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走在路上,想著自己這一生,常覺得就像是那隻可憐的籠中鳥。他能夠逃離過去的人生,找到自由嗎?
再次翻閱《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時,忽然被這段話擊中了,前些年在工作中的狀態就有點像是籠中鳥的感覺,總覺得自己好像應該要飛但又飛不出去,彷彿被困在某處。那時候的自己很容易生悶氣,常常會感覺好像被繩索綑綁,很想要衝破這層禁錮,想要像鳥一樣在天空翱翔,呼吸新鮮口氣。
那到底是什麼困住了我們自己呢?
我後來思考了許久,得出的結論是我們自己困住了我們自己,套用心理治療師的話,就是當我感覺我面對地狀態是我小時候面對照顧者的狀態時,我就會以當時所學的經驗來面對。
小時候,在家裡排行老二,上面是哥哥,做為年少無知的老二都會喜歡跟在老大的後面,看看哥哥做了什麼,然後也會想要跟著做,但很多時候,都會被父母說妳是女生不能做這個不能做那個,如果跟他們爭辯,他們就會說你和哥哥不一樣,哥哥是男生你是女生所以你不能做。
可能小時候很常被這樣說吧,有了反骨的心態,就會覺得憑啥不行呢?而導致自己長大以後在面對一些事情的處理時,會下意識地選擇用對抗的方式去對抗,尤其是當我面對的人事物與小時候面對父母的情況類似時,反應會更甚。
有點像書中蒼鷺對蛤蟆說的:「我們談的不只是物質世界,還有你的內在、包含著情緒和情感的心理世界,這些都是透過你早年的經驗形成的。童年的經歷是如此強大而深刻,甚至會塑造每個孩子的獨特的世界觀。」
後面蒼鷺接著說:「無論你對人生形成何種態度,對你之後的行為和苦樂都會造成影響,而且會影響一輩子,除非……你決心改變。」
不得不說,這句話是真的!!!
因為後來當自己開始意識到能把自己困著的永遠都是自己時,我才開始思考,那我能不能不被自己困住呢?又我為何會被自己困住呢?我能不能換個方式思考呢?再經過一段時間的自問自答以後,我才明白原來在我的潛意識中,其實還是有消極對抗的行為,而我最應該改變的是我的思想,將我的思想改變為用積極處理的方式來面對我的人生。
就像朗達·拜恩說的「不論你是誰,或是身在何處,吸引力法則都在塑造你的整個生命經驗,而這個無上法則,正是通過你的思想來運作。讓吸引力法則起作用的,就是你—借由你的思想」。
其實到現在,有時面對問題時,還是會有類此情形的發生,只是次數有遞減,或許代表著我們這些年來的努力還是有些進步的。
性格的轉變終究不是一蹴可幾,重要的是在復盤中成長,在前進中觀察並且時刻關注,我相信,有朝一日,我們也能夠成為我們想成為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