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蘭古道是國家級綠道的先行示範,其壯麗豐富的山海風光,以及歷史深厚的人文景觀,被譬為台灣的「朝聖之路」。沿途有山有海,風光綺麗,古道上遺留的土地公、有應公、土埆厝及石頭厝,讓人感受先民篳路藍縷、胼手胝足的生活史跡,體驗先民翻山越嶺往來淡蘭之間的悠悠歲月。
淡蘭古道可分為北、中、南三路,北路遍布於台灣東北部丘陵地域,路網錯綜複雜,可組合成多種走法。在分別走完淡蘭北路官道2條主要路線及一條連結線後,再重新把這些路線做一次消化整理,利用現有的交通及在地資源,濃縮為可以結合鐵道、鐵馬及健行的一日淡蘭古道長程騎走行程,由新北靜謐純樸的鄉村小鎮,翻山越嶺到東北角澳底,再吹著海風騎乘自行車飽覽東北角海岸風光,最後穿越舊草嶺隧道抵達宜蘭石城,完成一日淡蘭的夢幻行程。
07:00板橋(共乘)→牡丹車站→淡蘭北路健行(燦光燦&楊廷理)→13:10雞母嶺福安廟(換騎自行車)→吳沙故居→黑白毛海鮮(午餐50分)→草嶺舊隧道北口→草嶺舊隧道至石城來回→還車步行至福隆→區間車返回牡丹(賦歸)
一早8點15分大伙分乘三部車來到牡丹車站起登,由車站至燦光寮古道登山口要踢一段鄉間小路,其間會經過牡丹國小,十三層營地、三貂親水公園等景點。
續行走訪燦光寮古道及楊廷理古道,為淡蘭路網中歷史最久遠的路線之一,至少可追溯至三百年前,為噶瑪蘭廳與淡水廳之間公文往來的傳遞官道,沿途設有汛塘(清朝最基層的軍事單位)及舖遞(清朝傳送公文的郵遞站),還有在古道重要叉路口形成的柑仔店與奉茶文化。此外,因此處丘稜地形成的散村文化、古老石厝及梯田景觀等,都必須慢下腳步、細心觀察,才能在荒煙蔓草中發覺這些遺址。
抵達雞母嶺福安廟後,換上風火輪馳騁在澳底至福隆的鄉間小路,在甫結束一段辛苦山行之後,乘風飛揚漫遊走訪古三貂港澳底、吳沙故居,並造訪百年古廟仁和宮,瞭解先民的宗教與生活。沿途欣賞雪山尾稜的綿延山色,及東北角海岸風光,令人暢快不已。
澳底最早是噶瑪蘭族聚集地,大約在清乾隆38年(1773年)有福建漳州人吳沙來淡水基隆經商,跟原住民族社熟稔之後,率領閩、客移民逐步往宜蘭平原拓墾,澳底終也為漢人領地。相傳有一天,原住民和漢人居民婦女,同時在火炎山附近海岸的岩隙中發現一尊媽祖神像,大家該知道媽祖信仰起於福湄洲,澳底又靠海,民眾認為此一神像是飄洋過海而來的,從此這尊神像就被供奉在仁和宮,至今已超過150年歷史。
原本計劃順道造訪田寮洋溼地,所以走濱海公路至福隆,惟此段公路除有大車來往,較為危險外,途中還上下起伏不斷,騎起來頗為費力,最後因部分自行車變速有問題,取消溼地行程(下次再來,還是騎鹽寮自行車道至福隆龍門營地,風景較為優美)
以下為2019年參加雲天道長二日長程騎走行程的路線
舊草嶺隧道就是台灣民謠中「丟丟銅」歌曲裡提到的「火車山洞」,這個隧道在日治大正10~13年建造(西元1921~1924年),是當時台灣最長的隧道(全長2,166公尺),此隧道的貫通對北宜交通開發史佔有重要地位。在這座隧道還沒打通之前,宜蘭線的鐵路分成兩段,由北到南只能通車到貢寮,由南往北只能通車到大里,直到這座隧道打通之後,整個宜蘭線的鐵路才全線貫通。我們在炙熱的天氣下,進入涼爽的隧道,全身通體舒暢,從百年山徑到現代化的鐵道工程,在時空交錯下,來到宜蘭石城,完成淡蘭北路一日騎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