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1985) - 導演:黑澤明
氛圍:9.5/10 - - 故事:6.5/10
-/-
我就單刀直入地說:
無錯,《亂》的悲壯感、頂級藝術手法都足以令它成為經典,觀眾喜愛這齣戲絕對人之常情。不過,這僅對以前的觀眾而言。作為2024觀眾,我也覺得《亂》是「經典」,不過是有點「過氣」意味的經典。
黑澤明影迷請稍安毋躁,我絕對沒有批評的意味,黑澤明拍攝的電影確實很有欣賞性。本人對欣賞電影有兩個切入點:一、電影氛圍。二、故事。
電影氛圍是比較抽象的概念,意思即是用畫面聲音文織織成的情緒。氛圍非常影響觀眾投入感及電影的韻味。而《亂》的氛圍營造非常出色。導演捕捉到了老主公落難那種悲哀的神韻。無論是千軍萬馬血流成河、老主公前後的形象對比、流浪於荒漠的空虛,導演總能捕捉到好畫面,配上適合的節奏,例如觀眾能夠感受到當畫面切到老主公在荒漠流浪時,節奏是非常緩慢,而聲音是非常寧靜。這種畫面帶來了空虛及悲哀的感覺。又例如在千軍萬馬血流成河的畫面,出色的畫面配上國寶級作曲家武滿徹Toru Takemitsu的音樂時,淒厲、殘酷、恐怖、悲痛的感覺全都清晰又準確貫穿我心。這些就是出色的電影氛圍。
那為何我又說《亂》有點過氣呢?問題在於故事。故事最重要的是情節及其意思。我明顯地感受到《亂》真的參考了莎劇。《亂》的故事有一種史詩式悲劇。每個人物的人性都令自己走向悲慘的結局:老主公最初的任性、三少主的口無遮攔、二少主的色欲、大少主的傲慢……最初大家或許不會迎來悲劇,但正因為人性,令所有事情都扭向悲劇,故事頗有反思的地方。不過重點是情節。一文字家因為父子兄弟相殘而滅亡是故事;父子兄弟如何相殘是情節。《亂》故事沒有問題,問題是情節。我作為觀眾,一邊看,一邊已經猜透了情節,其實有點無奈。情節不能說是千篇一律,但實在有點普通。除此之外,故事的表演手法真的太像舞台劇,但又未能恰當融入電影的特色(只是在講說故事的方式),整體節奏真的太慢,而且電影最後一段說教式反思令我有點反感。其實將舞台劇手法搬上電影是沒有問題的,有很多出色的電影也參考了舞台劇。問題是,將這種慢節奏搬上銀幕真的合適嗎?我覺得每種藝術都有自己的語言,電影有電影語言,舞台劇有舞台劇語言,兩者混合當然有好,但同樣也有壞。若舞台劇語言破壞了電影原有的語言(例如電影獨有的爽快感),我覺得就浪費了電影這種表演媒介。
也許我也需要反思一下,我是不是被現今的速食文化影響了。加上《亂》是幾十年前的電影,我這麼批判性地思考,是否不怎麼恰當呢?
不過總括而言,其實我會將電影評為8/10分。始終《亂》將電影氛圍拍得淋漓盡致。我作為觀眾仍能感受電影箇中美好。前面說《亂》過氣,其實有點嘩眾取寵的意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