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弦蒼太極拳學

更新於 2024/10/07閱讀時間約 41 分鐘

江弦蒼太極拳學

http://www.lienyea.url.tw/ChenStyleTaichi/index.html

太剛不行,太柔不行,總在有形無形,剛柔之間。~江弦蒼

太極拳以太極陰陽、消息盈虛為理論,演練時著重在心靜用意,屏除雜念,保持端正體態,在雍容柔緩動作中,提高身體柔韌度、肌力及肌耐力,並經由自然的呼吸,使各器官的獲氧量相對提高,暢通經絡、血管、淋巴及循環系統,有消除壓力、穩定情緒的效果,故練習後身心頓感輕快,具有改善體質、強身健體的功能,而在技擊方面則有以小力勝大力,弱慢勝強快的效果。

陳氏太極拳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在明朝洪武年間,陳氏祖先從山西洪洞縣遷居河南溫縣,以家傳陰陽開合之理法,參以戚繼光拳經,編造拳套,以其獨特運轉之「纏絲勁」,形成巧妙無比之太極拳。陳氏太極拳世代相傳,但拘泥於家傳拳術,故鮮為人知,直到陳氏第十七代宗師陳發科先生,於民國十七年受邀至北平公開授拳,由於功夫純厚,獨步一時,至此陳氏太極拳才流傳開來。


正負之間

https://tgchiang.pixnet.net/blog/post/113895524

我們練太極拳的人,在陰陽並濟的拳路上前進,一輩子就在陰陽之間摸索、在正負之間掙扎,終究接近臨界點“零”的空、虛、無之圓融妙境。    

    就我本身而言,開始時不太在意,以為陰陽就是一種理論。黑白、晝夜、上下、盈虧等,凡是有對立性的事或物,掛以陰陽之名,無一不可,因為“想當然爾”,所以自以為明白陰陽道理,也就不經意的將“陰陽道理”拋諸腦後。 

    後來練拳經年,慢慢發覺,陰陽之理,不止於我當初所認知的膚淺、表層的領域而已,這並不是說陰陽道理是錯的,而是當初我自以為知道的陰陽,在日後看來,它是空洞不實的,我並沒有在行拳走架中去實踐。這也就意味著,我只是掛羊頭賣狗肉,打著練太極拳的名號,卻沒真正落實太極陰陽大道。

     就因為知道必須在肢體動作中落實陰陽之道,所以我堅信一定要勤練,唯有勤練才能在拳藝上有所精進。也就是因為勤練,才漸漸把實際肢體的運作練出陰陽道理來,就是在行拳走架,一手、一足,都不悖陰陽之理,換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就是把每一吋肌膚都練出陰陽至理來。 

    但是“知易行難”,這一階段的磨練需要很長的時間,一般人往往都在這一段時間內,見異思遷而亂了陣腳。依  恩師《陳氏太極拳五層功夫》一文中,在第二層後半段到第三第四層,都是屬於這一階段精雕細琢期間,大約要七年〈若沒依照文中要求,每日練拳十至十五趟,那鐵定要延長許久〉。像我就是沒有依教奉行,所以練拳已經二十幾年,自知只實踐了一小部分的陰陽道理,尚覺大部份未能落實。我自己常常覺得資質魯鈍,連一點點小小的勁道,都要琢磨兩三年才稍有領悟。所以在師兄弟討論練拳心得時,我是聽得多,發表得少,我總覺得師兄弟的境界都很高,我是不易辦到的,甚至連我自己的學生與人言談之間那種“震退對手數丈”的功力,我真是又驚訝又讚嘆,自覺不如啊! 

    熬過十幾年,對於肢體陰陽漸漸熟知,內在“覺受”逐漸鮮明,更能進一步體驗“多練練”的重要性,多說無用,常常虛心自省,不順遂處先於腰腿求之;腰腿求之不得,再於內氣求之;內氣求之不得,再於“內外合度”上推求,哪裡多了?哪裡少了?是否能行之“中道”?真的再不行,最後只有請出  恩師《錄影帶》,反覆的在自覺不得勁處多看幾遍,或許能看出端倪。經一段時間的“默識揣摩”,自能明白其中道理,也漸漸體悟為什麼在拳路上  恩師是那樣打的,自己過去自以為高明之處,原來是自己未達那種火侯,所以做不到,更別說要領會出其中奧秘。凡此種種只能用一句“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形容。 

    “立身中正、呼吸自然、用力勿過”是  先師告誡諸弟子練拳之三大原則,終身奉行,絕無弊病。而事實上我也認為,這也是拳藝的高超境界,因為這些都符合“中道”之原則,也就是正負之間的臨界點。我們在拳藝未精之前,舉手投足之間非正〈過〉及負〈不及〉,所以練拳之時,仍免不了歪斜、凹凸,或是偏重於局部的表現,而忽略了整體的協調;推手時也免不了頂、扁、丟、抗;但我堅信只要恪守  恩師的教誨,把握每一天,老實練拳,往正負之間的臨界點邁進,終必有成,若是為求速效而夾雜貪多,背離了正道,反而浪費時間,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你我可不慎乎? 

    最後我要套用幾句話與大家共勉,並期指正: 

“意”太輕不行、太重不行,總在有意無意、輕重之間。 

“氣”太浮不行、太沉不行,總在有氣無氣,浮沉之間。 

“形”太剛不行、太柔不行,總在有形無形,輕柔之間。

練拳戒、定、慧

https://tgchiang.pixnet.net/blog/post/113894504

佛門修學有戒、定、慧之說,先以守戒,而後得定,繼而生慧,戒不持守,不能得定,慧即無從以生。

 

    近年來不論在自我行勁走架持練的自省,或是對眾多學員之細心觀察,練拳與向佛實有許多相似之處,在此試抒短見,或可啟迪先後,免入歧途,期能後浪推前浪,甚而青出於藍,增我陳氏拳學之光。

 

    練拳何戒?先戒生活起居,飲食習慣之不當:練拳時段隨緣方便,但仍以清晨為佳,若要長久的練下去,一定要有早起的習慣,過慣夜生活,子時之後才就寢的,或是平日有酗酒習性者,想要把拳練好,那是不可能的事。暴飲暴食,或大魚大肉太過豐盛,有礙腹內清淨,濁氣太多,心不得清涼,本來可練八趟、十趟的,可能因而練了三、兩趟就練不下去了。 

 

    再戒好高騖遠,練拳務必循序漸進,切戒浮燥等,每天最重要的是行拳走架,一定要先把拳架練了幾趟,再練練單式,有同學一起,則可練練擠掤扌履按之四正推手,照規矩練一陣子,再來前進、後退,加入正圈、反圈–––––如此,從不變的走圈當中,去體悟細微的變化,慢慢才真正有所收穫,不可每天都想怎麼發勁,怎麼用「絕招」來對付自己的師兄弟,切記「無招勝有招」、「練拳先要去僵求柔,積柔方得以成剛」,免得勝在眼前、敗在未來;得之於外、失之於內。 

 

    三戒夾雜、不一門深入:練拳要能得其門徑,總要練過十年以後。淺嚐輒止、中途變卦、起了疑心,自難有成。一樣沒學好,到處東學西學,學得越多,分配的時間就越少,每次練拳時,自己都不知要先練什麼、後練什麼。拜了很多名師,東奔西跑,累得要命,把原本已經修練很久的東西,反而擱在一旁。如此夾雜紛亂,阻礙了精進之路,這不是智者應有之舉。 


 

    練拳該自我持戒尚有很多,如戒「光說不練」、「狂妄自大」、「耍小聰明」–––等等,在此僅列其要,學員你我應常警惕於心。 

 

    生活起居飲食習慣正常、清淡之後,練拳就有「定」時,你就可訂下進度、目標,每天穩「定」、恆常的練下去;不好高騖遠,不跳「格」,心就不慌,就能「定」下心來練拳;不夾雜,不亂求醫投藥,到處亂跑,「定」在一處修練,才能勇猛精進。 

 

    當前述那些「戒」律都漸能持守之後,你的心境就漸漸的平穩下來,「氣」就見得涵養,才漸悟「氣沉〈歸〉丹田」之旨趣,才開始算是「修內」,打拳也就不會擺腰扭臀、搖頭晃腦,漸悟「立身中正」之理,如此內、外其「中通」,慧自然從中而生。

漫漫太極路

https://tgchiang.pixnet.net/blog/post/113717873

太極拳高深莫測,不是那麼輕易的就可得其精要,不過如能堅定信念、練法得當、一門深入、長時修練,人人都能開花結果。在此提出一些經驗歷程,期使後進早日脫離苦海、心得其樂。

我謹遵 先師之理念及教誨,〝練之於自然、得之於自然〞,在不經意之間,自然走過了一些旅程。

其一,腰動:

我們從第一天跟在老師身後學習每一個動作開始,到感覺腰會動了,應該不須要太長的時間,這時可稱之為〝初動〞,此時腰動若有若無、時動時不動,尚不穩定,未趨成熟、未臻常態,此處說的腰動,以趨於穩定成熟為準,用功勤練者約需三至五年,不用功者需時更久,自不待言。

我們剛學完一套拳,仍有諸多不順暢、不協調的地方,必經數年的努力,慢慢進步、稍成氣候,逐具腰會動,且漸具〝主宰〞上身運行的功能,此時我們的肌肉不再那麼緊張、僵硬,操演套路不再那麼用力、笨拙,初步體驗了一點鬆跟柔,我們也開始不再那麼苦悶,開始有點樂趣。

此刻我們從演練者可看出〝手柔〞及〝腰活〞,乃至人體中心(丹田)雛型的建立,至此我們對太極拳的內涵可謂〝有感〞。

 

其二,生根:

在前段腰動的狀態中,努力個三五年,上身的濁力慢慢減少,心氣逐年下降,有一天我們將感受到,腳底變重變沉了,打起拳來穩重紮實,漸得〝脚踏實地〞的安定及喜悅。這種脚踏實絶非用力,而是鬆沉的厚重,這種喜悅不是外來的,而是由內而起的,此時我們因踏實而得到初步的〝心定〞。

達此階段,我們已過了〝鬆腰、落胯〞的關卡,這也代表著我們已作到了〝空胸、鬆腹、氣沉丹田〞此時我們也感受到丹田下方的閘門洞開,分成兩股,從大腿的內側下達足底,一段時日,我們會有脚底發熱的情形,再過一些日子,才又恢復常態,這些現象都是我們練拳累積到相當的功力時,能實際自然產生而感受到的,它與〝以意導氣〞不同,它是在非意識作用下,水到渠成的產物。


此刻,從練者的肢體表現中,看出其脚掌不會像船一般翻來覆去,膝蓋也不會左右晃動,身軀也不會搖擺不定,整個身型看起來更加穩定,可謂已俱〝動中有定〞的內涵。我們與人搭起手來,下盤更穩、手更輕柔,也較不會〝手動〞,而是腰胯動,且動之有據(根),至此〝沾、黏、連、隨〞才開始起作用,圓圈也才開始成型,〝掤勁〞也變得沒那麼生硬不具彈性。

其三,串起:

經過前述兩個階段,從大自然環境而言,我們已蒙受地心引力的感召,安心的將自身交給大地,從另一層面來講,我們已懂得捨棄自以為用勁的不當用力的那種執著,打開心門,開始接納、承受外來的一切,包括對手施與的外力,以及自身體重的壓力,(此處在前面提及的落胯相當重要,胯會落之後,拳架要不斷的演練使它變成〝活〞胯,而非〝死〞胯,胯活了才會啟動上、下溝通的機制。從上將體重經胯往下傳,從下將反作用力經胯往上傳,這在本段要講的串起,才起〝力學〞上的實質作用)。在此之前我們對此兩種力量都是以抗拒、對立的狀態去處理,雖然心裡面不斷的提醒自己,不要害怕、不可抵抗,但總是在狀況發生的當下忘得一乾二淨。

在承受、捨棄一段時日之後,上身的雜質慢慢往下沉積,有朝一日,有個訊息到來,讓我們感受到有某種能量像溫度計的水銀柱在往上頂、向上衝,順著脊骨、背部往上達于頭頂,同時也旁及兩手未梢(手指),就這樣約莫又練過了一萬趟,方至成熟穩固。至此,我們才稱得上完成〝串起〞的階段性任務,此刻我們將真正體會到〝立身中正〞的義趣。

圓成第三階段,可也練到了所謂〝節節貫串、一氣貫通、上下相隨〞的實質境界,因為你已從上而下,又從下而上的來回走了一圈,內在更為暢通,上下肢體更加協調,從走架過程可以看得出定(生根)中有動(串起)的跡象,而且可從〝直立式抖桿〞中明確測驗出貫串彈抖的成熟度。


此時我們已達到了〝懂勁〞的階層,在太極〝圓〞的層面,我們已練就了〝中圈〞的火候,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已會〝發勁〞,而且是一種具有彈性特質的好勁。這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一個真正的〝武者〞,應立志往此一目標邁進,不可輕言放棄、改變初衷,才不致到老〝空留遺恨〞。

完成了第三階段,我們於拳架大致上已練過了三萬趟,於太極拳的修業已達六十分,已可領到畢業證書,因為我們已到所謂〝成手(小成)〞,〝懂勁〞的境地。我們懂得自己的缺點,懂得朝什麼方向走,才能不斷的修正自己的拳勢,懂得陰陽、剛柔、虛實、懂得掤履擠按踩挒肘靠懂得什麼是內勁、什麼是外勁,也懂得用勁,懂得纒絲…….,不只是腦懂,而且是身懂,並在實際與人接手時的靈活運用有相當的水平。

其四,內斂:

至此若各種條件許可的話,當再繼續練下去。

在前段串起的過程中,對於脊背已稍留痕跡,略有印象,當我們拳架持續練下來時,我們身體的另一個縱向的中心,將逐漸成型,這景象有些類似龍捲風有個無形的中心,它是由周邊的氣流、溫差,不斷運作旋轉而成。這正是我們陳氏太極拳的纒絲勁形成的方式。它是不斷的經由肢體鍛鍊、螺旋、纒轉,長期累積的成果。

此時練拳者,無意間在從事一種精密加工的程序,不斷的精練、不停的壓密(此時我們二套砲捶要多練,因為套路中不斷的翻轉身軀,有助於催化中軸的成型,並強化其質量)。

一段時日後,所謂的〝太極圈〞逐潮縮小,慢慢半徑變小,形成所謂的小圈,於此修練者會明顯感覺到週遭外圍,有向內凝聚的現象產生(包括左右兩手的質與能自然的或輕輕的以輕一點點意念,即可歛入脊骨)於此狀態再練一些時日,我們將感受到那條〝中軸〞,日益茁壯,質能不斷的提升,甚而覺得它會發光、發亮,不但覺得它會往外〝透出〞,而且還可以向內〝收攝〞,直到有一天當我們與人搭手時,隱約可以〝吸人〞的情形發生,而且越來越明顯時,就不再懷疑自己的錯覺,而心知肚明那種奇妙能力的存在。


這時我們又練到了〝內外相合〞的境界,因為我們練出了一個難以形容的〝軸心〞,這個中心具有能力,可進、可出、可吸、可吐,於實際運用之上,對於勁的收放拿揑方能掌控得宜,用勁不再那麼輕率、粗糙,而能精準、細膩,且深沉而厚實。此時練者將〝不動於中、不形於外〞,達到 先師爺所訓勉〝內不動、外不發〞的境界,不但合自己的勁,也能合對方的勁,可主動的〝牽動〞對方,亦可被動的〝捨己從人〞。可謂已〝陰陽合德〞,達太極之高級境界。此刻於太極之路已臻〝大成〞之地,已顯〝好手〞身段。已俱〝太極行家〞之氣度,我們的成績已有了八十分。可喜可賀。

已具〝好手〞身段還要練嗎?當然,練者已左右逢源、樂在其中、欲罷不能。

 

其五,昇華:

此階段在提鍊有形成無形,著重將〝力學〞(物質現象)轉入〝意學〞(精神現象),這開始有點難了,完成此一階段才顯〝妙手〞,但這些不太容易表達,表錯情或會錯意,反而害人,所以,就此擱筆。

信心

https://tgchiang.pixnet.net/blog/post/113278601

民國七十四年七十八年間,我因從事營造業應考到中東科威特工作。以當地之氣候、環境,要能好好練拳並不容易,只能隨機練練,沒法有固定的時間、地點有計畫地練習。在這期間不免會產生一些問題,四下無人可請教,最穩當可靠的還是寫信回國求教於恩師,他老人家真是慈悲,有問必答。

我在國外期間從書信中受益匪淺。

這是其中一封老人家的回函,其他的都因我多次搬遷或寄放親友家,不慎遺失,至今回想也甚為可惜。

信中對於練拳要「合乎自然」,要去除「欲速之心」、要循規蹈矩,可望達到五層功夫之內涵,練成「周身一家」之妙境……等都透露了一些訊息,我想提供出來供大家參考,應該對諸位有所裨益。

江弦蒼(灑明)引讀

灑明地惠鑒:

九月四日寄出復信後,當天即接到八月二十三日來信,得悉練拳時間與地點已有妥善安排,練來覺得柔順舒暢,工作情形亦能適應,至欣慰遠念。嗣於九月二十六日又接九月十六日寄來復信,關於彼地工作情況述之更詳,尤欣慰。

關於練拳,來信能說出:「意即深怕吾等捨吾身既有無形太極之本,反而逐其有形太極之末,逆道而行,深陷歧途而不自知。蓋練拳能順其自然之勢,則陰陽得和,合於太極陰陽消息之立論。在應用上,因練之於自然,則用之亦得自然,不假思索以不變應萬變。」一段話,是深能體會我復信所說之「自然」之旨趣矣。弟又提及除去欲速之心,對極。階段表中所列過程,自初段至五段循序漸進,都能做到不是奢望,勉之。至於練習方法,除遵守三大原則外(此三原則是終身守則)要練成所謂「周身一家」,方法是注意「動則俱動、靜則俱靜」而已。


劉子遇已於九月二十日率團來此,有團員十人,其中四人為隨其學習二、三年之學生,均為美籍,內一人為華裔,亦已歷三代,不能華語。於二十二日星期日舉行了簡單的歡迎表演會,有三十餘個節目,情況尚稱熱鬧而盡興,劉君等於二十五日離台轉港,停留幾天再返回檀島。劉子遇在檀島已教拳十年,此次隨來之學生學習時間不久,說不上功夫,其太太已練十年,練得很好,亦在大學授課云。

文沛有來信,寒假或要回台,此間星期天練拳如常,各位同學興趣頗高,都有進境,我弟來信問候,已為轉達,並以通信地點告知矣。復祝

                                                                                                                                                                             近祺

                                                                                                                                                                             愚 詠周 啟

                                                                                                                                                                             內人附候

                                                                                                                                                                             七十四年十月十二日

註:

  • 1.劉子遇先生是我一位很早期的師兄,在基隆海洋學院唸書時跟先師學拳,後來在夏威夷落地生根。
  • 2.周文沛先生是一位師弟,練拳也很投入,現移居美國,偶爾回國找師兄弟聚聚、拳敘。

練習推手的必要性

https://tgchiang.pixnet.net/blog/post/109924370

太極拳以盤練拳架為”體”,推手為”用”,只練拳架不練推手或只練推手而不練拳架,在太極拳的領域裡不夠完備,只能說懂了一半,頂多也只拿到個五十分而已,還不及格。


    練拳是自己一個人的事,推手則是雙方對等、立場不同的事。練拳比喻成唸書,那推手就等於考試、測驗,每個人都各自用功苦讀,每個人都信心滿滿,每個人都說把書唸完了,每個人都認為可以考一百分,各說各話,老師也相信大家所説的話,不過總要打打分數吧,於是出了幾道題目測驗測驗,結果卻不是如大家心裡所想,有些人考得好,有些人卻不及格。我們練太極拳的人何其幸運,能有一種檢驗機制,不用打得鼻青臉腫、你死我活就可以大略明白自己的程度如何、分出高下,以為日後用功檢討的依據,那就是”推手”。可是曾幾何時,推手被視為畏途、被污名化、被誤解為”你們都在鬥牛比蠻力”、”那是練來打架用的”、、、等等,使得練拳的人不練推手,而只練推手不練拳架的一方又嘲諷說:你們四兩撥千斤只是講著玩的,我們千斤壓你四兩才是真的。如此一來,雙方互執一詞,漸行漸遠,越來越沒有交集,使得太極拳這一體用兼備的上乘武藝,在我們這個年代如此被曲解的情況下,變得半身不遂、殘缺不全。很多人受到嚴重的影響,只打打一套空架子,只有少部份的人能有幸的從練體進階到致用,而這少數練習推手者又多數沒有得到循序漸進的引導,以致走入了歧途,只練了一堆的技巧,這些一開始好像還蠻好用的技倆,到某種程度之後似乎就越來越不好用了,這些人也不再進步,為什麼?只因投機取巧,沒有按部就班,偏離了正道所致。


    我們自己一個人練拳,因為對手是空氣,我們可以天馬行空,任意揮灑,空氣絕不會阻攔你,你的手、腳、身愛怎麼動就怎麼動,可是當推手時有對方的力量加諸你的肢體時,你是否能依然自在,游走自如?這可就是一個很大的考驗了,你會發覺當外力推來時,你會開始緊張起來,全身僵硬,站也站不穩,平常做得還自認可以的什麼虛領頂勁、氣沉丹田、鬆腰落胯、沉肩墜肘、、、等等,怎麼一下子通通忘得乾乾淨淨,拋諸腦後?當你要推對手時,什麼勁起於腳、主宰於腰、形於手;什麼以意催氣、以氣催形、什麼肩肘脕上三合、胯膝踝下三合、、、通通用上了,怎麼用盡吃奶的力氣,對方好像不給點面子,動都不動一下。這時你才恍然大悟,原來自以為是的完美的劇情,只是一場幻影,原來自己正是那隻井底之蛙,原來自己有那麼多練得不好的地方,人家說練兵千日用在一時,自己連一秒鐘的鬆柔走化、節節貫串都用不上,心情一下子從天堂掉入了地獄,人生本來是彩色的卻突然變成了黑白?真是晴天霹靂,一下敲醒了夢中人。


    太極拳一些精妙之處,譬如:引進落空合即出、諸靠纏繞我皆依、捨己從人、借力使力、沾連黏隨、頂扁丟抗、避重就輕、以根摧根、將來勁引至腳底、意要穿透對方、聽勁、接勁、化勁、發勁、、、、等等,都不是只練練拳架就能體悟的,必也經過一番推手的磨練,將檢驗出的缺失,回歸到拳架中改進,再於拳架用功一陣子後,再藉由推手檢驗改善的成績,如此反反覆覆、虛心檢討,才能真正了解太極拳。


    希望借用這篇拙作,能建立大家對於推手的正確觀念,繼而引發各位太極愛好者學習推手的動機,使得這一體用兼備、非常有智慧、非常有深度的武學,能永永遠遠沒有殘缺的傳承下去。

”空”的體驗和練習

https://tgchiang.pixnet.net/blog/post/109924331

   太極拳因為不跟對手粗暴抗衡,所以必須要練習”避重就輕”,因此對於輕跟重就要有靈敏的感知,而推手絕多數的接觸點就是手,所以我們的手就要非常的輕盈,試想自己的手像秤卡車的地磅,如何能秤知藥粉那麼輕的東西?意思是說手笨重就不靈敏。


   但是手要如何才能輕,又要輕到何種程度?這只有透過另外一支手,施以壓力才能檢驗得出來,所以大家必須練習推手,而在推手基礎班我們就設計了所謂的”平圈”,來鍛鍊自己能經過”控制”手的輕而不拙,漸能養成輕而不拙的”習慣”,也就是將這種經驗帶回平日練習的拳架當中,如此才能補足沒人天天跟你推手,而你卻已在練拳架中天天在推手了。


   前面提過”避重就輕”一詞,這在推手中是人人必須追求的目標,而且必須要真正做到,才不會停留在”以力比力”、”爭強鬥狠”的次級武夫慣用的技倆之中。


   只是避重就輕對一般學員較難體驗,不過”引進落空”的”落空”兩個字應該很容易在幾秒之內就能感受得到,而且在經過幾個小時的練習,幾乎就能稍有掌握,所以在基礎班我們要儘早給學員感受到”空、無”的境界,一下子把大家的程度往上拉拔好幾階,免得在地上爬呀爬了好幾年還翻不了身、抬不起頭,浪費了諸多時光。


   讓對手來力落空,並不是把手趕快抽離讓對手碰不到,而是要不丟不頂,在維持雙方的接觸黏貼中,讓對方無法在接觸點使得上一絲一毫的力,說白一點就是”摸得到吃不到”。我們要練習把來力捨得乾乾淨淨,這其中也就涉及到”速度”的問題,那就是我的速度要跟對方一致,所謂”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也就是只”挨著皮毛而已”;這其中也涉及到”包容”的課題,所謂”有容乃大”,因為我們的寬宏氣度,心胸大到無物不包、無物不容,所有來力都在我的包容之中顯得渺小而隱沒。而這又回到我們常常掛在嘴上講的”捨己從人”、”捨棄我執”,”以不變應萬變”的甚深拳法哲理中。

妙哉太極

https://tgchiang.pixnet.net/blog/post/109057361

太極拳練過了幾個十年,越練越入味,對於祖師先輩的智慧也就更加的敬佩與推崇。

   一般武藝大都講求速度、力度、甚至於狠度。太極拳也講求速度,但他主要的是快在裡面,所以從外型看不出他有多快;太極拳也注重力度,但它是外內合一、上下協調,同時多部位的發力(稱之為勁),因此也看不出它用了多大的力。又因為看不到速度和力度,所以也就不覺得它哪裡凶狠粗暴,再加上它有很完備的陰陽剛柔的太極理論,以及溫和悠緩的拳架套路、令人覺得它在武學的背後蘊藏著濃厚的文學氣息。

   我回顧太極拳先輩,以其畢生的經歷累積了經驗,產生了智慧,為後代營造出一個優質的環境,讓我們在這個環境中學習成長,以至於有高素質的成就。而這優質的環境我把它歸結於兩個特點,一個是"慢"、一個是"圓"。

   習練太極拳從盤練套路入手,套路中每個招式的手足動作都是緩慢的(除了少部份發勁的動作較快,但也是先續再發,先壓縮後彈出在時間上也延緩了許多),這就暗中造就了一些殊勝的地方:

   第一、因為慢而不容易忽略動作過程中的每一細節,所以可以練得較為精密,不易產生掉勁。

   第二、因為慢,所以較不會造成斷勁,因為跟不上的肌肉群能因慢而跟得上,太快的肌肉群因慢會減速等其他的肌肉群趕來會合,在一起進行下一拍的動作。

   第三、因為慢,精神不用那麼緊繃,肌肉就容易放鬆,除了改善心浮氣躁的不良習性之外,漸漸地就能契入「心意下降」「清氣上升、濁氣下降」的境界,因而對於鬆肩沉肘、空胸鬆腹、鬆腰落胯、氣沉丹田、腳底生根...等有關太極拳要求的一些肢體要領,就能逐一掌握。而這些鬆、沉、降的現象,都是習練太極拳「由鬆柔入手」及「去僵求柔」之築基時期所必須遵循並勤加練習的要點,這些根基若不能貫徹執行,太極路上就無緣發展到下一階段,長遠的說將與成功擦身而過。  


   第四、因為慢,腦波也會跟著平緩,悠閒下來,逐漸進入扮演「退居幕後」的角度,以腦下達指令強勢指揮肌肉運動的機制慢慢退去,代之而起的是肌肉「自行」運作的機制,這樣的機制,再連續練拳數趟之後就會逐漸地出現,而且隨著對拳架的熟練度,它出現的時間將會提早,這就是日後「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忘我」「不假思索」等功能產生的必經歷程。

   第五、因為慢,肌肉作用的方式將由瞬間性的爆發力轉為延遲性的持續力,這種不同性質的轉變,將是日後由外勁轉為內勁,以及具有橡皮筋或彈簧形式的彈性勁的重要來源。

   以上所述均是由於「慢」的特性,所以能從「鬆柔入手」、「去僵求柔」,好好地打下基礎,長期習練之後的太極拳「沾黏連隨」的特質將逐一展現。

   太極先輩們營造的另一個特殊的培育環境就是運行肢體走弧,走圈,不走直線,它由太極圖的外圈(公轉)及雙魚交握的s型內圈(自轉)。交相運用,與大多數武術走直線的練法大有不同,它造成如下幾個優勢:

   第一、在前進與退後之分界處,以及向左與向右(可引伸至各角度及方位)的分界處,它是連續不斷的,而直線往返或左右推移,就容易造成所謂的斷勁或掉勁。而這些斷或掉勁處正是對手見縫插針的最佳時刻,我方會在不知不覺中吃了悶虧。

   第二、運行走弧走圓,較易避開對手的正面衝擊,即使沒法完全避開來力,但也因圓弧的架構使來力自然偏向一側,除了我方的受力度大打折扣之外,對方也因而失了重心,此時也是我方進取的好時機,若是對方用力過猛,自然傾跌而出,不待我方出手。

   第三、由於路線走圓,較易形成力偶(如手轉水龍頭或方向盤)至少能用到雙倍以上的勁力,而且因圓的對向(如時鐘之三點對九點,六點對十二點)同時作用,使對方難以兼顧防患。


   第四、由於走圓,切線的進出(如腳踏車之鍊條與齒輪的嵌入及分離)流暢、滑順,這在出手進擊或入手防禦比較不會有「頂、扁、丟、抗」的情形產生,而且會有比較多的點(理論上是360度全方位的)可以切出或切入,這在運用上就靈活許多。

   以上大略舉出數點有關走圓、走弧的優勢,不過這還是一般大眾比較容易明瞭的有形外在,另外還有一些隱於內的作用,才是展現上層武術高深可敬的幕後功臣。

   古聖先賢從對大自然的運行現象觀察入微而大徹大悟,了見心性的,多有其人,我們要能了悟太極之理亦必回歸宇宙的自然現象才能真正達到圓滿究竟,否則難免偏執一方。

   小時候住在鄉下,鄉民大都務農,灌溉溝渠在那個年代相形重要,對兒童而言,那是夏天最吸引人的地方,雖然家長都一再告誡,不准去溝渠戲水,但玩伴登高一呼,一窩蜂就傾巢而出,父母的警告早就拋到腦後,雖然如此,但是真正下水嬉鬧時,還是會去注意水面有沒有出現漩渦,因為大人常說漩渦會把人捲進去,救不回來,所以玩歸玩,誰也都怕死,因此若有同伴發現水渦就會一陣騷動,趕快離去。

   村子北邊有幾個大池塘,養著許多「草魚」,最大的一個每年還會舉辦釣魚比賽,有些魚還真大,比小一、小二的孩童還要長、要重。池塘的北岸有一排木麻黃,大約十來棵,在大概三公尺高的地方那樹幹被切得整整齊齊的,看上去好像一排人被劊子手從脖子砍斷,有點怵目驚心,聽大人說:「因為前陣子來了一個龍捲風,除了幾棟房子屋頂被吸走之外,那十來棵樹也同時遭殃。」那時幼小的心靈對龍捲風打從心裡就畏懼其驚人的破壞力。

   小時候玩竹蜻蜓,製作時一定要兩翼輕薄,對稱平衡,手搓捻時一定要有加速度,而且搓中心桿的時間要長一些,這樣它才會飛得高又久。

   打陀螺也一樣有很多要點必須齊備,才能在地上轉的久,還能嗡嗡作響,這包括了陀螺的勻稱(首要條件要圓、它的腳要在正中心)陀螺的形狀(太胖太瘦都不好,還要配合人的手掌大小),繩子的長短(太長、太短都不行)、材質(太硬、太軟摩擦帶動力都不好),繩子要纏的密且順,拋出時若能在暗中加一些力道,那就表現得更傑出。


   以上舉了一些事件,渠溝的漩渦、龍捲風、竹蜻蜓、陀螺,想想都是與圓、旋轉有關。天文學家有發現宇宙中有一中心「黑洞」,它有超強的吸力,以旋轉的動態將大致星體,小至光子的所有物質全部往其內部吸引進去,因為不斷的壓密集中,科學家比喻,在黑洞中,一個桌球體積大小的物質,它的重量就跟地球一樣重,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的現象,而這個現象也正告訴我們,當旋轉現象持續不斷的進行結果,它會形成一個超強度的核心。

   我想依照這個理論,地球地心的物質一定比地表的物質密度大上好幾倍,而且也具有某種神奇的力量,這包括了地心引力及磁場等。如果把人當成一種物體來看,人的前後及左右的中心,就會在百會穴道會陰穴的連接線上,而人的上下中心就在腹部這個區域。所以歸結起來,上述的前後、左右、上下三度空間的中心就是我們人體的核心,我們武術家稱之為丹田(或道家修練的「下丹田」,或密宗修持的臍輪...等)

   所以當人不斷持續的做一些圓型,旋轉動作,日積月累,在同樣的理論之下,它會慢慢形成一個具有強大密度的中心,而這中心沒有實質的物體存在(向颱風眼或水渦的中心是空洞的,黑洞、龍捲風亦是)我們只能拿磁場來比喻,它像是具有吸力及排斥力的磁力作用,我們肉眼根本看不到的一種「場」的現象。

   因此在我的理念上,太極拳的始祖們,應該不是看著太極圖來創造太極拳的,而是他們在一輩子武術動作的持續演練下,漸漸去除了稜稜角角、漸漸圓潤、漸漸自然表現出圓型的運作路線出來,而且有其節奏、韻律、有輕有重、有快有慢、有向心有離心這樣幾代傳下來在某一個時空交會下,有太極陰陽理論擦出火花,不謀而合,所以才將此一家傳拳學名之為「太極拳」。

   而太極拳若他不向一般武術,仍偏重在外型肢體那種粗暴猛狠的外在力學作用,正式它那由於營造了一個合乎天體自然形成的運轉模式---螺旋纏繞,它形成一個看不見的「中心力」,而這種中心力,非以遵照螺旋禪轉的肢體運作,諸如靠任何運動器材或是任何不是螺旋運作的動作型態的它種武術動作所能練成的。


   據我的經驗及觀察,有些武術動作是有一些圓,但不是螺旋纏轉,所以少了一些立體的因素,因此就少了一些功能,所以有些武術家就另外加入了一些「練丹」、「練功」的方法,加強「中心」的力道,但如果我沒錯誤的話,說實在的它僅是一線之隔,不過一個在界內,一個在界外罷了。

   我們現代人所處的環境,已沒過去麼單純,所以練拳不專、不精,故而練成者少,若又沒有好的觀念,走入歧途異路,盲修瞎練,搞了一輩子子,徒勞無功,甚是可惜。

   過去這些理念是有,但是不敢多說,因為沒得印證,近來從電視頻道很多,天文及力學資訊都一再證明我這些理念是對的,以後有機會再撰篇「波的理念」來與大家分享,或可讓大家對於太極拳神妙的力學表現有更進一步的認知,或於練拳路上有所助益。

兩儀的由來

https://tgchiang.pixnet.net/blog/post/96529673

太極生兩儀,取兩儀這個名稱是因練太極拳而來。 先師傅潘詠周先生是懷有陳氏太極拳藝來台的第一代開山祖師,我們師兄弟算是在台第二代,所以取個"兩"字。另陳氏太極拳之發源地陳家溝有"文修堂"及"兩儀堂",所以取"兩儀"以顯源頭,並含不忘本之意。

       網路上教導陳家拳的版頁如天上繁星,我的版頁只是浩瀚大海中的一顆小水滴而已,非常渺小,雖然我已練拳過了三十三個年頭,教拳也已二十年,但於陳氏博大精深的拳學也只是略知一二,學堂的規模不大,也不想搞得很大,所以就取"兩儀小學堂"為名,以感恩先師的教誨,而冀對陳氏拳藝有興趣的諸君奉獻綿薄的練拳心得與教學相長的經驗。

       日後我將抽空以影音或文字表達心得及經驗,但可能因為我的時間及版頁能提供的容量有限,所以只能不定期的更動內容,各位若有興趣,每周至少上網兩次,以免錯過一些版面。(手機電話:0975131817 家電:04-26331817)



緣(一)

https://tgchiang.pixnet.net/blog/post/96610427

我對太極拳的嚮往,是到台北念成功高中時逐漸萌芽的。平時周末常到重慶南路逛書店,無意間看到一本有關太極拳的書,其中有一段大概是這麼描述的:「一位太極高手在池塘邊釣魚,有一人突從身後飛撲襲擊,只見高手稍一彎腰,頭也不回,那人已跌入水中....』,就是這一段,心中起了一連串的畫面,使我對太極拳能有這麼神妙的境界動了心,當時就發願,日後,一定要學學太極拳一探究竟。

        我有幸在高中社團跟沈茂惠老師學少林,大一社團跟詹德勝老師學螳螂,兩位武術界前輩都修練有得,奈何我當時練得不起勁,現在也忘得一乾二淨,心中無限慚愧對不起二老,日後在太極拳國際賽場中得見沈老師受邀現場表演套路及在推手比賽中適逢詹老師比賽推手,但都不敢前去請安,總是自覺心虛。淡江之太極拳社教的是楊氏,指導老師修養也是很好,但不知為何,總提不起追隨的興致。直到蔣師兄引我拜見潘老師,在不知不覺之中,喜歡練拳的甘與苦,喜歡親近老人家,心中無負擔,常覺溫暖在胸中,或許這就是"緣"。

憶往(一)

https://tgchiang.pixnet.net/blog/post/96610313

第一面

       第一次由啟蒙師兄蔣大鵬帶我去拜見先師父    潘詠周先生,令我與陳氏太極拳結了終生之緣,雖已事隔三十多年,但記憶猶新。

       那是民國六十九年三月初,那時我就讀淡江大學土木系二年級,師兄是物理系四年級,我們因住在校外同一間私人大宅院而認識。我依稀記得那時學校已開學好一陣子,因為師兄光教我一式"金剛搗碓",已經"搗"了不少日子(搞不好已搗過一千遍),因為那時的陣痛(被操的感覺)至今未忘,還好忍了過去,而今回想,還真要感謝師兄因為"它"讓我知道練拳是要"那麼操"的,不是隨便玩玩的,還好我從小就是運動選手,已經操習慣了。

       那一天是星期天,風和日麗,我們與平時一樣清晨五點多就起床,從水源路走下山到淡水火車站,有點半跑步也要十幾分鐘,上了火車到台北火車站大概也要一個鐘頭,出了火車站順著館前路走到台北新公園(現改名為二二八紀念公園)的路邊小巷會有一些豆漿店,我們隨便用了早餐,中間會有一些空檔,自然而然走進了公園,去見識一下五花八門的各種武術,通常我們必須搭八點四十五分左右(面對台大醫院的公園路)的公路局(後來叫台汽)往"中央新村"的車子,約莫九點十五分鐘會到目的地。


       那天早上我抱著"晉見皇上"的心情,束裝打扮,穿了大一參加國術社買來的服裝(燈籠褲、黑腰帶、功夫鞋、短上衣)誠惶誠恐,心中無限的想像"師父不知長得甚麼樣子、嚴不嚴肅、會不會第一次見面就叫到一旁去蹲馬步、會不會吃閉門羹,被拒於門外........"。

       大鵬師兄引見之後,前面那些擔憂都是多餘的。

       潘老師是一位慈祥的老人,沒有什麼威嚴,談吐之間,面帶笑容,透露著濃厚的文人氣質,感覺上很有修養,身材清瘦,精神奕奕,雙眼烔烔有神,行動輕利,不像已是七十六高齡的老叟。講了一口我聽不太懂的得蘇州口音,應答之間常要師兄們翻譯。


       向師父自我介紹了一番,教了我我心裡面認為的天下第一招"金剛搗碓",我就到一旁自己去"搗"去了,那一次師父要我以後練拳不要繫腰帶,因為練太極拳,要讓肚子"輕鬆舒服",這句話我記住了。

       後來我觀察    先師傅雖然教拳都穿著西裝褲,也繫皮帶,但皮帶都鬆鬆的,因為他老人家那一顆特別外凸的"丹田"可以托著皮帶,讓褲子不會掉下來。這一點在我練拳至今三十多年,從未見過那一位武術家有這種情形的,這種修為,在我心裡只能用"嘆為觀止"四個字來形容。

       通常我們一週只上一次課,就是每星期天的上午,大約九點半至十二點半。    先師父住所在一棟五樓公寓的三樓,我們練拳的地方就在    先師父住處過一條大馬路對面的幼稚園,走幾步路就到了。那時師兄弟早一些到的,就會上三樓陪老人家下樓過馬路,其中有一位會提著一大壺    先師母早就準備好的白開水,供大家解渴。

       幼稚園是L型的平面建築,中間是一片砂土地,周圍比較沒人踩的地方長著一些小草,南邊一排大王椰子樹,後面以樹圍籬,前面則是溜滑梯〈Youtube上流傳    潘老師演練的老架頭套影片,其背景舊制這個溜滑梯〉,東西兩側則有單槓及鞦韆。

       先師父常說,在這種砂土地面打拳,功力深的,地面上會留下許多小旋渦,那是纏絲勁已練達腳跟,入地三分的鐵證。這片砂土上在我腦海哩,還留下我們師兄弟推手鬥牛,戰得塵土飛揚的影像,而這些光景,已隨著幼稚園改成了餐廳及鐵工廠而煙消雲散。

       當初練拳正酣,學校的功課只是應付應付,腦子裡都是金剛搗碓、攬扎衣...每天急著的不是功課,而是趕快下課練拳,尤其渴望著星期天的趕快到來,快樂的學拳去。

提綱契領

https://tgchiang.pixnet.net/blog/post/96854712

學習一門一派拳藝,若能掌握其核心精隨,則將如虎添翼,否則事倍功半,甚而徒勞無功。

    先師父  潘詠周拜別  先師爺  陳發科時,謹受訓勉之十六個字:「虛實分清,上下相隨,全身鬆淨,內外相合」,可謂我門十七代傳給十八代之精隨。而在我跟隨  先師父十六年間親身感受其有所成就。不外具足:一、苦練摸索,至豁然開朗 二、教學相長,精進不已 三、自然天成,而慧神自發 四、謙懷包容並終身行持四大精神。此可謂我門十八代傳至十九代之要旨〈日後將為文另外詳述〉僅供大家研習參考。

    avatar-img
    2會員
    109內容數
    希望能將善知識加以彙整, 舉凡慈心善行義舉, 生活新知, 勵志怡情詩文, 願有助善知識流通而廣為人知, 互勉見賢思齊, 希冀有助益於捨妄施福濟祥和, 迎向人間好願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anli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天無旋則毀,地無旋則廢,人無旋則枯」的「旋轉」。「透過旋,整個身體可以鬆開來、不滯。透過旋轉,身體可以如水一般的『盪』開來,」熊衛形容。「這種身體的『動』,不是表面的、肌膚層的、皮相的動,而是可以動到深層經絡、神經及臟腑系統,」張良維也說。 https://www.taiwan-panora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5%A7%E5%8B%81 內勁或稱為「勁」、「內功」、「內氣」,是中華拳道的重要樞紐概念。故有「識得內功休再問,貫徹拳經千萬篇」之說[1]。傳統古典的拳經、拳論,都有關於這概念的論述。例如「太極拳論」及「十三勢行功心解」之中
    「用身體的協調性與柔軟度,去對抗剛硬的槓鈴,肩上將不再只是沉重,而會有一種以柔克剛的流暢。」~郭婞淳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7%8D%E5%8A%8D%E7%84%A1%E9%8B%92%EF%BC%8C%E5%A4%A7%E5%B7%A7%E4%B8%8D%E5%B7%A5/16167204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意思是說真正的劍技不是要依靠劍鋒,
    文/宋晶宜 人總會去尋求自己喜歡的事物,每個人的看法或觀點不同,並沒有什麼關係,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應該有彼此容忍和尊重對方的看法與觀點的雅量。如果他能從這扇門望見日出的美景,你又何必要求他走向那扇窗去聆聽鳥鳴呢?你聽你的鳥鳴,他看他的日出,彼此都會有等量的美的感受。人與人偶有摩擦,往往都是由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4%BD%88%E6%96%BD 修養自性,佈施善德,稱為種福田。 一、財佈施:以財物去救濟疾病貧苦的人。 二、法佈施:佈施真理、智慧,以正法去勸人修善斷惡,使人明白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自動發心修行、追求真理。 三、無畏佈施(信
    「天無旋則毀,地無旋則廢,人無旋則枯」的「旋轉」。「透過旋,整個身體可以鬆開來、不滯。透過旋轉,身體可以如水一般的『盪』開來,」熊衛形容。「這種身體的『動』,不是表面的、肌膚層的、皮相的動,而是可以動到深層經絡、神經及臟腑系統,」張良維也說。 https://www.taiwan-panora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5%A7%E5%8B%81 內勁或稱為「勁」、「內功」、「內氣」,是中華拳道的重要樞紐概念。故有「識得內功休再問,貫徹拳經千萬篇」之說[1]。傳統古典的拳經、拳論,都有關於這概念的論述。例如「太極拳論」及「十三勢行功心解」之中
    「用身體的協調性與柔軟度,去對抗剛硬的槓鈴,肩上將不再只是沉重,而會有一種以柔克剛的流暢。」~郭婞淳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7%8D%E5%8A%8D%E7%84%A1%E9%8B%92%EF%BC%8C%E5%A4%A7%E5%B7%A7%E4%B8%8D%E5%B7%A5/16167204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意思是說真正的劍技不是要依靠劍鋒,
    文/宋晶宜 人總會去尋求自己喜歡的事物,每個人的看法或觀點不同,並沒有什麼關係,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應該有彼此容忍和尊重對方的看法與觀點的雅量。如果他能從這扇門望見日出的美景,你又何必要求他走向那扇窗去聆聽鳥鳴呢?你聽你的鳥鳴,他看他的日出,彼此都會有等量的美的感受。人與人偶有摩擦,往往都是由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4%BD%88%E6%96%BD 修養自性,佈施善德,稱為種福田。 一、財佈施:以財物去救濟疾病貧苦的人。 二、法佈施:佈施真理、智慧,以正法去勸人修善斷惡,使人明白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自動發心修行、追求真理。 三、無畏佈施(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奇俠精忠傳》第四回道士葛玄一談到武藝拳術的分派,內家是武當張三峰創立,最厲害的是空手入白刃和點穴,武功走柔的一路;外家是少林派,拳術剛猛。同時,趙煥亭又加插了邊澄仰慕少林武術,入寺寄身廚下燒飯三年,誠心潛習的故事
    Thumbnail
    於1967年李小龍正式在洛杉磯中國城的振藩國術館,確立其智慧武道名稱為「截拳道」,簡稱JKD。旨在『截擊』對手,想要出『擊』進攻的動作或意念。
    Thumbnail
    武道天水鶴拳。招。式。式式連環。 招:為兩式以上連綿不斷毫無空隙。式式連環。 式:為單一式。式式連環無隙看似無招。 有半招。無半式打法。 一招半式闖江湖。不合理
    Thumbnail
    武道。彈力。搧僥騙拳。姑娘拳。 無搧無彈不成鶴。不僥不騙不成拳。 彈。指彈抖力。快如閃電。鶴拳武鶴特性。 搧。開掌打拳擊打。仙鶴不會握拳以開掌為主。 僥。身法婀娜多姿閃躲快極。 騙。虛招。虛者實之。實者虛之。虛實互換。不確定測不準。 武道天水鶴拳。清朝時前人稱姑娘拳。祖師泰半是姑娘。武道。 全球獨一
    Thumbnail
    武道。龍鶴。北斗。易經。乾坤。心象。天罡。 武道精神龍鶴。龍道武鶴 武鶴煉精。道鶴守神。武龍煉神。道龍煉仙。精神神仙龍鶴。氣為中介。 合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精神內守。天罡。
    Thumbnail
    我沒說武道是國術。也未說是傳武。不能妄言綺語。 古武古道不代表傳統。而是龍鶴。無限融合創新演作當下都是好。 好的留下。不好花招花拳繡腿去除。全側身武道零角度。要害全數不見。 傳武是大陸語言。 以武道視角觀之。國術和傳武都是雙線角度。余未練過。 西洋拳擊搏擊也是。余不做評斷。因我未練過。
    Thumbnail
    日月同天。紅白雙圓。 龍鶴開圖。天水鶴拳。 河圖八卦。煉龍鶴山。 曾棄文轉武。又文武合一。 棄了時空。必須傳承武道。 時空又呼喚。時空選擇在。當下瞬間。 音樂呼喚我。
    Thumbnail
    武道。名相皆同。 發源於龍鶴山天水郡古稱武道精神(練武修道)。 鶴拳煉精。鶴功守神。武道精神 武道天水鶴拳。伏羲先天八卦36門鶴拳。36天罡。 白鶴派鶴拳(清朝創派) 以上皆同。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奇俠精忠傳》第四回道士葛玄一談到武藝拳術的分派,內家是武當張三峰創立,最厲害的是空手入白刃和點穴,武功走柔的一路;外家是少林派,拳術剛猛。同時,趙煥亭又加插了邊澄仰慕少林武術,入寺寄身廚下燒飯三年,誠心潛習的故事
    Thumbnail
    於1967年李小龍正式在洛杉磯中國城的振藩國術館,確立其智慧武道名稱為「截拳道」,簡稱JKD。旨在『截擊』對手,想要出『擊』進攻的動作或意念。
    Thumbnail
    武道天水鶴拳。招。式。式式連環。 招:為兩式以上連綿不斷毫無空隙。式式連環。 式:為單一式。式式連環無隙看似無招。 有半招。無半式打法。 一招半式闖江湖。不合理
    Thumbnail
    武道。彈力。搧僥騙拳。姑娘拳。 無搧無彈不成鶴。不僥不騙不成拳。 彈。指彈抖力。快如閃電。鶴拳武鶴特性。 搧。開掌打拳擊打。仙鶴不會握拳以開掌為主。 僥。身法婀娜多姿閃躲快極。 騙。虛招。虛者實之。實者虛之。虛實互換。不確定測不準。 武道天水鶴拳。清朝時前人稱姑娘拳。祖師泰半是姑娘。武道。 全球獨一
    Thumbnail
    武道。龍鶴。北斗。易經。乾坤。心象。天罡。 武道精神龍鶴。龍道武鶴 武鶴煉精。道鶴守神。武龍煉神。道龍煉仙。精神神仙龍鶴。氣為中介。 合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精神內守。天罡。
    Thumbnail
    我沒說武道是國術。也未說是傳武。不能妄言綺語。 古武古道不代表傳統。而是龍鶴。無限融合創新演作當下都是好。 好的留下。不好花招花拳繡腿去除。全側身武道零角度。要害全數不見。 傳武是大陸語言。 以武道視角觀之。國術和傳武都是雙線角度。余未練過。 西洋拳擊搏擊也是。余不做評斷。因我未練過。
    Thumbnail
    日月同天。紅白雙圓。 龍鶴開圖。天水鶴拳。 河圖八卦。煉龍鶴山。 曾棄文轉武。又文武合一。 棄了時空。必須傳承武道。 時空又呼喚。時空選擇在。當下瞬間。 音樂呼喚我。
    Thumbnail
    武道。名相皆同。 發源於龍鶴山天水郡古稱武道精神(練武修道)。 鶴拳煉精。鶴功守神。武道精神 武道天水鶴拳。伏羲先天八卦36門鶴拳。36天罡。 白鶴派鶴拳(清朝創派) 以上皆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