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5月10日,德國入侵荷蘭;為了迫使荷蘭投降,德軍對鹿特丹進行了狂轟濫炸並威脅轟炸其它城市。鹿特丹市中心的建築物幾乎全部被毀,800多人遇難。當時被二戰戰火摧毀的許多歐洲城市大多都選擇利用尚未倒坍的建築殘垣重新開始建設,恢復建築和城市原貌。然而鹿特丹卻把這當成破而後生,利用城市規劃將這年代悠久的海港城市變成現代建築師們專屬的伸展台,繼續引領世界風潮。
這趟荷蘭之旅,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我的訪友旅途,不單單是去找提供我住宿的前室友(我大學前三年都跟她住,大四疫情後來改單人間),在出發前三天,我收到一陣子沒連絡的大學系上同學的訊息,才知道她現在在法國巴黎讀建築研究所,一跟她說我要去荷蘭玩,她馬上回:「我明天就要去鹿特丹,我們要不要約一天出來見面?」。誰想得到呢?我們竟然可以在離家離學校那麼遠的地方再次見面。
我們的行程對一般人來說,鐵定覺得我們就是在健行而已(全程用走的,因為那小子沒錢坐車)。
我那天兵朋友,明明自己說是打算來做Case study,但她把旅費花個精光,見面遲到就是因為地鐵逃票被站務人員留下來…而且她也沒有博物館卡不能跟我一起免費進去博物館(她前一天竟然是趁櫃檯不注意從出口進去博物館),所以最終我們決定就逛逛城市、觀察城市,徹底做一個只有建築系才有可能的小旅行。
鹿特丹可以說是世界建築迷的天堂,這裡一棟棟都是充滿冒險性嘗試,創新技術與設計,引領世界建築風潮的城市,這裡也誕生出許多領銜建築設計的建築師,包含在台灣近些年有多項作品的MVRDV以及設計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的OMA都是從鹿特丹起家的。我自己這次來主要就是衝著MVRDV來的,因此我毫不猶豫地選擇Markthal當我們碰面的地點。
方塊屋Kubuswoningen
搭火車或地鐵來到Blaak車站,從車站出來,入眼的即是一塊塊黃色立方卡在一根根宛如樹幹的八面柱上,連成一片,上上下下,人們穿梭其間,銳利清楚的光影,真實的樂高森林讓我不自主的興奮起來。
位於Oude Haven,舊鹿特丹海港,方塊屋代表著的是鹿特丹成為建築藝術大城的開始,在二戰的轟炸下鹿特丹滿目瘡痍,當時政府重建工程選擇將這片土地改為新希望的種子實驗地,邀請當代著名建築師Piet Blom將他代表性的風格成為破而後立的第一筆,到了現在,去到鹿特丹,遍地都是當代名建築,各大國際建築師設計事務所都在這裡設立辦公室,甚至不少都是由此起家。
這片建築群總共包含了270個居住單元,1000平方公尺的商店以及300個停車位。考量到跟整體環境的協調,不宜過於突出,於是他把整個設計分為三個部分:Spaanse Kade(Cube houses一側建築),Blaaktoren(Cube houses另一側建築,名為鉛筆大廈),Kubuswoningen(Cube houses立方體住宅),去削減過大的量體。盡管Blom對中高層住宅大樓的廣泛應用持懷疑態度,為了滿足整體居住密度的需求,在Spaanse Kade,Blaaktoren這兩棟樓的設計中,他還是採用了多層疊加的方式。而Cube houses,得益於他在其他兩棟住宅大樓做出的妥協,在設計上因此更加自由。
節選自https://forgemind.net/media/piet-blom-荷蘭鹿特丹cube-houses/
(推薦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這篇介紹,因為我自己只有走馬看花似的看看)
聖勞倫斯大教堂 Laurenskerk Rotterdam
聖勞倫斯大教堂的價值在於它是鹿特丹僅存的一座中世紀建築,同時也是鹿特丹第一座全石質建築。不過我跟我朋友都沒太大興趣,而且說實在荷蘭的教堂真的沒有義大利好看,所以我們就是拍個照,進去拿了張pamphlet,有了平面圖有了照片,我們就撤了。
Market Hall (Markthal)
重頭戲來啦~大概是鹿特丹裡我待最久的地方(因為我朋友遲到,害我等半小時),這裡是我從來之前就鎖定好的目標,主要是因為我蠻喜歡MVRDV,而且我覺得這種複合式建築是最適合深入研究的,最近台灣也做了很多菜市場整治,但最多就是將戶外菜市場改為室內,有空調有統一櫃位,以及增設停車場,而這棟是世界首棟將室內市場、餐廳、超級市場與地下停車場全部統括在一起的拱形公寓。我自己覺得這相當有參考價值,因為台灣的傳統市場正好就是類似的構成,過去的菜市場直接排在路邊,但由於日據時期為了市容整治與課稅政策,市場主們轉而將店面搬入建築物裡面的公寓中庭或者透天後側空地,隱藏店面於建物群中。而近年來,為了追求食品與環境衛生、讓市容有所改進,解決菜市場老年化進而逐漸沒落消失的現象,各地方政府都多少有做些建設,但效果慎微,甚至有的我個人認為是從規劃開始就有很多盲點與問題,一點幫助都沒有。
Market Hall門口前廣場有鹿特丹最大的週末市集,主要以食品與金屬器具為主,人超多,主要是當地人為主,而室內則多半是賣給觀光客的攤販,比較類似百貨公司地下美食街,裡面有兩個超市,一個中式食品超市,一個當地超級市場,還有廣大的地下停車場。目前兩側的二樓只有一間有商家,其餘皆是空置中,至於樓上的住宿,因為不能上去參觀(畢竟要保證住戶隱私),所以我僅能從戶外陽台觀察,應該是都有住人,不過不知道住戶會不會受到市場這側噪音影響。
為了吸引大眾進入市場,巨大的馬蹄形拱頂建築,前後利用大片玻璃結構邀請光線進入,室內壯麗的藝術壁畫,值得你花點時間仰望天空,細細辨認畫中內容。從室外外觀,在早晨太陽還在的時候,你看到的是較為冷硬的灰色牆面與鏡面玻璃反射,進入後,挑高的大廳,給人帶來震撼,切割開室內室外空間氣氛,變為充滿生機、活潑的市場氛圍。在夜間,內部繽紛的壁畫透過內部燈光,穿越玻璃,彷彿在黑夜中點起一巨大絢爛花燈。荷蘭當地長年颳強風,使得這全歐洲最大片的玻璃結構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建築團隊在玻璃帷幕上特別加設彈性鋼索,讓建築體受壓時也能保有空間彈性,使玻璃的透光程度極大化的同時又能保證結構上的穩定,讓這室內空間,如同室外般開放舒暢。配合著拱頂設計,兩側的樓梯扶手以及梯面也都配合著牆面幅度,收攏在兩側斜面,總而言之不難發現,不管是大方向還是小細節,都能發現團隊的巧思。(看得到無數人的嘔心瀝血以及定有無限改圖與磋商)
想要更了解這棟建築推薦你們去看Arch Daily 的文,寫的蠻完善的,如果讀不懂英文就請出Google Translate同學幫忙吧~https://www.archdaily.com/553933/markthal-rotterdam-mvrdv
另外,抱怨一下它的廁所,要價1歐(算貴的),但裡面卻非常髒亂,可見他後面負責維護的單位不是很用心,所以除非你真的急需廁所,要不然我建議你去附近其他地方,甚至車站的都比他便宜乾淨。
鹿特丹中央車站 Rotterdam Central
由Benthem Crouwel Architects 、 MVSA Architects 及 West 8 三個團隊共同設計,是荷蘭最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每天客流量與史基浦機場齊平,許多當地人都是家住鹿特丹,上學上班坐火車通勤去阿姆斯特丹。這車站是歐洲高速列車(HST)從南駛入荷蘭的第一站,距離史基浦機場僅20min,甚至到巴黎都只要兩個半小時,因此是個國際化規模的車站,如今還設有輕軌鐵路系統(RandstadRail),可以期待會有更多人流。
這個車站內部動線規劃的相當有邏輯性,不容易迷路(不像阿姆斯特丹中央車站,我想去買熱巧克力就鐵定迷路),大廳開闊一目瞭然,每個店面跟服務站等都清晰可見,廳內配有許多椅子供旅客休息,空間整體主採木質結構給人溫暖溫馨感,讓人們願意長時間停留在車站中。我去的期間剛好是電影節,所以大廳也有兩個展品在播放。因為要讓我朋友寄放行李,所以有走到車站北部出入口,與南面的主入口不同,是個較為常規的門口,符合北面Provenierswijk的特点(19世紀小鎮,少大型建築)以及小流量的乘客出入。南面的主入口則是充滿國際化氣息,戲劇化的線條感與採用大量玻璃和不銹鋼組成的屋頂,都無不彰顯著此出口引向的是現代化的都市中心,與四周的高樓相互應證,寬廣的公共空間,使旅客皆可悠然自得的步行其中,降低交通壅塞的可能性。
索內費爾德住宅 Huis Sonneveld
Nieuwe Instituut
Depot Boijmans Van Beuningen
這三個包含我沒有拍的藝術廳Kunsthal Rotterdam都位在鹿特丹的Museum Park, 隔壁還有一個自然博物館, 很適合小朋友去遊覽。我特別點一下Nieuwe Instituut, 對建築有興趣或者對設計學科有興趣的都很適合進去好好逛逛, 展覽很豐富, 品項蠻多的, 而且常常有活動可以餐與, 請來的講者不用說都是一流設計師。至於Depot Boijmans Van Beuningen這個鏡面的大碗, 又一個MVRDV的作品, 很像一個大盆栽坐立於公園內, 因為沒有進去仔細逛, 只有在大廳看一下, 本身是走未來科技感, 內部色彩以白色、紅色以及金屬及結構露出來表現, 我自己是比較沒那麼喜歡, 但不得不說外觀的鏡面很適合跟朋友拍照用。
我真的沒想到我鹿特丹需要寫這麼長,寫到我一直推遲推了一個月才完成(4月寫好的8月底才有時間放上來, 只能說懶真的不容易改...),後來更是因為換手機, 所以圖片到現在才整理上去, 只能說涉及到建築我就不自覺得會完美主義上身,總會覺得寫得不夠完善,但其實我那天就只是每個點拍好照就閃了,很多明明可以進去參觀(因為我有博物館卡),可惜礙於配合同伴以至於都沒進去,不過留點遺憾也好,才會想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