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從「主治醫師」申請院內轉任「住院總醫師」的我,除了接觸醫療專業的面向,更多的是管理學的面向,內容涵蓋:醫療資料彙整、學習架構設計、資源調度…等等,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內部溝通、向上溝通與跨部門溝通。
面對與以前截然不同的工作內容,我遇到管理上的挫折也不少,總是想方設法的,依照現有的制度和風氣,設計出最有機會落地、最無痛轉移的方法。
經歷了這幾年查找資料、落地執行與收集回饋後,歸納了幾件心法,列出以下幾點跟大家分享:
當新成員進入團隊中,會接觸到兩種影響他行為模式的力量,一個是「管理者或教學者的主動教學」,一個是「環境中同儕的被動教學」。
這兩個力量,以後者的影響力比較大,前者的影響時間,會隨著成員進入團隊中的時間推移,有越來越低的趨勢,而後者會持續不停的影響著彼此。
所以,如果團隊每一次的教育都只針對新成員,而沒有同時管理舊成員的行為模式,這樣每次對新成員的教育,可以說是白忙一場,久而久之可能會對團隊教學充滿挫折、甚至對團隊成員失望。
有時候明明合乎邏輯,也很有道理的決策,卻成效不彰、甚至沒有人買單?很有可能的原因是:忽略了團隊成員的心情和感受。
也許是執行時感受不好,也許是理念不同,也許是彼此進入不信任狀態…在職場中的每個人,都有非常不一樣的課題和困難。
此時,看似合乎道理邏輯或是收益最大化的決策,遠不及一個聆聽和關心的行為。
管理者如果能發揮同理的力量,與團隊成員站在同一陣線,團隊成員才有機會也同理和體諒管理者的處境和不便,形成互相體諒、共同面向同一方向的結果。
在臨床急診醫療環境中,有80%都是急重症的動物,這些動物的病況,有可能在短時間內產生不一樣的變化,早上還會吃飯,下午突然就惡化到死亡,是不少見的事。
這種狀態下的醫療品質,首先追求的是精準和效率:在關鍵時刻給予正確的藥物和處置,才能大幅提高動物的存活率和醫療成效。與死神拔河,是急診醫師的首要任務。
在這種狀態下,同時要求高品質的醫療服務,容易讓急診醫師面臨過大沈重的壓力,感到焦慮與挫折。原因在於承擔了醫療成效的責任義務,也要分心於如何穩定飼主的情緒,提供關懷和體貼。
這樣非常消耗急診醫師的心理狀態和能量,往往造成醫師壓力過大、體力無法負荷,產生長期的心理或生理疾病。(精神疾病、自殺率提高)
**解法是:團隊成員的互相幫助,發揮每個人不一樣的能力,各司其職做好完整的醫療品質。**主治醫師進行醫療評估與決策和技術執行,住院醫師執行醫療輔助與品質維護,醫療助理進行品質維護和環境管理。
然而,現實中反映出的往往是「每位醫師有不一樣的人格特質,如果強迫他承擔與執行某些醫療責任,通常造成退縮與內耗」,而「每位助理也有不一樣的人格特質,如果強迫他做出某種規範中的樣子,也會造成痛苦與內耗」,所以這邊的重點是:挖掘每個人的特質與能力,建造完整的團隊。
以上提到的幾個理想模式,包含「團隊基礎教育」、「溝通與聆聽」、「挖掘團隊成員的個人特質與能力」都不是一簇可及。
執行者需要具備一定程度的領導能力和經驗,與醫療機構管理者一同進行進行「妥善的資源配置」,才能創建良善的環境和文化,並且可以永續經營的合作模組。
教育、建立信任、挖掘與嘗試、營運配置,都是需要時間的推演與調整優化,才能緩慢逐漸形成,如果盼望速成、過於急迫的利益導向、缺乏長遠的意識,往往造成反效果,損失團隊過去的信任和努力。
以上幾種在急診動物醫院管理上的經驗分享,是我這幾年經過嘗試與經驗的累績,總合出的幾種心法,如果各位有其他的想法或是經驗,歡迎到我的ig社群與我分享。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