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有些投資人傾向把股票當作債券來買,特別是聽從投資網紅、分析師的建議,認為只要選擇高股息的股票,就能獲得穩定的收益,甚至把它當成一種安全的「固定收益」工具。然而,股票的本質是股權投資,其價格波動較大,股息也並非保證,每年可能會因公司經營狀況變動而改變。因此,單純依賴高股息來保證「安全」並不完全可靠,股價下跌可能會遠超過股息收益,導致整體投資虧損。
相對地,也有一些投資人把債券當成股票來買,特別是分析師在降息循環時期會建議投資人購買美國國債以「賺取價差」。在降息環境下,債券價格確實有上升空間,因為市場利率下降會提高已發行債券的吸引力,從而推高其價格。然而,這種操作並非無風險,因為如果利率走勢與預期不符,債券價格可能會下跌。另外,債券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穩定的利息收入,而非追求短期價格波動的利潤。因此,將債券當作股票來進行投機性操作,也容易忽略債券的本質風險。
總結來說,把股票和債券的性質混淆,可能會讓投資人誤判風險和收益的來源。股票屬於風險較高的資產,主要依賴公司成長帶來的報酬,包含資本利得、股息;而債券則是相對穩定的固定收益工具,但仍需注意利率變化對其價格的影響。理解不同資產的本質,才能更好地進行資產配置,降低不必要的風險。
資產配置是必要的,理解不同產品的特性是投資中最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