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言的山丘」描述的內容正值(西元一九二七年左右)九份金瓜石最興旺的時期,也就是早期日據時代一些淘金者追求希望的生活和體驗。片中描述了底層人民在那個日據年代,為了一份生存與追求希望的想像,而在九份/金瓜石礦區艱辛生活的場景刻劃,有那個時代的無奈與無情的悲傷,也有各式各樣的人物為了生活與生存的隨波逐流..。
**首先,這是起因與最近重新看了30多年前的一部老片--無言的山丘。想要重看這部片子的起心動念,在於回憶中對於30多年前仍在校園中的自己年輕時代(本已經踏入職場工作/又重回校園唸研究所);對於所謂的一些新浪潮導演、台灣本土文學復興,在地文化及政治氛圍的快速變動中,所產生的一些回憶與記憶想像,希望可以記得那個時候的自己,並且可以有與現在的自己對話的機會。
*這幾年來下來,對於觀看電影而產生了一些內在實質的變化與感受,有了一些巨大的轉變,這是自己內心對於所謂電影藝術這種影音媒介所產生變的過程中,也對自己內在反思的一些路歷程的一些總結,這種改變其實也是我對於內在有自我覺察與否的一種凡事與反省。
**重看無言山丘的這部電影,其實我並不是想要針對這部電影在於:那個時空背景、文化演進、歷史浪朝上所造成的一些影響有所描述或是想像去做一些剖析;而是單純的對於影片或是電影語言上,我們在從不同的角度看台灣這個島嶼的不同時代的生活演場景也好、政治時間歷史感、時代潮流的轉變等等,都可以透過各種時代的影片、或導演、或編劇、或演員的表現方式、或是觀看民眾的反應等等,來看出一些客觀的反應或是自身主觀的思索等等,其實就是一個成長或是生命歷程中不斷地往前看,或是有時回頭看的對過去回憶的一些檢視等等,而對於自己的生命歷程或是生命功課做一些檢視或是有檢討反省的機會。
*所以呢,雖然是過去了3 0多年的一部電影,在這幾年中一直在腦海中或是印象中這部電影我曾在那一個時間點進去電影院看過,但是呢在回憶的空間裡面並沒有這部影片存在或是有深刻的位置,甚至我只知道幾個主要的演員….而早已遺忘了整個故事或是影片所鋪陳的情節或是想要敘述的故事等等,有時候回想起來真不知道30多年前的自己和現在當下的自己怎麼會產生如此巨大的落差﹖
**看這部電影的時間,將近三個鐘頭,但是我好像也經歷了三分之一個世紀的自己與自己對話,而在觀片的過程中常常會問自己,這部片子自己真的經過電影院去看嗎,怎麼這些情節、這些故事距離我有一些的疏離或是沒有記憶點,而對於這部片子所要描述那個年代的庶民生活文化等等沒有所太多的共鳴,或是回應心中的一些共情的點點滴滴。所以對於後來在看所謂新浪潮電影的導演們,其實我並不是針對某一位導演或是哪些導演有偏好或是喜惡等等,但是這部片子給我一些感受,就好像在看待一些日常生活中所面對的一些人事物,都可以去好好的理解或是解析,他們對於我生命歷程來這麼多年是否有反省是否有對照?是否有逃避、是否無法面對等等的一些細節,自己都可以好好的去自我對話,這是很內在的一些功課。
*所以從看電影的角度而言,這部電影我看到了一些早期台灣影片;一些刻意、誇張、或是為了演戲而演的一些情節,就好像早期政策或是有一些執政者刻意要宣導的影片,例如梅花、筧橋英烈傳等等;而到了民國7、80年代之後,漸漸的新浪潮電影還有這些知名導演的片子,一部部的出現,而大家耳熟能響的一些大片或是有名的經典名子,也可以從其中看到所謂的台灣本土意識的崛起、本土文化、庶民文化等等的貼近,一直到21世紀這些更是小品或是商業化沒那麼強烈的片子,都可以看到更多元的生活文化等等的表現,這些是令我喜好的部份。
**早期的這些台灣本土文化崛起,所代表的一些影片可以讓人覺察到,現實社會環境、民主進化的演變,這些十分貼近我們的日常生活又是令人感覺十分珍貴的,所以我們應該慶幸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真的可以讓我們表達各種思想、各種理念、也可以自我覺察到更多成長的養分來源。
*所以從無言的山丘這部片子,讓我回想了自己以前看電影只看具有刺激、聲光十足、商業片衝擊的等等,所以好萊塢的、香港的、日本東洋的、甚至其他的類型的片子等等,讓我看到了更豐富的世界觀、自我內心覺醒、面對不同立場或角度的視角、甚至是有可能成為上帝視角的觀察,這些都讓我十分欣喜,終於有這樣的成長和歷程,雖然這經過了30多年的演變,這就是像一位老師曾經告訴我的說自我的成長一開始是很緩慢的到最後會像拋物線迅速地你就會看到自己的轉變這樣的轉變就是自己成長的地點。
**所以今天的這一個文字描述,其實無關乎影評,但也是跟影片有直接的連帶,只是自己對於看電影或是欣賞電影的小小的結論,希望記錄下來也可以讓自己有所理解,電影只是一個媒介、只是一個激發的元素、也是一個不同以往的傳播的方法,讓自己在對於看以往故事等的過程中,發現了自己心中可以接納的或是可以滋養的那個元素,或是害怕擔心的或是欣喜高興的部分是什麼,這樣就是一個十分令人值得高興的地方了。
*所以無言的山在看完了三個小時的歷程中,真的自己在心中不再是無言了,也不再是跨不過去的那一道山丘了,而是自己爬到山的那一面的過程中終於站上了山頂,從山上可以看到更遠更高的視角讓自己的人生有機會可以有更多的面向去挑戰更多的人生課題了。
*而回到這部電影的念想,看到裡面的人物刻劃、導演的指引方向、台詞或是編劇想要表達的符號等,其實都有一些用力過度或是輕描淡寫而無法再深入的部分,這些都會令人覺得有那麼一些些的可措或是意猶未盡的遺憾;其實再深入去理解這部片子的當下的環境,也看到了他所面臨的挑戰和競爭--雖然他得了最佳導演和編劇(可查閱第29屆金馬獎獲獎記錄),那也是當時候並沒有太多的這樣的片子來挑戰他,但是這部片子所以也只得了這兩個獎項,在其他獎項如最佳男女主角等其他個人的等,就都與他沒有關聯,這也就說明了這部片子的存在與他的歷史位置大概是在那裡了,所以這也不用太多去做一些評論了。
**回顧過去會出現兩個自我:現在的我和過去的我,兩個我有很大的距離與空間的存在,而且這兩個自我都很強烈的意識存在,所以這兩個自我的對話,透過記憶與回憶在陳述對於以前的回憶敘述或是生活成長的敘述,一方面會滿足我在成長的過程中自己變成一個主角的渴望,另外一方面也透露出我對於自己內心世界成長經驗的窺視心態;所以看這部電影的內心有兩個自我,以過去的自我來肯定現在自我的成長與成就。
**最終還是對這部片尾的那一個劇情設定,作一番「無言」的的討論:不管是導演或是編劇安排的劇情,對於黃品源飾演的角色人物,最後對那一個日本妓女的舉動與慾望,是否透露出在劇情安排正是導演或是編劇的內心慾望或是一些想像的心思,這是值得去玩味或是探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