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抓住「AI 與大語言模型」的碩博士生,學術上馬上得承受的三個弱點: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1. 低估大語言模型對學術研究的深遠影響:

- 許多碩博士生可能認為大語言模型僅僅是處理文字的工具,沒有意識到它們在學術研究中的潛力。例如,這些模型能協助快速整理文獻、生成初步的研究報告,甚至提供語言上的支持來幫助撰寫論文。如果未能充分了解大語言模型的強大功能,就可能錯過使用這些工具來提升研究質量與效率的機會。


2. 過度依賴大語言模型,忽視學術研究核心能力的培養:

- 大語言模型可以加速許多重複性任務,如數據分析和文本生成,但碩博士生仍需專注於培養自身的研究能力,例如提出創新性問題、設計實驗、分析結果等。過度依賴 AI 可能會讓你在面臨複雜的學術挑戰時,發現自己的核心能力不夠強大,無法應對更具挑戰性的研究工作。大語言模型是一個輔助工具,但真正的學術創新還是來自於研究者本身的能力與洞察力。


3. 沒有將大語言模型融入學術研究的工作流程:

- 大語言模型不僅能處理簡單的文本工作,它還能協助碩博士生優化整體研究流程,提升整體效率。例如,透過大語言模型進行快速文獻篩選、初步假設生成,甚至是自動化資料分析等工作,可以讓研究者節省大量時間。如果沒有積極探索大語言模型如何幫助你的研究工作,可能會錯失改善研究效能的機會。關鍵在於發展「AI+學術工作流程」,讓大語言模型成為研究中的重要資產,而不只是工具。


你在學習 AI 與大語言模型的過程中,還見過什麼其他弱點?

367會員
1.2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對碩博士在學學生來說,收集大量的知識和想法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但這是否真的代表你理解了這些知識?你是否能將這些想法有效地運用在自己的研究與論文寫作中?根據美國創作者 Nick Milo 在他的「Linking Your Thinking」課程中所提到的觀點,簡單的收集並不等於真正的學習。我們需要的是,
作為碩博士生,我們常常在過量的資訊和誘惑中掙扎,無論是課業壓力、研究進度,還是網路與社群媒體的干擾,都可能讓人感到不滿足。Michael Easter 在他的《Scarcity Brain》一書中提到現代社會充斥著五種過量的刺激:食物、財物、資訊、情緒調節劑與社群媒體的「潛移默化」,這些因素幾乎佔據
「"選擇架構師 Choice Architect" 的任務是組織脈絡讓人們做決策。」 「如果你開咖啡店,提供餐點讓人選擇,你是選擇架構師。」 「如果你是醫生,提供病患不同的療程選擇,你也是選擇架構師。」 「如果你創造一個表格,讓新進員工選擇員工福利,你也是選擇架構師。」 「如
大學生在撰寫專題時,經常混淆「課程專題報告」和「專題研究」這兩種不同的任務。 這種混淆讓學生容易誤以為處理大量資訊的能力就等同於研究能力。但實際上,這兩者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課程專題報告:像是科學作家 課程專題報告本質上更像是一個「科學作家」的工作。 學生透過查閱文獻,拼湊
對於正在攻讀碩博士學位的學生來說,閱讀大量專業書籍和文獻是日常功課。面對同一個研究主題,市面上可能有各種書籍和資料可供參考,但它們的內容差異卻相當大。透過平行比較多本書的內容,不僅能讓我們更深入了解研究主題,還能加快掌握該領域的核心知識。 ▋每本書都展現作者的獨特學術視角 以機器學習為例
昨天在Threads上發表的2篇文章,談到早睡早起以及如何有效內化文獻,居然讓我的追蹤數在一天內增加了150人,從1950到2100人!這個現象真是出乎意料,或許觸及到了大家關心的議題,也更讓我想與大家分享一些關於早睡早起以及如何有效內化文獻的具體方法。 ▌早睡早起的習慣 我一直有早
對碩博士在學學生來說,收集大量的知識和想法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但這是否真的代表你理解了這些知識?你是否能將這些想法有效地運用在自己的研究與論文寫作中?根據美國創作者 Nick Milo 在他的「Linking Your Thinking」課程中所提到的觀點,簡單的收集並不等於真正的學習。我們需要的是,
作為碩博士生,我們常常在過量的資訊和誘惑中掙扎,無論是課業壓力、研究進度,還是網路與社群媒體的干擾,都可能讓人感到不滿足。Michael Easter 在他的《Scarcity Brain》一書中提到現代社會充斥著五種過量的刺激:食物、財物、資訊、情緒調節劑與社群媒體的「潛移默化」,這些因素幾乎佔據
「"選擇架構師 Choice Architect" 的任務是組織脈絡讓人們做決策。」 「如果你開咖啡店,提供餐點讓人選擇,你是選擇架構師。」 「如果你是醫生,提供病患不同的療程選擇,你也是選擇架構師。」 「如果你創造一個表格,讓新進員工選擇員工福利,你也是選擇架構師。」 「如
大學生在撰寫專題時,經常混淆「課程專題報告」和「專題研究」這兩種不同的任務。 這種混淆讓學生容易誤以為處理大量資訊的能力就等同於研究能力。但實際上,這兩者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課程專題報告:像是科學作家 課程專題報告本質上更像是一個「科學作家」的工作。 學生透過查閱文獻,拼湊
對於正在攻讀碩博士學位的學生來說,閱讀大量專業書籍和文獻是日常功課。面對同一個研究主題,市面上可能有各種書籍和資料可供參考,但它們的內容差異卻相當大。透過平行比較多本書的內容,不僅能讓我們更深入了解研究主題,還能加快掌握該領域的核心知識。 ▋每本書都展現作者的獨特學術視角 以機器學習為例
昨天在Threads上發表的2篇文章,談到早睡早起以及如何有效內化文獻,居然讓我的追蹤數在一天內增加了150人,從1950到2100人!這個現象真是出乎意料,或許觸及到了大家關心的議題,也更讓我想與大家分享一些關於早睡早起以及如何有效內化文獻的具體方法。 ▌早睡早起的習慣 我一直有早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1.加權指數與櫃買指數 週五的加權指數在非農就業數據開出來後,雖稍微低於預期,但指數仍向上噴出,在美股開盤後於21500形成一個爆量假突破後急轉直下,就一路收至最低。 台股方面走勢需觀察週一在斷頭潮出現後,週二或週三開始有無買單進場支撐,在沒有明確的反轉訊號形成前,小夥伴盡量不要貿然抄底,或是追空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在當今快速變化的數位時代,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數據處理需求。為了應對這些挑戰,企業紛紛建立自己的大型語言模型(LLM),利用大量數據進行訓練,讓模型能夠理解並生成自然語言,從而實現人機協作,優化業務流程並提升客戶體驗。
Thumbnail
數據分析與解讀 隨著數據的爆炸式增長,能夠分析、解讀和應用數據的能力變得至關重要。這包括熟悉數據分析工具和技術,如統計學、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等。然而,僅靠短時間的數據分析並不足以提供深入見解。 要熟悉數據分析工具和技術,如統計學、數據挖掘和機器學習,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基礎知識的學習
Thumbnail
因為 AI 領域的技術不斷地迭代更新,無法避免的是需要一直去追新的技術 並且需要在一個有限的時間學會,或是實作應用導入到專案之中。 那我覺得在學習新技術可通過以下步驟: 1. 找一個讀得懂的教學資源 現在網路上的教學資源很多,或是書籍的資源也很豐富, 同時也有像是 chatgpt 的 AI
Thumbnail
本文談及資料科學的領域與分工。首先是建造一個AI的研發流程,資料收集到 AI 模型訓練的過程,AI經歷這一切流程被創造出來並產生價值;再來本文也提及在這個領域中的各種腳色、資料工程師、數據庫工程師、資料科學家和資料分析師的各種介紹。並且強調跨領域合作的重要性。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AI科研文獻管理工具,包括Connected Papers、EasyScholar、Research Rabbit、ReadPaper、立理 LitLit、海鯨AI學術、pdftopdf.ai等。這些工具能幫助科研人員實現高效的文獻管理和利用文獻資源,並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和質量。
為什麼不想學「說話」? 因為思緒已太多 因為用心「聽」,又會「說」的人太少了 因為用「心」聽得見的人,不須聽見我 因為沒有「心」聽見自己的人,我不想認識也不想說服 就算遇見了有心又有力量的人 今生也已太晚(我生即為不喜說話的人,此時也嫌晚) 我沒有來生 數位化以後 能夠有個人思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jZofJX0v4M 這是我看過最好的AI科普影片了;現在流行的GPT使用的大語言模型 (large language model, LLM), 是把每一個單字都當作一個高維度向量 影片中GPT3共儲存50257個英文單字, 每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發展歷程,從語言模型的引入到深度學習的應用。作者觀察到現今GPT在產出中文國學內容時的深度不足,並提出了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倫理使用和版權問題,以及對大眾的影響。最後,作者探討了個人在自然語言領域的發展可能性。
Thumbnail
2023年底以來,語言模型發展面臨著價格上漲、更新減緩和公司內部變動的局面,這些變化似乎意味著語言模型的發展受到了人為的控制和限制。
Thumbnail
最近和朋友討論AI,朋友提到了跟上AI議題、學習AI工具的難點: 雖然知道有各種AI工具,但不知道哪裡會用得到。 工具演變這麼迅速,如果現在學,工具一下子又更新,就又得重新學習,好像永遠都跟不上。 如果AI幫我做了很多事情,那我要做什麼?
Thumbnail
1.加權指數與櫃買指數 週五的加權指數在非農就業數據開出來後,雖稍微低於預期,但指數仍向上噴出,在美股開盤後於21500形成一個爆量假突破後急轉直下,就一路收至最低。 台股方面走勢需觀察週一在斷頭潮出現後,週二或週三開始有無買單進場支撐,在沒有明確的反轉訊號形成前,小夥伴盡量不要貿然抄底,或是追空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Thumbnail
在當今快速變化的數位時代,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數據處理需求。為了應對這些挑戰,企業紛紛建立自己的大型語言模型(LLM),利用大量數據進行訓練,讓模型能夠理解並生成自然語言,從而實現人機協作,優化業務流程並提升客戶體驗。
Thumbnail
數據分析與解讀 隨著數據的爆炸式增長,能夠分析、解讀和應用數據的能力變得至關重要。這包括熟悉數據分析工具和技術,如統計學、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等。然而,僅靠短時間的數據分析並不足以提供深入見解。 要熟悉數據分析工具和技術,如統計學、數據挖掘和機器學習,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基礎知識的學習
Thumbnail
因為 AI 領域的技術不斷地迭代更新,無法避免的是需要一直去追新的技術 並且需要在一個有限的時間學會,或是實作應用導入到專案之中。 那我覺得在學習新技術可通過以下步驟: 1. 找一個讀得懂的教學資源 現在網路上的教學資源很多,或是書籍的資源也很豐富, 同時也有像是 chatgpt 的 AI
Thumbnail
本文談及資料科學的領域與分工。首先是建造一個AI的研發流程,資料收集到 AI 模型訓練的過程,AI經歷這一切流程被創造出來並產生價值;再來本文也提及在這個領域中的各種腳色、資料工程師、數據庫工程師、資料科學家和資料分析師的各種介紹。並且強調跨領域合作的重要性。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AI科研文獻管理工具,包括Connected Papers、EasyScholar、Research Rabbit、ReadPaper、立理 LitLit、海鯨AI學術、pdftopdf.ai等。這些工具能幫助科研人員實現高效的文獻管理和利用文獻資源,並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和質量。
為什麼不想學「說話」? 因為思緒已太多 因為用心「聽」,又會「說」的人太少了 因為用「心」聽得見的人,不須聽見我 因為沒有「心」聽見自己的人,我不想認識也不想說服 就算遇見了有心又有力量的人 今生也已太晚(我生即為不喜說話的人,此時也嫌晚) 我沒有來生 數位化以後 能夠有個人思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jZofJX0v4M 這是我看過最好的AI科普影片了;現在流行的GPT使用的大語言模型 (large language model, LLM), 是把每一個單字都當作一個高維度向量 影片中GPT3共儲存50257個英文單字, 每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發展歷程,從語言模型的引入到深度學習的應用。作者觀察到現今GPT在產出中文國學內容時的深度不足,並提出了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倫理使用和版權問題,以及對大眾的影響。最後,作者探討了個人在自然語言領域的發展可能性。
Thumbnail
2023年底以來,語言模型發展面臨著價格上漲、更新減緩和公司內部變動的局面,這些變化似乎意味著語言模型的發展受到了人為的控制和限制。
Thumbnail
最近和朋友討論AI,朋友提到了跟上AI議題、學習AI工具的難點: 雖然知道有各種AI工具,但不知道哪裡會用得到。 工具演變這麼迅速,如果現在學,工具一下子又更新,就又得重新學習,好像永遠都跟不上。 如果AI幫我做了很多事情,那我要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