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思維:中國經濟萎靡不振,雪上加霜,主要矛盾在於「有效需求不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中國日本商會日前公布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比較去年,有6成在中投資的日本企業認為,中國2024年的經濟形勢將更為惡化。


(See:2024/09/03,自由時報,日本商會:6成日企認為中國2024年經濟形勢惡化)


事實上,中國8月份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從7月份的49.4降至49.1,其製造業活動已經連續第四個月萎縮,顯示其經濟仍依據疲軟!


一、中國8月製造業PMI下滑,已連續第四個月萎縮,顯示其經濟仍依據疲軟!


中國8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從7月份的49.4降至49.1,降幅超出預期。中國8月份製造業活動已經連續第四個月萎縮,這表明,在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之際,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依然疲軟。


中國國家統計局上周六公布的數據顯示,8月份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從7月份的49.4降至49.1,降幅大於預期。PMI在50以上表明製造業活動擴張,在50以下則表明製造業活動萎縮。


(See:2024/09/03,華爾街日報中文網,中國8月製造業PMI下滑,表明經濟仍疲軟)


其實,中國經濟萎靡不振,早印證中國經濟出了問題且形勢進一步惡化,雪上加霜,已成中國人的共識。


二、中國經濟出了問題且形勢進一步惡化,雪上加霜,已經成為中國人的共識!


中國經濟萎靡不振,最新公布的8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再度低於榮枯線。大陸專業人士分析表示,這些都印證中國經濟出了問題且形勢進一步惡化,雪上加霜。


(See:2024/09/02,大紀元,中國經濟雪上加霜成大陸人共識)


中國的債務問題很難被忽視。儘管房地產行業的崩潰造成了很大的附帶損害,但由於中國嚴格控制的金融體系,破產的風險被降到最低。危險在於,政府可用於防止事態惡化的財政資源可能會減少。


對於大量的年輕人來說,沒有足夠的工作。7月,中國16至24歲年輕人的失業率從6月份的13%躍升至17%以上。


(See:2024/09/03,紐約時報中文網,中國重振經濟為何這麼難)


中國想要重振經濟為何如此艱難?問題癥結應出在:決策者不願認清問題癥結出在"有效需求不足"。竟猶仍堅持「產業政策」,卻導致產能過剩,遭到歐美補貼關稅反制。


三、中國經濟的癥結在「有效需求不足」!決策者須認清"內需不足"的嚴重性!


據日經中文網分析報導,目前來看,大家對「中國經濟的主要矛盾在於有效需求不足」這個判斷已經基本達成一致。


(See:2024/09/02,日經中文網,當前經濟形勢下中國如何擴大內需?)


先前多次指出,中國經濟痼疾沉疴,主要問題癥結就在於:"有效需求不足"、"經濟未能恢復"。對症下藥,關鍵重點自然在於:"提出可以解決這些經濟問題的具體方案"


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得主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日本野村總合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辜朝明等經濟專家所提出的解方均屬一致,那就是,中國政府應採取「迅速、充分且持久的財政刺激措施」。


也就是,透過需求面刺激成長的政策,達成「有效需求(Effective Demand, ED)」,以補足消費需求不足、內需不振的困境,進而驅動內需經濟而刺激經濟成長。也就是「需求面」刺激經濟的政策


然而,中國經濟問題癥結既然主要在內需不足、消費不振,所需要的應是「需求面」的政策措施,但,中國卻投資製造業及擴大出口,則是「供給面」的政策措施,因此,其政策舉措可謂根本搞錯方向,方才導致造就今日其經濟問題積重難返的後果。


此即如中國旅美經濟學者程曉農所言:「中國產業政策如果正確的話,中國經濟何至於現在這樣悲慘?」堪稱一語道破關鍵所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Dennis Lee(阿丹哥)的沙龍
6會員
339內容數
EMBA研究;喜好閱讀與學習;近年來,專注於"商業法律"與"策略管理"等企業運營議題探討。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企業運營管理等問題。
2025/04/28
有「賣空之王」稱號的巴斯最近表示,美國在「美中貿易戰」中處於有利位置,最終可望勝出,原因在,中國經濟似乎更容易受到關稅的衝擊,而美國在談判中會「撐得比中國久」。避險基金經理人艾克曼也表示,時間在美國這邊,中國將需盡快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因曠日持久的貿易戰將嚴重傷害中國經濟,北京當局無法打贏這場戰爭。
Thumbnail
2025/04/28
有「賣空之王」稱號的巴斯最近表示,美國在「美中貿易戰」中處於有利位置,最終可望勝出,原因在,中國經濟似乎更容易受到關稅的衝擊,而美國在談判中會「撐得比中國久」。避險基金經理人艾克曼也表示,時間在美國這邊,中國將需盡快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因曠日持久的貿易戰將嚴重傷害中國經濟,北京當局無法打贏這場戰爭。
Thumbnail
2025/04/25
美中關稅貿易戰,已經戰到昏天暗地,連川普本人自己都不太知道應該怎麼打了,只剩大戰略大方向!關稅戰的不確定性,讓已經失業率高居不下的中國,經濟表現更不佳,社會維穩更加困難!中共要如何突圍?被美國逼急了內憂外患了,攻台當做存續籌碼?台灣的選擇?
Thumbnail
2025/04/25
美中關稅貿易戰,已經戰到昏天暗地,連川普本人自己都不太知道應該怎麼打了,只剩大戰略大方向!關稅戰的不確定性,讓已經失業率高居不下的中國,經濟表現更不佳,社會維穩更加困難!中共要如何突圍?被美國逼急了內憂外患了,攻台當做存續籌碼?台灣的選擇?
Thumbnail
2025/04/24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白宮人士透露,川普政府考慮降低對中國商品的關稅,希望能減緩兩國間的緊張關係,稅率有可能降至50%至65%。中國人口持續老化,經濟長期低迷,造成許多年輕人對未來缺乏信心,相繼退出社保基金。又傳出浙江金華蘇孟小學發生無差別衝撞人群事件,曝光畫面甚至拍到小學生被捲進車底盤,現場遍地血跡。
Thumbnail
2025/04/24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白宮人士透露,川普政府考慮降低對中國商品的關稅,希望能減緩兩國間的緊張關係,稅率有可能降至50%至65%。中國人口持續老化,經濟長期低迷,造成許多年輕人對未來缺乏信心,相繼退出社保基金。又傳出浙江金華蘇孟小學發生無差別衝撞人群事件,曝光畫面甚至拍到小學生被捲進車底盤,現場遍地血跡。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中國8月製造業PMI下滑,其製造業活動已經連續第四個月萎縮,顯示其經濟仍依舊疲軟! 中國經濟顯然出了問題,而且形勢進一步惡化,雪上加霜,已經成為中國人的共識! 中國經濟的主要矛盾在於「有效需求不足」!問題癥結既在:「有效需求不足」。對症下藥,關鍵重點自然在於:"提出可以解決這些經濟問題的具體方案"。
Thumbnail
中國8月製造業PMI下滑,其製造業活動已經連續第四個月萎縮,顯示其經濟仍依舊疲軟! 中國經濟顯然出了問題,而且形勢進一步惡化,雪上加霜,已經成為中國人的共識! 中國經濟的主要矛盾在於「有效需求不足」!問題癥結既在:「有效需求不足」。對症下藥,關鍵重點自然在於:"提出可以解決這些經濟問題的具體方案"。
Thumbnail
中國經濟沉疴痼疾,問題癥結就在於:有效需求不足。對症下藥,關鍵重點自然在於:提出可以解決這些經濟問題的具體方案。 保羅克魯曼、辜朝明等經濟專家所提出的解方,均屬一致,那就是,中國政府應採取「迅速、充分且持久的財政刺激措施」。 如今,真相大白,拒絕此等正確對策者,正是親自送中國經濟走上崩潰路程的推手!
Thumbnail
中國經濟沉疴痼疾,問題癥結就在於:有效需求不足。對症下藥,關鍵重點自然在於:提出可以解決這些經濟問題的具體方案。 保羅克魯曼、辜朝明等經濟專家所提出的解方,均屬一致,那就是,中國政府應採取「迅速、充分且持久的財政刺激措施」。 如今,真相大白,拒絕此等正確對策者,正是親自送中國經濟走上崩潰路程的推手!
Thumbnail
<經濟日報> 陸製造業景氣連二月萎縮 專家:需求收縮問題嚴重 大陸國家統計局昨(30)日發布6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49.5,與5月一樣是49.5,已連續兩個月低於50榮枯線,顯示大陸製造業景氣不佳;同日公布的6月非製造業(服務業)PMI為50.5,比5月下滑0.6,顯示服務業擴張
Thumbnail
<經濟日報> 陸製造業景氣連二月萎縮 專家:需求收縮問題嚴重 大陸國家統計局昨(30)日發布6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49.5,與5月一樣是49.5,已連續兩個月低於50榮枯線,顯示大陸製造業景氣不佳;同日公布的6月非製造業(服務業)PMI為50.5,比5月下滑0.6,顯示服務業擴張
Thumbnail
根據眾多報導數據顯示,中國經濟面臨諸多挑戰,包括:外商直接投資連續下降、股匯雙殺、房地產市場崩跌及財政收入萎縮等問題。中國政府本應提振內需促進經濟成長,但卻補貼供給。 中國經濟,最後下場,恐怕會像日本「泡沫經濟」崩盤,最終淪入「失落的三十年」一樣,甚至可能還會更加悽慘。而想要復興,恐怕則需要幾十載!
Thumbnail
根據眾多報導數據顯示,中國經濟面臨諸多挑戰,包括:外商直接投資連續下降、股匯雙殺、房地產市場崩跌及財政收入萎縮等問題。中國政府本應提振內需促進經濟成長,但卻補貼供給。 中國經濟,最後下場,恐怕會像日本「泡沫經濟」崩盤,最終淪入「失落的三十年」一樣,甚至可能還會更加悽慘。而想要復興,恐怕則需要幾十載!
Thumbnail
過往長期看好中國的全球最大避險基金「橋水聯合」基金創辦人瑞·達利歐,如今開始對中國經濟前景發出警告。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也表示,中國目前面臨需求不足問題,導致民眾、企業對經濟成長缺乏信心;增加政府支出是解方! 諾獎得主保羅‧克魯曼早就指出:中國理應運用政府支出來提振需求以促進經濟,但卻不願意,真奇怪!
Thumbnail
過往長期看好中國的全球最大避險基金「橋水聯合」基金創辦人瑞·達利歐,如今開始對中國經濟前景發出警告。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也表示,中國目前面臨需求不足問題,導致民眾、企業對經濟成長缺乏信心;增加政府支出是解方! 諾獎得主保羅‧克魯曼早就指出:中國理應運用政府支出來提振需求以促進經濟,但卻不願意,真奇怪!
Thumbnail
據報導,中國製造業活動5月份意外萎縮,結束了先前連續兩個月的擴張局面,令中國依靠出口推動經濟復甦的做法受到新的質疑。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曼接受彭博採訪表示,中國領導人"奇怪地"不願意運用支出提振消費需求,促進經濟卻只想增加生產並出口給其他國家,完全缺乏經濟常識。 若中國捨此不為恐將硬著陸!
Thumbnail
據報導,中國製造業活動5月份意外萎縮,結束了先前連續兩個月的擴張局面,令中國依靠出口推動經濟復甦的做法受到新的質疑。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曼接受彭博採訪表示,中國領導人"奇怪地"不願意運用支出提振消費需求,促進經濟卻只想增加生產並出口給其他國家,完全缺乏經濟常識。 若中國捨此不為恐將硬著陸!
Thumbnail
原文貼在這裏,那麽中國製造業為什麽會萎縮?個人認為主要原因是內需不足,在這裏分享一下個人觀點,供大家討論。 1、農民失去了土地,城市又無法為他們提供就業。 ​先貼上知乎網友的一篇回答,農民種地一年能賺多少錢。 這篇長短正合適(大部分都太長截不下來),我看了好多數字,普遍都在一畝1000元左右。
Thumbnail
原文貼在這裏,那麽中國製造業為什麽會萎縮?個人認為主要原因是內需不足,在這裏分享一下個人觀點,供大家討論。 1、農民失去了土地,城市又無法為他們提供就業。 ​先貼上知乎網友的一篇回答,農民種地一年能賺多少錢。 這篇長短正合適(大部分都太長截不下來),我看了好多數字,普遍都在一畝1000元左右。
Thumbnail
大陸房市低迷,連帶影響從業人員的生計,三年來已有50萬人因此失業,甚至有員工自願降薪90%,悲喊產業沒有未來,已被拋棄了! 中國當局計畫進場收購庫存成屋救房市!但此猶如「滄海一粟」!2千萬間爛尾房,完工得花14兆! 中國泡沫經濟情況恐比日本糟!其迅速老化的人口將成為其經濟成長的障礙!復興恐需幾十載!
Thumbnail
大陸房市低迷,連帶影響從業人員的生計,三年來已有50萬人因此失業,甚至有員工自願降薪90%,悲喊產業沒有未來,已被拋棄了! 中國當局計畫進場收購庫存成屋救房市!但此猶如「滄海一粟」!2千萬間爛尾房,完工得花14兆! 中國泡沫經濟情況恐比日本糟!其迅速老化的人口將成為其經濟成長的障礙!復興恐需幾十載!
Thumbnail
中國產能過剩,威脅到全球經濟,為應對中國的產業過剩,美國財政部長葉倫呼籲,美、歐須以戰略性方式應對。中國產能過剩,恐影響市場失衡、貿易衝突、金融風險等全球風險! 美國經濟也面臨衰退,世界頂尖經濟學家呼籲,多儲備點現金。就貨幣政策言,還沒糟到因失業率上升或通膨降低而進行降息前,仍稱穩定,無庸過度擔憂。
Thumbnail
中國產能過剩,威脅到全球經濟,為應對中國的產業過剩,美國財政部長葉倫呼籲,美、歐須以戰略性方式應對。中國產能過剩,恐影響市場失衡、貿易衝突、金融風險等全球風險! 美國經濟也面臨衰退,世界頂尖經濟學家呼籲,多儲備點現金。就貨幣政策言,還沒糟到因失業率上升或通膨降低而進行降息前,仍稱穩定,無庸過度擔憂。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