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南半球的純淨之土,擁有多樣的自然風光:鋸齒狀的山脈,季節性遷徙牧場,陡峭的峽灣,有鱒魚遊動的質樸湖泊,湍急的河流,風景優美的海灘,以及活躍的火山區。這些島嶼形成了一個獨特的生物區,這裡有別處看不到的不會飛的鳥類比如鴞鸚鵡和奇異鳥(Kiwi)。紐西蘭人選擇奇異鳥來作為國家的象徵並用「kiwi」來稱呼他們自己。
在紐西蘭,許多人認為賺錢是為了提升生活品質,強調享受當下,將錢花在旅遊、娛樂和個人興趣上。而台灣則面臨截然不同的現實環境,許多台灣人不僅要應對高物價與低薪資的生活壓力,甚至要為了基本的溫飽而奮鬥。在這種情況下,台灣人更像是為了「活下去」而賺錢,生活質量常被迫退居其次。
紐西蘭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如乳製品、肉類、木材和漁業等產業是該國經濟的支柱,為國內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和財富來源。紐國出口以農產品為主,此外,壯麗的自然風光和多樣的文化背景也吸引了來自全球的遊客,使旅遊業成為紐西蘭另一個重要的經濟支柱。惟缺乏礦產、石油,必須從澳洲與其他國家進口。但國內這些行業的繁榮讓國內經濟相對穩定,許多人因此選擇在有收入的時候盡情享受生活,而不是將賺來的錢完全投入儲蓄或投資。紐西蘭雖然算人人嚮往,但這幾年經濟不景氣,升息對企業營運造成壓力,失業率攀升,現在有能力的紐西蘭人也大量出走。部分原因是 AI 取代工程人員正在發酵,在程式設計師等 IT 專業人士領域,去年就業市場需求下降 58.3%。經濟學家表示,可用的好工作機會減少和工作不穩定可能是人們離開的原因,這波人才外流,有高等教育和技能的人比例非常高,「超過一半」目的地是澳洲或英國,雖然這些國家也有類似挑戰,但至少比紐西蘭好。
紐西蘭有著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中小學教育都是免費的,國立大學也只是象徵性的收取一點學費。如果您在紐西蘭定居了兩年之後,子女還可以享受學生補貼,失業者可以領取失業補助金,定居10年及以上並且年滿65周歲的老人,可以申請紐西蘭政府的養老金。紐西蘭公立醫院為人們提供免費的基本醫療服務,家庭醫生也並不昂貴,看普通病症的話,也只是收取門診費而已。如果是家庭貧困的人看家庭醫生的話,還會相應的減收門診費,藥品費用也會相對便宜,每種藥品最多收費3元,剩下的由國家補齊。
這使得許多人即使暫時失業,也不必承受巨大的經濟壓力。一些人甚至會在工作一段時間後選擇失業,靠著補助金來維持生活,然後再回到勞動市場。這種「工作—失業—再工作」的循環,對他們來說,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工作只是一種維持生活的手段,而生活質量和個人的自由則被放在更高的優先位置。「賺錢就是要拿來花」這樣的理財態度在紐西蘭相當普遍。
有人認為,這樣的行為模式會對社會的經濟效率和政府的財政負擔造成壓力,因為越來越多人依賴失業補助金來維持生活,而非穩定工作。另一方面,也有人支持這樣的選擇自由,認為紐西蘭的福利制度應該保障每個人過自己想要的生活,無論他們是選擇穩定工作還是間歇性的工作與休息。
相比之下,台灣的勞工則處於另一個極端。在台灣,高工時、低薪資、缺乏足夠的社會保障讓許多勞工必須不斷工作以維持基本的生計。在高物價的壓力下,許多台灣人無法像紐西蘭人一樣將賺來的錢用來享受生活,而是只能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對台灣的許多人來說,賺錢的目標不是為了過得更好,而是為了「活下去」,能夠支付房租、食品和日常開銷已經是很大的挑戰。這種壓力導致很多人無法實現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取而代之的是為了生存而拼命工作。
紐西蘭和台灣的對比,體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紐西蘭人在相對寬鬆的經濟環境下,可以選擇工作與生活的平衡,甚至在失業期間仍然能夠享受生活。而台灣的勞工則被經濟壓力和制度性問題推向了一個更為艱辛的生存狀態,許多人無法從容地規劃生活,更別提享受人生中的閒暇和樂趣。
紐西蘭的理財觀念,也有部分人追求財務穩健和長期規劃,有些人重視享受當下的生活,並依賴國家的福利制度生活。這種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理財觀念反映了紐西蘭社會對個人選擇自由的尊重,以及對生活品質與財務責任之間平衡的獨特理解。很多人願意將金錢投資於旅行、健康、教育等能夠提升個人幸福感的領域,而非單純的物質享受。
這種差異反映了兩國人民在理財觀念上的根本不同。紐西蘭人多數強調「賺錢是為了生活」,而在台灣,更多人賺錢的目的是為了「活下去」。在這樣的背景下,台灣勞工的壓力遠遠超過了紐西蘭,追求財務自由和生活品質對台灣人來說可能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在台灣,能夠維持基本生活已經是很多人努力的目標,而在紐西蘭,享受生活才是賺錢的終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