵開了、舌頭鬆了,可以聽見、可以說話。

然後,耶穌吩咐他們不能向人提起,可是

「36越是叮嚀,他們越熱心傳揚。」(可7:36,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為什麼越叮嚀,他們越熱心傳揚?因為要呼應馬可福音7章37節他們說的:

「37他所做的事都好極了!他甚至叫聾子聽見,叫啞巴說話!」(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

這段經文引用舊約以賽亞書35章5~6節,代表耶穌就是舊約的彌賽亞,將要拯救以色列人脫離羅馬政府的統治。

因此,聾啞人士代表著自己的聲音無法被聽見、無法為自己說話,就像被獨裁者限制該聽什麼、該說什麼一樣。

雖然我們台灣資訊普及、言論自由不受限制,但卻陷入只聽自己想聽的、只說自己想說的,缺乏聆聽彼此的聲音、缺乏互相理解的對話。

這不僅影響傾聽彼此的聲音,也影響基督徒傾聽上帝的聲音。

台灣神學院的院長蔡慈倫牧師說:

「在今日資訊爆炸、充滿各種講道的時代裡,人們真正缺乏的是聽見上帝的話。」(《當代基督教講道學》,蔡慈倫,p25)

網路方便尋找各種講道內容,這是一大優點,幫助我們學習信仰教育更多元。

但也可能是一大隱憂,我們只挑選自己想學習的,而不願聽我不想聽的真理。例如:原諒、赦免、誠實、謙卑的教導,真理「逆耳」且不好「咀嚼」的。

禱告也一樣,丹麥神學家祈克果:

「禱告的人,才應該是需要聽見的一方。」(《禱告》,楊腓力,p152)

例如:禱告求耶穌幫助,病得醫治、身體健康、生意興隆、子孫孝順等等,如果耶穌要求你起來運動、誠實工作、用聖經鼓勵孩子、為孩子禱告呢?我們聽得進去嗎?

所以透過耶穌與聾啞人士的經文,提醒我們張開耳朵來傾聽,傾聽身邊的人、上帝的話。

四、放下自我、張開耳朵的實踐

在當今多元文化和資訊普及的時代,我們需要一起學習放下自我、張開耳朵的功課,因為我們很容易陷入「自我膨脹」的陷阱。

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安宇敬提到一項研究。

研究者請參與者回答一個問題,第一組的人可以上網找資料,第二組的人不能找資料。

第一組理所當然答對問題,也增進他們的信心。

研究者繼續問第二個問題,但第一組不能上網找資料,要憑自己的知識回答問題。

答案未公佈前,詢問第一組的人是否有「答對的把握與信心」,結果普遍第一組的人比第二組的人有信心答對問題。

這個實驗的目的,是要測試人性「過度自信的謬誤」。

安宇敬教授說:

「容易取用專業資訊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是引發過度自信······就算用過的是毫不相干的資訊,也足以令他們在智力上自我膨脹。」(《思考101:耶魯大學改變人生的一堂思辨課》,安宇敬,博客來電子書)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白話一點來說,只要會Google上網,人人都可以自己當醫生、專家。因為容易取得專業資訊,會產生自己很專業的自我錯覺或智力的自我膨脹。

現在使用AI軟體,更容易有這種專業錯覺。

例如:「律師有什麼了不起,ChatGPT可以回答法律問題。」、「牧師有什麼了不起,ChatGPT可以寫一篇有邏輯的講道內容。」

因此,我們應該回到信仰的教導,反思在這個多元文化和資訊普及的社會中,我們是否真正放下了自我偏見,並張開耳朵傾聽他人的聲音。

例如,面對外籍移工,我們是否有負面的刻板印象?

在職場中,是否願意放下個人成就,為團體的成功共同努力嗎?

在家庭生活中,是否能夠放下自我,聆聽彼此的需求,並互相關懷呢?

在教會內,能否彼此相愛,共同完成教會的事工呢?

在這個時代,我們很容易陷入「自我膨脹」的陷阱,因此放下自我和傾聽他人變得非常困難。

但信仰的價值,也在這個時代顯現出來。

透過讀聖經,我們能夠深入經文,像一把刀刺進我們的心,迫使我們面對那些不願直視的弱點。

透過禱告,我們學會傾聽上帝的聲音,幫助我們不再以自我為中心。

透過禮拜和團契生活,我們認識彼此的價值,包容不同意見,並在互相學習中彼此相愛。

因此,鼓勵我們多參與禮拜、團契、讀經和禱告的活動,讓我們一起學習放下自我,張開耳朵,全然倚靠我們的上帝。

avatar-img
7會員
42內容數
每週講道篇,提供參考、複習用。 如有問題或引用錯誤,請不吝指教,協助我成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小馬的講章 的其他內容
神學家安.莫利希(Ann Morisy):「健康的宗教不強制灌輸一些思想,但教導、引導人們自發思考。健康的宗教邀請我們以謙卑來面對自己所信與所知。」(《有身體的教會:在疏離的數位時代擁抱群體生活》,邁克.福斯特(Michael Frost),博客來電子書)
神學家齊克果的比喻:「躺在七萬噚水深處的危險,以求在那裡找到上帝。」他還說:「若無風險,就無信仰。」(《神的隱匿與人的理性》,J. L. Schellenberg,p175-177)
杜克大學神學院教授韋利蒙(William H. Willimon):「如果牧者是言說真理的先知,那麼他們將要面對極大的試探:說謊。」(《牧養,就是回到原點:再思牧養職事的召命(增訂版)》,韋利蒙(William H. Willimon),p264)
神學家畢德生是位有名的牧者,他曾經害怕失敗,用工作、事工來麻痺失敗的焦慮,但最後反省說: 「他認為自己必須放下,因為工作的是神,不是自己。神的工作,才是往後人生道路的中心。」(《牧者的翱翔》,畢德生,p52)
英國社會思想家約翰.拉斯金(John Ruskin):「一艘輪船發生船難,其中一名乘客在船底被發現時,身上纏著裝了二百磅黃金的腰帶。這個人是沉下去淹死的,是他擁有這些黃金嗎?抑或黃金擁有他?」(《給後來者言》,約翰.拉斯金(John Ruskin),博客來電子書)
阿根廷諺語:「說者撒種,聽者收割。」(《歐洲演講比賽冠軍的德國式邏輯陳述法:使你的發言溫暖、有說服力又受歡迎》,賈誠柯(Wladislaw Jachtchenko),博客來電子書)
神學家安.莫利希(Ann Morisy):「健康的宗教不強制灌輸一些思想,但教導、引導人們自發思考。健康的宗教邀請我們以謙卑來面對自己所信與所知。」(《有身體的教會:在疏離的數位時代擁抱群體生活》,邁克.福斯特(Michael Frost),博客來電子書)
神學家齊克果的比喻:「躺在七萬噚水深處的危險,以求在那裡找到上帝。」他還說:「若無風險,就無信仰。」(《神的隱匿與人的理性》,J. L. Schellenberg,p175-177)
杜克大學神學院教授韋利蒙(William H. Willimon):「如果牧者是言說真理的先知,那麼他們將要面對極大的試探:說謊。」(《牧養,就是回到原點:再思牧養職事的召命(增訂版)》,韋利蒙(William H. Willimon),p264)
神學家畢德生是位有名的牧者,他曾經害怕失敗,用工作、事工來麻痺失敗的焦慮,但最後反省說: 「他認為自己必須放下,因為工作的是神,不是自己。神的工作,才是往後人生道路的中心。」(《牧者的翱翔》,畢德生,p52)
英國社會思想家約翰.拉斯金(John Ruskin):「一艘輪船發生船難,其中一名乘客在船底被發現時,身上纏著裝了二百磅黃金的腰帶。這個人是沉下去淹死的,是他擁有這些黃金嗎?抑或黃金擁有他?」(《給後來者言》,約翰.拉斯金(John Ruskin),博客來電子書)
阿根廷諺語:「說者撒種,聽者收割。」(《歐洲演講比賽冠軍的德國式邏輯陳述法:使你的發言溫暖、有說服力又受歡迎》,賈誠柯(Wladislaw Jachtchenko),博客來電子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探索心理陰影的核心,幫助你接納內在的不完美,助你成為更完整、更堅強的自己。
22歲那年,我經歷了一段充滿挑戰的時期。 我的朋友,一個18歲的男孩,陷入了一段與37歲離婚婦女的複雜關係。 這段關係充滿了欺騙、金錢糾紛和情感勒索,而我,身為朋友,深陷其中,試圖幫助他脫離困境。 我試著運用自己學到的知識和經驗,去解決問題,去保護朋友,卻發現自己的力量是如此渺小。 對方家庭的勢力
Thumbnail
有人說,對陌生人自我介紹,是一種人生的回顧與自我內視,檢視自己這段生命以來自己做了哪些值得驕傲、自豪、夢想實現、生命累積起來的一步「人生跑馬燈式的自我精華的Summary & Presentation」。
Thumbnail
虐嬰案件引起社工圈的震驚,許多人感到焦慮和害怕,本文提供了五項自我照顧的建議,包括優先照顧自己身心,遠離負面新聞和社群貼文,持續關注事件發展,保持敏感度,辨別真假新聞,以及追蹤專業律師的相關資訊。希望大家能夠平安度過這個艱難時期。
Thumbnail
本文提出如何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停止被害怕所困擾的方法。探討了在感情和生活上的不安全感及對未來的恐懼,並提供靈感來源以及針對自我療癒的建議。
許多人在單身時可能覺得,結婚如果對我沒好處幹嘛要結婚?結婚如果不比單身快樂那我寧願單身,「不婚不生,快樂一生。」成了現在許多人的心聲。 確實,如果婚姻當中都用「我」的角度來看,或許在現代不一定會有很多好處,但當你用不一樣的角度去看婚姻,跳脫「我」這個框架,就會發現其實婚姻當中有很多可貴的地方。
Thumbnail
放下自我膨脹_承認現實的自己是平凡的_你必定會獲得無價之寶。 「萬物在大自然的安排下有自己的生命脈輪慢慢轉動著」   今晚的故事《原來的你最棒了》是《麵包小偷》作者柴田啟子的最新續作,翻譯者是林謹瓊,由 #采實文化出版。    《原來的你最棒了》說的是什麼樣的故事呢?    博
Thumbnail
又到了暑假,相信大家都有各自的旅行計畫,想要趁長長的暑假帶小朋友出遊,為夏日留下美好的回憶。夏日快樂出遊的同時,大家的背包裡面肯定少不了一罐防蚊液。 一旦被蚊子咬到不僅會留下可怕的紅腫之外,讓人癢到難以忍受的搔癢真的會瞬間讓旅程蒙上一層陰影,尤其是被小黑蚊咬到真的是生不如死。
Thumbnail
「你有放不下的人嗎?是什麼樣的人?」這樣的輕輕一問,內心浮現出的人物令我深受震撼。是那些曾經曖昧過,最後淡出生活的人。確切來說,是那些曾經對我好,後來沒有明確拒絕我,維持著一絲聯繫、遙遙相望的人。 我才赫然意識到,就是這些因為各種原因卡在我內在陰魂不散的「鬼魂」使我感情無法有所進展。
Thumbnail
沉澱了一下,感受了今日的療癒方向 選擇彩虹卡及情緒芳療卡作為媒介指引 進行繪畫療癒 重複提及的是敞開心胸、海闊天空 平靜的心主要還是要放下一些不在屬於我的事情 (頂輪的提醒) 從自身開始與情緒共處,這是一股很強大的能量 平靜就會發生,力量也就出來了(太陽神經叢的感受力) 分享給大家,祝福各位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探索心理陰影的核心,幫助你接納內在的不完美,助你成為更完整、更堅強的自己。
22歲那年,我經歷了一段充滿挑戰的時期。 我的朋友,一個18歲的男孩,陷入了一段與37歲離婚婦女的複雜關係。 這段關係充滿了欺騙、金錢糾紛和情感勒索,而我,身為朋友,深陷其中,試圖幫助他脫離困境。 我試著運用自己學到的知識和經驗,去解決問題,去保護朋友,卻發現自己的力量是如此渺小。 對方家庭的勢力
Thumbnail
有人說,對陌生人自我介紹,是一種人生的回顧與自我內視,檢視自己這段生命以來自己做了哪些值得驕傲、自豪、夢想實現、生命累積起來的一步「人生跑馬燈式的自我精華的Summary & Presentation」。
Thumbnail
虐嬰案件引起社工圈的震驚,許多人感到焦慮和害怕,本文提供了五項自我照顧的建議,包括優先照顧自己身心,遠離負面新聞和社群貼文,持續關注事件發展,保持敏感度,辨別真假新聞,以及追蹤專業律師的相關資訊。希望大家能夠平安度過這個艱難時期。
Thumbnail
本文提出如何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停止被害怕所困擾的方法。探討了在感情和生活上的不安全感及對未來的恐懼,並提供靈感來源以及針對自我療癒的建議。
許多人在單身時可能覺得,結婚如果對我沒好處幹嘛要結婚?結婚如果不比單身快樂那我寧願單身,「不婚不生,快樂一生。」成了現在許多人的心聲。 確實,如果婚姻當中都用「我」的角度來看,或許在現代不一定會有很多好處,但當你用不一樣的角度去看婚姻,跳脫「我」這個框架,就會發現其實婚姻當中有很多可貴的地方。
Thumbnail
放下自我膨脹_承認現實的自己是平凡的_你必定會獲得無價之寶。 「萬物在大自然的安排下有自己的生命脈輪慢慢轉動著」   今晚的故事《原來的你最棒了》是《麵包小偷》作者柴田啟子的最新續作,翻譯者是林謹瓊,由 #采實文化出版。    《原來的你最棒了》說的是什麼樣的故事呢?    博
Thumbnail
又到了暑假,相信大家都有各自的旅行計畫,想要趁長長的暑假帶小朋友出遊,為夏日留下美好的回憶。夏日快樂出遊的同時,大家的背包裡面肯定少不了一罐防蚊液。 一旦被蚊子咬到不僅會留下可怕的紅腫之外,讓人癢到難以忍受的搔癢真的會瞬間讓旅程蒙上一層陰影,尤其是被小黑蚊咬到真的是生不如死。
Thumbnail
「你有放不下的人嗎?是什麼樣的人?」這樣的輕輕一問,內心浮現出的人物令我深受震撼。是那些曾經曖昧過,最後淡出生活的人。確切來說,是那些曾經對我好,後來沒有明確拒絕我,維持著一絲聯繫、遙遙相望的人。 我才赫然意識到,就是這些因為各種原因卡在我內在陰魂不散的「鬼魂」使我感情無法有所進展。
Thumbnail
沉澱了一下,感受了今日的療癒方向 選擇彩虹卡及情緒芳療卡作為媒介指引 進行繪畫療癒 重複提及的是敞開心胸、海闊天空 平靜的心主要還是要放下一些不在屬於我的事情 (頂輪的提醒) 從自身開始與情緒共處,這是一股很強大的能量 平靜就會發生,力量也就出來了(太陽神經叢的感受力) 分享給大家,祝福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