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線短評]《種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一直以來都覺得紀錄片是我難以熟悉的領域,近年除了被《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導演自我頗析的過程所感動,看過許多作品,都因為作者的風格、拍攝的手法及議題的多元性等因素,常常進入戲院出來後,帶了更多的問號出來,總的來說,我更重視的是紀錄重要社會議題的內容,對於片子本身的藝術表現比較難以解讀,譬如《戰場日記》、《愛別離苦》等,甚至《蘇維埃巴士站》這種小品,我也對他背後所想要傳達的時代意義跟藝術價值所打動。


去年金馬紀錄片獎項的神仙打架,《撼山河撼向世界》、《詩》就是我的守備範圍,《診所》跟《何處》就是我只想要算李康生的時速多少的片。


但《種土》算是我記憶中,議題重要性跟藝術性都讓我相當享受的紀錄片。顏蘭權導演再次從關懷這片土地的角度出發,長期紀錄想把「土」種回來的阿仁的掙扎,以及小規模種土成功安和哥的故事。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土地記憶是很紮實的,台灣人對於土地做的事,不論是好是壞,都會結痂在一層一層的泥壤中,藉由兩位主人公的視角,充分的敘述對農業、汙染、都市計畫、甚至昇華到人生哲學的議題,都非常平實且一目了然,希冀為其留下紀錄,讓觀眾或後人持續關注。

raw-image


至於藝術性,我想我還是無法很正確的表達,但從《無米樂》到《種土》這20年間,我相信導演除了對這片土地不變的關懷,在銀幕上表現手法,是讓我非常享受觀賞此片的過程,不論是場景轉換的剪接、對白帶入的時機、敘說故事的前後順序,都沒有我過去看許多紀錄片常常感覺到的停滯及節奏失準的不適感。加上陳明章的配樂,楊大正的歌曲,這一部電影絕對不只是今年,而是台灣影史上都能稱上重要的作品。


聽到首映會上,導演因病無法出席的事情,實在感到很難過,做不賺錢的志業,真正關心台灣的人,就像故事裡的阿仁、安和哥,是無法享受電影光譜另一端的人所擁有的榮華富貴跟光鮮亮麗的生活。但是他們為台灣留下了重要的記憶,這種作品才是能流傳百年的電影,而導演才是應該被記住百年的人物,希望她能好轉,平安過生活。

raw-image


回到現實面,即使是如此重要的作品,今年金馬獎還有《由島至島》跟《青春(苦)》兩大強作共同入圍,雖然很想看到《種土》拿下大獎,但這時候能求的可能就只是一些運氣而已,誠摯地祈禱導演的身體健康,跟拿大獎的保佑,謝謝導演帶給我們這部作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果果萬花筒的沙龍
5會員
110內容數
大家好,我是果果,不知道會有多少人會看到這篇文章,有些話想要說,也想要稍微自我介紹一下。 首先,如果你沒看過我,你好,我的頁面專門寫一些電影的小知識,每天都會更新,如果願意點進我的頁面往前滑的話,還可以看到沒看過的內容喔。 然後,如果有按追蹤我的話,真的很感謝你/妳,是對我很大的肯定。
2024/10/15
本片的劇情 meta 到,飾演女配角的 Margaret Qualley 現實人生在好萊塢扮演的角色,都能對此片做一個現實與虛構交互的自證寓言。 看完想起有一次《鬼才之道》的影人場,4位主要女角扮演一個剛出道的偶像團體,因為在陰間等了30幾年才終於出道,姚以緹出來的第一個自我介紹台詞是
Thumbnail
2024/10/15
本片的劇情 meta 到,飾演女配角的 Margaret Qualley 現實人生在好萊塢扮演的角色,都能對此片做一個現實與虛構交互的自證寓言。 看完想起有一次《鬼才之道》的影人場,4位主要女角扮演一個剛出道的偶像團體,因為在陰間等了30幾年才終於出道,姚以緹出來的第一個自我介紹台詞是
Thumbnail
2024/10/15
夏宇喬共同監製並主演,林書宇編導的《小雁與吳愛麗》,獲得釜山影展金智奭大獎殊榮,恭喜。 昨天國慶假日特地去新開(?)的西門威秀看影人場,夏宇喬好像比戲內還要更瘦,到有點令人擔心步,楊貴媚非常喜歡這個劇本,也分享了一些拍戲的趣事,也說這是她開始演媽媽阿嬤角色後的一個突破,這次的內容比
Thumbnail
2024/10/15
夏宇喬共同監製並主演,林書宇編導的《小雁與吳愛麗》,獲得釜山影展金智奭大獎殊榮,恭喜。 昨天國慶假日特地去新開(?)的西門威秀看影人場,夏宇喬好像比戲內還要更瘦,到有點令人擔心步,楊貴媚非常喜歡這個劇本,也分享了一些拍戲的趣事,也說這是她開始演媽媽阿嬤角色後的一個突破,這次的內容比
Thumbnail
2024/10/15
沒想到阿~沒想到!這部電影居然是僅次於《腦筋急轉彎2》後,最好看的商業電影。在這之前,大家應該都被真人版的雷到不行了吧?自從看到Stanley Tucci在那邊吸舒化奶之後,我就不知道整個Michael Bay的變形金剛宇宙到底是在幹什麼了,小時候沒看過變形金剛卡通,對這部的前導預告也是沒什麼感
Thumbnail
2024/10/15
沒想到阿~沒想到!這部電影居然是僅次於《腦筋急轉彎2》後,最好看的商業電影。在這之前,大家應該都被真人版的雷到不行了吧?自從看到Stanley Tucci在那邊吸舒化奶之後,我就不知道整個Michael Bay的變形金剛宇宙到底是在幹什麼了,小時候沒看過變形金剛卡通,對這部的前導預告也是沒什麼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除了選定主題,我常被問到一個問題: 「你如何避免自己的影片變成主題報導?」 我認為最大的差異在於影片中情感的呈現。 紀錄片不僅是在講述一件事,而是透過畫面與情感,讓故事真正被感受。 如果我們要將這兩者做成比較圖,除了篇幅長短,我認為重點不在秒數,而在於是否能完整敘述主題的故事。主
Thumbnail
除了選定主題,我常被問到一個問題: 「你如何避免自己的影片變成主題報導?」 我認為最大的差異在於影片中情感的呈現。 紀錄片不僅是在講述一件事,而是透過畫面與情感,讓故事真正被感受。 如果我們要將這兩者做成比較圖,除了篇幅長短,我認為重點不在秒數,而在於是否能完整敘述主題的故事。主
Thumbnail
2024金馬影展中,觀眾得以欣賞多部探討社會議題的作品,如《寄生上層》、《被告汪星人》等,這些電影從不同角度反映了當代的階級矛盾、人生困境和文化期待。本文分享了觀後感,探討每部影片的主題與意義,以及自身在觀影過程中的感受與反思。透過這些故事,讀者可以看到更深層的社會現實和個人思考的碰撞。
Thumbnail
2024金馬影展中,觀眾得以欣賞多部探討社會議題的作品,如《寄生上層》、《被告汪星人》等,這些電影從不同角度反映了當代的階級矛盾、人生困境和文化期待。本文分享了觀後感,探討每部影片的主題與意義,以及自身在觀影過程中的感受與反思。透過這些故事,讀者可以看到更深層的社會現實和個人思考的碰撞。
Thumbnail
繼《 種土》省思紀錄片的吸收方式後,隔沒兩天又看到一部完全跟以前不一樣的作品,我想就跟好脆友沛倫大哥講的一樣:「看紀錄片是一種很私人的體驗,它可以脫離拍片者與客觀的真實。我想可能是因為它不可能也不可以像劇情片那樣鋪天蓋地把故事、畫面填滿,於是大家在孔隙中看到自己。」就讓我拾人牙慧一下當作開頭的引言。
Thumbnail
繼《 種土》省思紀錄片的吸收方式後,隔沒兩天又看到一部完全跟以前不一樣的作品,我想就跟好脆友沛倫大哥講的一樣:「看紀錄片是一種很私人的體驗,它可以脫離拍片者與客觀的真實。我想可能是因為它不可能也不可以像劇情片那樣鋪天蓋地把故事、畫面填滿,於是大家在孔隙中看到自己。」就讓我拾人牙慧一下當作開頭的引言。
Thumbnail
昨天上花蓮看「種土」紀錄片,因為最近開始自己種田,也很興奮的想更多理解有關生物、土壤、種植的總總,便帶著或許能「獲得」什麼的心態,來欣賞這部與土壤有關的紀錄片。 但看完之後,心情卻非常的沉重... 這不是一部教你如何養育土壤的紀錄,這是一部,窺探到真相,想要勇敢的去翻轉、回覆,卻被現實燒毀飛翔翅
Thumbnail
昨天上花蓮看「種土」紀錄片,因為最近開始自己種田,也很興奮的想更多理解有關生物、土壤、種植的總總,便帶著或許能「獲得」什麼的心態,來欣賞這部與土壤有關的紀錄片。 但看完之後,心情卻非常的沉重... 這不是一部教你如何養育土壤的紀錄,這是一部,窺探到真相,想要勇敢的去翻轉、回覆,卻被現實燒毀飛翔翅
Thumbnail
本文回顧電影《無言的山丘》,探討其在1927年九份金瓜石的社會背景下,底層人民在日據時代追求希望的艱辛生活。作者分享自己對這部電影的回憶與內心轉變,從年輕時只看商業片,到現在試圖理解更深層的文化意義與個人經歷的反省。這篇文章不僅是電影分析,也是一場自我對話,探討電影如何成為生命成長的一部分。
Thumbnail
本文回顧電影《無言的山丘》,探討其在1927年九份金瓜石的社會背景下,底層人民在日據時代追求希望的艱辛生活。作者分享自己對這部電影的回憶與內心轉變,從年輕時只看商業片,到現在試圖理解更深層的文化意義與個人經歷的反省。這篇文章不僅是電影分析,也是一場自我對話,探討電影如何成為生命成長的一部分。
Thumbnail
一直以來都覺得紀錄片是我難以熟悉的領域,近年除了被《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導演自我頗析的過程所感動,看過許多作品,都因為作者的風格、拍攝的手法及議題的多元性等因素,常常進入戲院出來後,帶了更多的問號出來,總的來說,我更重視的是紀錄重要社會議題的內容,對於片子本身的藝術表現比較難以解讀,譬如《戰場日記
Thumbnail
一直以來都覺得紀錄片是我難以熟悉的領域,近年除了被《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導演自我頗析的過程所感動,看過許多作品,都因為作者的風格、拍攝的手法及議題的多元性等因素,常常進入戲院出來後,帶了更多的問號出來,總的來說,我更重視的是紀錄重要社會議題的內容,對於片子本身的藝術表現比較難以解讀,譬如《戰場日記
Thumbnail
隨著數位修復的技術革新、被修復的作品逐漸增加,未來可以預見將會有更多珍貴的畫面得以重現在現代觀眾的面前,在那之前,由春山出版的《看得見的記憶:二十二部電影裡的百年臺灣電影史》,也會是一本不錯的預習教材。
Thumbnail
隨著數位修復的技術革新、被修復的作品逐漸增加,未來可以預見將會有更多珍貴的畫面得以重現在現代觀眾的面前,在那之前,由春山出版的《看得見的記憶:二十二部電影裡的百年臺灣電影史》,也會是一本不錯的預習教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