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路那
但凡講到推理小說的起源,美國詩人、小說家愛倫.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是繞不開的名字。愛倫.坡膾炙人口之處,在於他僅用五篇小說,便確立了一個類型的誕生。
這五篇經典的小說,分別是〈莫爾格街兇殺案〉、〈失竊的信〉、〈金甲蟲〉、〈汝即真兇〉,和這篇文章要討論的〈瑪麗.羅傑奇案〉。〈莫爾格街兇殺案〉確立了偵探與助手的經典搭配,與密室類型的魅力;〈失竊的信〉從犯人的心理入手;〈金甲蟲〉是經典的解明密碼;〈汝即真兇〉則是第一人稱敘事的倒敘解謎。那麼,〈瑪麗.羅傑奇案〉呢?
它的元素,是真實案件改編,與安樂椅神探。故事描述偵探C.奧古斯都.杜邦(C. Auguste Dupin)與他的助手、敘事者「我」討論起報紙上刊登的瑪麗,羅傑命案。身為香水店員工的瑪麗.羅傑,是個美貌的女孩,一天突如其來的消失。四天後,她的屍體在塞納河畔被發現。在瑪麗.羅傑喪生前五個月,她也曾神秘失蹤一個禮拜。因此,周遭的親人原本不以為意。然而這次她卻被殺了。到底誰是兇手,眾說紛紜。而杜邦僅僅憑藉著報紙上的資訊,便推斷出命案的真相。
這篇在細節上頗為詳細的小說,被譽為實案改編推理小說的開山祖。愛倫坡的靈感,源自1841年美國發生的瑪莉.羅傑斯命案(Mary Cecilia Rogers)。
生於1820年的瑪莉.羅傑斯,是紐約一家菸草店著名的店花。她的美麗遠近馳名,有許多男客慕名而來,甚至包括當時的文壇作家(比如,是的,愛倫坡)與媒體記者。菸草店因而支付她相當高的薪水。然而,她的年紀卻永遠停留在20歲那年。1841年7月25日星期日,她的未婚夫丹尼爾.佩恩(Daniel Payne)說,瑪莉告訴他要去探望親友唐寧太太(Mrs. Downing),會在晚餐時返回。不巧,當晚紐約下了大雷雨。佩恩心想瑪莉大概在親戚家待下來了吧?便也未對她的缺席多做揣測。然而,到了星期一早上,瑪莉卻仍未返家。
瑪莉的母親、佩恩與前未婚夫阿爾弗雷德.克羅梅林(Alfred Crommelin)開始擔心起瑪莉。尤其是在唐寧太太說她周末沒見過瑪莉之後。儘管親友憂心如焚,然而由於瑪莉在1938年10月也曾短暫失蹤,因此與她相熟的客人、雇主乃至警方都不怎麼當一回事。
三天後,她被發現陳屍於哈德遜河中。她的面部被鈍器反覆毆打,腰部被綁上一塊沉重的石頭,雙手有被綁的痕跡,脖子上圍著一塊蕾絲,有被勒死的跡象。屍檢顯示她死前曾遭性侵與暴力毆打。儘管如此,她的手上仍戴著手套、帽子也仍以帽帶繫好。
「雪茄女孩」身亡的消息很快地成為報紙的熱門話題。熟識瑪莉的記者與編輯開始「緝凶」活動。由於當時正值小報(penny press)熱賣,像是這樣奇特的謀殺之謎正是引人入勝的題材。不消說,瑪莉的未婚夫佩恩是第一個被懷疑的對象。然而由於佩恩很快地提出了不在場證明,使得《紐約時報》與《明星晚報》(Evening Star)等報刊為他背書。《紐約先驅報》(New York Herald)則將矛頭指向了幫派份子。另外,也有報紙提出「屍體真的是瑪莉嗎?」的質疑。各種論調在空中飛來飛去,但案件的實質進展完全是零。
等到報導的熱潮差不多要消失的8月,爆炸性的線索出現了。那是在新澤西州霍伯肯經營小酒館兼旅館的費德莉加.洛斯(Frederica Loss)太太,她的兒子們在鄰近的灌木叢裡發現了女裝與印有M.R的手帕。警方認為,那屬於瑪莉所有。
經營小酒館的洛斯太太與她的酒吧,成了媒體與看熱鬧民眾的最愛。或許是在這樣的刺激下,使得她回想起她曾看過瑪莉與一個膚色黝黑的男人一起來店裡喝酒。當天稍晚,她聽到了外面傳來的尖叫。但她本以為那是調皮的兒子遇到麻煩,發現他們沒事後,便不以為意。現在想起來,那應該就是瑪莉被殺的尖叫聲吧!
洛斯太太聲稱她聽到的是瑪莉的尖叫聲,警方倒覺得她聽到的應該是收銀機發出的叮噹聲,情報因而不被採信。到了10月,第二件悲劇發生了--失去未婚妻後,佩恩以大量酒精麻痺自己。7日早上,佩恩離開了他的住所,開始酒吧買醉之旅。喝得醉醺醺的佩恩,買了一瓶毒藥後,前往洛斯的小酒館與旁邊找到瑪莉衣物的灌木叢,留下簡短的遺書(「致世界--我在此處。願主原宥我虛擲的一生」)後,仰藥自殺。
佩恩的自殺使得許多人回過頭來懷疑他涉案的可能性。然而由於他的不在場證明相當堅實,因而警方未曾將他納入嫌疑犯的範圍中。怪異的是,在佩恩自殺後,洛斯太太的一個兒子意外地射傷了自己的母親。在洛斯太太臨終前的兩個禮拜,她一直大喊著床邊有年輕女人的鬼魂。許多報紙繪聲繪影地說,洛斯太太承認瑪莉在她的旅館裡進行祕密的墮胎手術。手術失敗了,洛斯太太的兒子將遺體拋入河中--但若這個故事是真實的,那麼驗屍官應該很簡單地能判斷出這是不是兇殺案件吧?!
瑪莉.羅傑斯命案始終未破。
瑪莉.羅傑斯的命案,深深地吸引了愛倫坡。他將地點從紐約搬到了巴黎,把哈德遜河換成塞納河,然而登場人物與情節走向卻基本(與報刊所報導的)一致。據說,愛倫坡在寫作〈瑪莉.羅傑命案〉時,共分三期連載,中間還遇上了佩恩自殺與洛斯太太之死等戲劇性事件,使得他不得不修改稿件,讓小說更為符合現實走向--除了改換地點之外,愛倫坡根本毫不避諱他援引時事的寫作方式。對照如今對真實事件的化用思考,可說天壤之別也不為過吧。
除了愛倫坡之外,作家威爾.克萊門斯(Will M. Clemens)、山謬.沃森(Samuel Worthen)、歐文.華萊士(Irving Wallace)、雷蒙德.保羅(Raymond Paul)等人都曾提出過瑪莉被殺之謎的理論。有意思的是這些理論幾乎均圍繞著墮胎論發展,然而驗屍官卻指出瑪莉不曾有妊娠的跡象。
瑪莉.羅傑斯的命案,迄今仍是懸案。她不像瑪麗.羅傑,有神探杜邦能替她將兇手繩之以法。於是,這篇奠定「安樂椅神探」類型的短篇小說,實際上卻以其真實案件的基底,諷刺地彰顯了安樂椅神探在現實中的無能為力,或者「神探」在現實中的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