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但我們人類對AI的真實能力仍存在很多誤解。本文將為大家剖析人工智能與人類智慧之間的3個關鍵差異,幫助你更好地理解並應對AI時代的挑戰。
差異一:人類有真實情感,機器只是在模仿
作為人類,我們天生就具備豐富的情感體驗和表達能力。從進化的角度來看,情感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例如,面對危險時的恐懼感能讓我們迅速做出逃跑的反應,而不是經過長時間的理性分析。正是由於情感在人類進化中的重要性,我們才發展出了所謂的「情商」。
然而,AI雖然能模仿情感表達,但本質上並不具備真實的情感體驗。以最新的語音AI助手GPT-4o為例,它能夠展現出從快樂到好奇再到調情等各種語氣變化,聽起來與真人無異。但這種「情感表達」其實只是基於海量人類對話數據訓練出來的模仿結果,並非AI自身的真實感受。
我們人類很容易被這種逼真的情感表達所欺騙,產生錯覺認為AI真的具有情感。但實際上,AI只是在執行一種高級的模仿行為。隨著AI技術的進步,這種模仿會變得越來越逼真,我們更需要保持清醒,認識到AI本質上是沒有情感的。
差異二:人類理解是一種體驗,AI理解是一種行為
對於我們人類來說,理解是一種獨特的心理體驗。回想一下你第一次真正理解某個複雜概念時的感受 - 就像腦海中突然亮起一盞燈,瞬間豁然開朗。這種「理解的體驗」是人類獨有的。
相比之下,AI的理解是一種「行為理解」。我們無法判斷AI內部是否真的「理解」了什麼,但可以通過它的行為表現來衡量。例如,當我們要求AI為「Society for Good Deeds Promotion」創造一個縮寫時,它能夠按照指示得出「SOGODEP」這樣的結果。這種複雜任務的完成,說明AI確實在某種程度上「理解」了我們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AI的理解程度是可以被客觀測量的。通過大量的測試題目,我們可以評估AI在各種認知任務上的表現。比如WinoGrande數據集就專門用於測試AI的常識推理能力。隨著AI技術的進步,它們在這些測試中的得分也會不斷提高,這反映了AI「理解」能力的逐步提升。
差異三:機器不會猶豫,人類則會
很多人對AI chatbot回答問題時的自信感到困惑,尤其是當它給出錯誤答案時。事實上,AI並不存在「自信」或「不自信」這樣的情緒狀態,它只是根據訓練數據生成最可能的答案。
從技術角度來看,AI系統其實是有「不確定性」的。以圖像分類任務為例,AI會為每個類別給出一個概率值。比如對於一張汽車圖片,AI可能會給出如下結果:
汽車: 0.875397
卡車: 0.104132
飛機: 0.002937
...
雖然AI最終會選擇概率最高的「汽車」作為答案,但我們可以看到它對「卡車」這個選項也有一定程度的考慮。
目前的AI系統大多沒有將這種不確定性體現在輸出中,而是直接給出最可能的答案。這導致AI看起來總是很「自信」。如果我們能設計出更好的交互方式,讓AI在不確定時表現出「猶豫」,或許能讓人機交互變得更自然。
人工智能是一種全新的、「異類」的智能形式,與我們熟悉的人類或動物智能有著本質區別。我們需要擺脫將人類特徵強加於AI之上的傾向,客觀認識AI的本質。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並利用AI技術,在人機協作中發揮各自優勢。
在未來的AI時代,了解人機差異將變得至關重要。我們既要認識到AI強大的「行為智能」,又要清楚它在情感、體驗等方面的局限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與AI的互動中保持主動,避免被AI取代,實現人機協作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