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讀書人選書】從本土電影看百年臺灣文化史—《看得見的記憶:二十二部電影裡的百年臺灣電影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電影,是從「社會」中分娩,進而又回過頭來詮釋「社會」,甚至介入「社會」後續軌跡的一種創作。

2023年2月,數位修復版《悲情城市》再度登上大螢幕,跨越了超過30年的時空,帶來的不只是更多的討論,還有那些長久以來被忽略的台灣電影史。隨著數位修復的技術革新、被修復的作品逐漸增加,未來可以預見將會有更多珍貴的畫面得以重現在現代觀眾的面前,在那之前,由春山出版的《看得見的記憶:二十二部電影裡的百年臺灣電影史》,也會是一本不錯的預習教材。

儘管已「22部」為名,但實際上出現在這本作品中的電影量遠大於這個數字,從電影被引進台灣本土、日治時期的政治宣傳、結合傳統戲曲的歌仔戲電影,到近現代的異色電影、武俠片、瓊瑤片,甚至是世界聞名的「台灣之光」李安導演,在15位風格各異的作者筆下,台灣電影的百年歷史,也鉅細靡遺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關於台灣電影史,過去春山也曾出版過蘇致亨的作品《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相較之下這本作品更像是前者的延伸,將時間、語言的跨度拉大,以更廣闊的範疇去探討台灣電影的發展,不僅僅是著墨在台語片的興衰,而是擴及到「國片」如何在觀眾喜好與大環境的影響下,嘗試著走出自己的道路。

「國片=爛片」的刻板印象是如何形成

說到「國片」,過去總是充斥著負面的評價,藉由這些作者的爬梳、整理與解釋,讀者也得以了解那先刻板印象是如何形成,背後又存在著哪些現實的因素;同時,書中也呈現出國片曾有過的輝煌歷史,才華洋溢的導演、細膩的前置準備,還有對藝術與電影價值的追求。尤其是看過修復版《悲情城市》的觀眾,更能夠藉由其中的文章,重新回到影片製作的年代,了解侯孝賢導演在劇中的安排,甚至是那些長鏡頭本身所代表的科技進展。

在閱讀的過程中,看見不過才百年卻已經遺落大半的台灣電影遺產,很難不讓人感到唏噓,而導演林搏秋當初的豪語:

「我拍臺語片,純粹是為了要爭一口氣。
我就不信臺灣人在臺灣拍臺語片還不會讓臺語片興旺起來!
我只做臺語片,目的是為了做讓在田裡工作的阿公阿嬤也能聽得懂的電影。」

對照台灣電影的發展史與現代電影的經營模式,想必也會引發不少人反思。隨著拍攝門檻降低、社會發展越來越多元,近年來台灣電影探討的面相也變得更加廣泛且充滿生命力。對於非研究學者的讀者而言,《看得見的記憶:二十二部電影裡的百年臺灣電影史》除了用更脈絡化的方式解釋了那些塵封已久的歷史,也讓人更期待在數位修復的浪潮下,未來能夠在大螢幕上看到更多書中所提到的台灣電影經典。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每週介紹一本書 (國定假日不定期加碼) 主成分:臺灣文化、社會科學、歷史、文學 ⚠️不含投資、雞湯書籍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1997年由作家李昂所出版的《北港香爐人人插》,由因為反送中來到台灣的香港插畫家柳廣成重新詮釋,於2022年推出漫畫版。原本的文字轉化成圖像,儘管只有單純的鉛筆繪圖,筆觸所帶給讀者的震撼卻似乎更加強烈,而跨越超過20年來到現代的核心問題,尤其是在女性主義與性別平權逐漸萌芽,同時各種「女神」滿天飛的現
「少年兵」是台灣人集體記憶的重要一環,但理應跟著日本國軍遍佈東亞各地的足跡,卻通常只留下日本工廠、東南亞及中國等幾條主要的路線,臺灣人踏足滿洲國的紀錄,或許因為人數稀少,長久以來往往少見於主流的歷史論述當中。
原本是「借土養命」,隨著時間流逝逐漸轉變為落地生根,這群被泛稱為「孤軍」的前國民黨軍人與其家眷後裔,儘管流亡在外,卻仍舊以中華兒女自居,並藉由種種方式來維繫其「純正的」中華文化。但當新時代來臨,世代間的齟齬開始出現,看似永續的生活方式,也逐漸產生裂痕。
全球暖化、極端氣候,過去被認為是異象的天災,如今出現的頻率卻大大增加,尤其在傳播科技的進步下,遠在天邊的災難,瞬間就能跨越空間距離,如同在你我身邊的日常。或許總有一日,我們終將學會與天災共存,但那將會是什麼樣子?儘管有些科幻,但藉由《K.I.N.G.:天災對策室》這扇窗,或許呈現了某種對未來的想
由眷村文化研究者繆正西所著的《尋覓臺灣老眷村》,可說是一本關於台灣現存眷村的遊記總集,其中紀錄了多達65個場域,足跡不只遍佈全台,還延伸到蘭嶼、澎湖等外島。著重於歷史介紹、現狀紀錄,再加上時而出現的人文故事,這本著不只紀錄了那些在特殊歷史背景下,出現在台灣的風景,在國民政府軍遷台的生命歷程背後,
以一個不太會先試讀的讀者而言,這樣的書名很容易讓人以為,這是一部單純敘述精神疾病案例的寫實作品,希望藉由真實事件,拉近患者與大眾的距離。然而,在心理學碩士穆戈的筆下,真實案例經過包裝,產生了更大的後座力,進而成就了一本虛實交錯,結合精神病學、犯罪心理、社會議題與療癒效果的小說。
1997年由作家李昂所出版的《北港香爐人人插》,由因為反送中來到台灣的香港插畫家柳廣成重新詮釋,於2022年推出漫畫版。原本的文字轉化成圖像,儘管只有單純的鉛筆繪圖,筆觸所帶給讀者的震撼卻似乎更加強烈,而跨越超過20年來到現代的核心問題,尤其是在女性主義與性別平權逐漸萌芽,同時各種「女神」滿天飛的現
「少年兵」是台灣人集體記憶的重要一環,但理應跟著日本國軍遍佈東亞各地的足跡,卻通常只留下日本工廠、東南亞及中國等幾條主要的路線,臺灣人踏足滿洲國的紀錄,或許因為人數稀少,長久以來往往少見於主流的歷史論述當中。
原本是「借土養命」,隨著時間流逝逐漸轉變為落地生根,這群被泛稱為「孤軍」的前國民黨軍人與其家眷後裔,儘管流亡在外,卻仍舊以中華兒女自居,並藉由種種方式來維繫其「純正的」中華文化。但當新時代來臨,世代間的齟齬開始出現,看似永續的生活方式,也逐漸產生裂痕。
全球暖化、極端氣候,過去被認為是異象的天災,如今出現的頻率卻大大增加,尤其在傳播科技的進步下,遠在天邊的災難,瞬間就能跨越空間距離,如同在你我身邊的日常。或許總有一日,我們終將學會與天災共存,但那將會是什麼樣子?儘管有些科幻,但藉由《K.I.N.G.:天災對策室》這扇窗,或許呈現了某種對未來的想
由眷村文化研究者繆正西所著的《尋覓臺灣老眷村》,可說是一本關於台灣現存眷村的遊記總集,其中紀錄了多達65個場域,足跡不只遍佈全台,還延伸到蘭嶼、澎湖等外島。著重於歷史介紹、現狀紀錄,再加上時而出現的人文故事,這本著不只紀錄了那些在特殊歷史背景下,出現在台灣的風景,在國民政府軍遷台的生命歷程背後,
以一個不太會先試讀的讀者而言,這樣的書名很容易讓人以為,這是一部單純敘述精神疾病案例的寫實作品,希望藉由真實事件,拉近患者與大眾的距離。然而,在心理學碩士穆戈的筆下,真實案例經過包裝,產生了更大的後座力,進而成就了一本虛實交錯,結合精神病學、犯罪心理、社會議題與療癒效果的小說。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台灣人看香港,曾經像一面鏡子。那一頭是 DNA 相近的人事物,又來自不同的文化涵養。我們的流行娛樂符碼曾經如此靠近,甚至共享某種在無憑、無依的精神家園上,乘著經貿大勢向上飆颺的機緣。這些日常(與非日常)的經驗點滴,透過各自寫實(或不寫實)的方式,被記錄在七〇/八〇/九〇年代的台港電影中。
Thumbnail
《聽海湧》描述台灣青年在二戰期間被日本徵召前往婆羅洲,替日軍監看戰爭中捕獲的盟軍戰俘,故事背景設定在昭和17年(1942年),過程中這群監視員牽涉一場冷血的屠殺,戰後因被指認虐待戰俘而成為戰犯,部份監視員再也無法回到台灣,活著回來的青年則再也不願提及島上發生的事。
Thumbnail
2024/05/15看了最長的電影,廖克發導演的新電影《由島至島》。導演延續過往關心東南亞華人的議題,用290分鐘,講述了二戰時期,被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人們及國家,怎麼去記得這場戰爭?以及作為當代人,我們怎麼重新認識自己的歷史?
《人權影片系列-頭城事件》是一部深入探討台灣二二八事件中,頭城地區發生的集體屠殺案件的紀錄片。該影片透過受難者家屬的口述、歷史學家的研究和地方居民的回憶,重現了1947年3月19日夜晚,在宜蘭頭城慶元宮前發生的慘劇。影片以其真實、深刻的敘事方式,引發觀眾對轉型正義的思考,並喚起大眾對政治受難者家屬處
Thumbnail
臺灣近年來也不少以臺灣歷史為基礎,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如2022年上映的流麻溝十五號,和今年「尋找湯德章」的紀錄片,電影主題圍繞著臺灣二二八及白色恐怖時代。 本集許律師將從電影尋找湯德章出發,討論政治檔案與臺灣轉型正義相關的法律問題。
Thumbnail
本書以一位城市記憶守護者的角度出發,描繪了許多台灣文化資產的故事,有城市發展脈絡的故事,例如:台北城方位的演變考證、台北街道命名的由來。有保存的故事,例如:下半年打算開放預約導覽的台北機廠。有對於場所精神不同看法的故事,例如:因西區門戶計畫,於去年底已完成解體,打算遷移的三井倉庫。有連意象保
Thumbnail
歷史是人群在一空間場所之生活經驗的累積總成,......台灣島上政權更迭,統治者輪番登場或下台,島民以「賺食人」的心態活過一代又一代。尤其一百多年來國家機制力量支配力甚強,「公家」(政府)寫歷史教歷史,不管「人家」(人民)的歷史,或只是偉人person的歷史,不是眾人people的歷史。
Thumbnail
一向喜歡看紀錄片,透過紀錄片總是可以感受一幕幕與自己截然不同的人生,從中獲取更多視角,突破自身侷限。這篇文章,則想透過兩部紀錄片,分享紀錄片中的無家者處境;並進一步延伸討論城市空間治理政策上,針對無家者議題,台灣還有哪些努力的可能性。
不太看台灣電影。 台灣得獎的電影,劇本肯定寫得很好,演員也一定是演技很細膩,並非否定台灣電影的創作與質感,而是發現那些台灣「好看」的電影,幾乎都會我深感痛苦⋯ 原生家庭、病痛、絕望、無能為力、憤怒、相愛又相殺、放下一切遠行出走⋯等等,發生在自己身上或週邊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即視感,太真實⋯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台灣人看香港,曾經像一面鏡子。那一頭是 DNA 相近的人事物,又來自不同的文化涵養。我們的流行娛樂符碼曾經如此靠近,甚至共享某種在無憑、無依的精神家園上,乘著經貿大勢向上飆颺的機緣。這些日常(與非日常)的經驗點滴,透過各自寫實(或不寫實)的方式,被記錄在七〇/八〇/九〇年代的台港電影中。
Thumbnail
《聽海湧》描述台灣青年在二戰期間被日本徵召前往婆羅洲,替日軍監看戰爭中捕獲的盟軍戰俘,故事背景設定在昭和17年(1942年),過程中這群監視員牽涉一場冷血的屠殺,戰後因被指認虐待戰俘而成為戰犯,部份監視員再也無法回到台灣,活著回來的青年則再也不願提及島上發生的事。
Thumbnail
2024/05/15看了最長的電影,廖克發導演的新電影《由島至島》。導演延續過往關心東南亞華人的議題,用290分鐘,講述了二戰時期,被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人們及國家,怎麼去記得這場戰爭?以及作為當代人,我們怎麼重新認識自己的歷史?
《人權影片系列-頭城事件》是一部深入探討台灣二二八事件中,頭城地區發生的集體屠殺案件的紀錄片。該影片透過受難者家屬的口述、歷史學家的研究和地方居民的回憶,重現了1947年3月19日夜晚,在宜蘭頭城慶元宮前發生的慘劇。影片以其真實、深刻的敘事方式,引發觀眾對轉型正義的思考,並喚起大眾對政治受難者家屬處
Thumbnail
臺灣近年來也不少以臺灣歷史為基礎,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如2022年上映的流麻溝十五號,和今年「尋找湯德章」的紀錄片,電影主題圍繞著臺灣二二八及白色恐怖時代。 本集許律師將從電影尋找湯德章出發,討論政治檔案與臺灣轉型正義相關的法律問題。
Thumbnail
本書以一位城市記憶守護者的角度出發,描繪了許多台灣文化資產的故事,有城市發展脈絡的故事,例如:台北城方位的演變考證、台北街道命名的由來。有保存的故事,例如:下半年打算開放預約導覽的台北機廠。有對於場所精神不同看法的故事,例如:因西區門戶計畫,於去年底已完成解體,打算遷移的三井倉庫。有連意象保
Thumbnail
歷史是人群在一空間場所之生活經驗的累積總成,......台灣島上政權更迭,統治者輪番登場或下台,島民以「賺食人」的心態活過一代又一代。尤其一百多年來國家機制力量支配力甚強,「公家」(政府)寫歷史教歷史,不管「人家」(人民)的歷史,或只是偉人person的歷史,不是眾人people的歷史。
Thumbnail
一向喜歡看紀錄片,透過紀錄片總是可以感受一幕幕與自己截然不同的人生,從中獲取更多視角,突破自身侷限。這篇文章,則想透過兩部紀錄片,分享紀錄片中的無家者處境;並進一步延伸討論城市空間治理政策上,針對無家者議題,台灣還有哪些努力的可能性。
不太看台灣電影。 台灣得獎的電影,劇本肯定寫得很好,演員也一定是演技很細膩,並非否定台灣電影的創作與質感,而是發現那些台灣「好看」的電影,幾乎都會我深感痛苦⋯ 原生家庭、病痛、絕望、無能為力、憤怒、相愛又相殺、放下一切遠行出走⋯等等,發生在自己身上或週邊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即視感,太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