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普通不過的開局
- 家世背景:曾家往上追溯5-600年都是農民,沒有任何當官或有功名之人,祖父努力奮鬥把曾家發展到中農/小地主階級,但讀書、考科舉的花費就像是無底洞。
- 個人資質:連續考6次秀才失利,第6次落榜時被考官列為負面教材評價「文理欠通」,曾國藩資質太差,曾自述「余性魯鈍,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讀不能終一行。他人頃刻立辦者,余或沉吟數十時不能了」。
- 身體狀況:曾國藩30歲出頭就有嚴重的耳鳴,還伴隨嚴重的失眠、慢性皮膚病,他自述30多歲時就像有50多歲的身體,壯年時已老眼昏花,到了後期不但一眼失明,講幾句話就十分疲憊,遺傳性心血管疾病也讓他出現中風及血栓的症狀。
人生哲學—「尚拙」
- 笨拙的人自知不如他人,更虛心、更肯付出。
- 因笨拙而常經歷挫折,導致抗壓能力更強。
- 不走捷徑不取巧,因此有扎實的基礎,一步一腳印。
- 做人講究「拙誠」,人以偽來,我以誠往。
- 帶兵「結硬寨,打呆仗」,不以奇謀詭計,曾國藩對付太平軍都是以挖壕溝、建地道、築城牆的方式。
嚴格的自我管理
在曾國藩三十而立時立志要做一個聖人,自此開始寫日記自省的一生。
- 每天堅持不中斷。
- 不寫流水帳,字體端正以示誠敬。
- 回想一天發生的種種細節,自我反省與檢討,並落實改善。
- 把日記給別人看、讓別人評價,因為外力往往大於內力。
在曾國藩升官後變得特別忙碌,為了督促自己寫日記,他將日記分成八個欄位:讀書、靜坐、屬文、作字、辦公、課子、對客、回信,每天按格填寫。
- 修身的重點是「有恆」:「凡人作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做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恆,終身一無所成。」
- 「立志」的重要性:曾國藩在三十歲時確立了人生目標,用三十天戒菸,用三十年慢慢磨掉自己的傲慢、虛偽、坐不住等各類缺點,為成為聖人發憤努力。
- 早起,天不亮就起床,不賴床。
- 每天靜坐一小時,讓自己能沉下心來做事。
- 每天讀書,包括經書和史書。
- 謹言,說話不可任口。
- 保身,節勞節欲節飲食。
- 記錄下與朋友閒談的收穫。
- 每月完成一些文章作品。
- 早飯後練字半小時。
- 夜不出門,不找朋友串門子聊天。
- 廣結善緣:曾國藩交友廣闊,經常來往的友人有一百多人,他時常自省、為他人著想,並在朋友有難時慷慨解囊,因此而累積了名望。
- 與權貴來往注重分寸:清代官場講究「跟人」,即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但曾國藩為人腳踏實地,不喜歡取巧,並且與朝中權臣皆保持適當距離,因此很得道光皇帝與慈禧的信任。
縱觀人生:悔生吉
曾國藩常言「悔生吉」,他的人生曾數次跌落谷底,嚴重時數次欲自殺,受盡譏笑辱罵,落井下石。
早年他直言敢諫,不願遵守官場潛規則,因此得罪了咸豐皇帝,以及朝中到地方的許多官員,這些人都對他建功立業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曾國藩在每一次失敗後,都會徹底反省悔悟,重新塑造自我。
- 在長沙時被地方官厭惡排擠,作為二品官員差點被鬧事的兵痞殺害,曾國藩「打落牙齒和血吞」,跑到衡陽成立湘軍。
- 大悔大悟的兩年:曾國藩向咸豐訴說他帶兵的艱難,以辭職相要脅,希望獲得實權,換來的卻是兵權被解除。這兩年的曾國藩既痛苦又頹廢,他深刻反省自己所有的缺點(自傲、急切、偏激、好名聲),行事不夠圓滑、不夠同理他人,他決心徹底改過。
曾國藩悟出一個道理—和光同塵
一心做品行高潔、特立獨行之人,反而會處處遭到排擠刁難,曾國藩的理想是做那隻「填海的精衛」,為腐敗不堪的清政府、以及廣大百姓效力,而非只想獲得「清官」之名,卻甚麼功績都做不出。
因此曾國藩的交際應酬盡量「從俗」,但會適度調整,例如他人送禮從中挑最輕的收,他公私分明,沒有任何挪用公款的紀錄,即使身居高位卻過著非常簡樸的生活。
成為聖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
立功
- 平定太平天國之亂:太平軍只會打仗不會治理,所過之處餓莩遍地、殘破不堪,也破壞了當地經濟,造成嚴重通貨膨脹,且太平軍信仰「拜上帝教」,否定中國傳統文化,毀損各地廟宇及大量古文經典,堪比秦始皇時期的焚書坑儒,曾國藩的湘軍在平亂中起到決定性作用。
- 整頓吏治,造福百姓:晚清官吏的貪污腐敗十分嚴重,有各種類型的稅來剝削人民,曾國藩大力整治貪官汙吏,減輕稅賦,讓百姓在戰亂後可以休養生息。
- 培育人才:曾國藩底下的幕府有各式人才,他像老師一樣因材施教、出題考驗,清代的許多重要官員都出自曾氏幕府,包含李鴻章、沈葆楨、左宗棠等,在曾國藩去世前還做成了一件大事,就是促成了中國第一批留學生。
- 推進現代化進程:中國人說洋人「性同犬羊」,不把洋人當人,但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曾國藩發現洋人強盛而有誠信,告訴李鴻章要以「忠信篤敬」思想來外交,將洋人視為平等,這在當時是離經叛道的,他間接對外交做出了貢獻,並在天津教案中不惜被眾人唾棄來避免戰爭,同時也努力接觸西洋事務,致力於引進國外武器、戰船等軍事技術。
立德
強大的自律性,三十年如一日以高道德標準來要求自己,從晚清時期一直到現代,成為許多人的思想楷模。
立言
一生研究理學,留下數百萬言等家書語錄,讓後世受益匪淺,並親身實踐,是中國最後一位大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