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製加工的產物 “康熙遺詔”

更新於 2024/10/24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由臺灣中研院史語所的滿語專家清史學者 李學智先生 指出,中研院史語所內保存著康熙六十一年11月13日至12月28日的滿文《上諭檔冊》共有75件,其中有一件翻譯內容如下:“康熙六十一年11月14日諸阿哥等奏:恭閱尚書隆科多撰書《遺詔》。奉旨:是。著交內務府、翰林院會同撰寫。” (節錄 雍正稱帝與其對手 上 金恒源 P85 臺北 知本家文化 2012)

 

康熙帝 13日駕崩 然而康熙遺詔等到 16日才宣讀 康熙六十一年11月16 日 十六日禮部奏宣讀 大行皇帝遺詔儀注奉( 節錄  世宗憲皇帝上諭內閣   卷一  第69、70行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臺灣中研院史語所典藏的清聖祖仁皇帝遺詔,史語所也認為 康熙賓天之後所頒布天下的遺詔,並未真正經過康熙本人寓目欽定,乃是不爭的事實。遑論頒布天下的正式遺詔,已經是雍正大權在握之後進行加工的產物,當然不可能從中檢證康熙的遺命是否遭到竄改。(節錄 臺灣中研院史語所 典藏 內閣大庫檔案 清聖祖仁皇帝遺詔 網頁介紹https://museum.sinica.edu.tw/collection/17/item/125/)

 

康熙遺詔。遺詔所署時間為“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應寫於康熙病逝當天。但是胤禛十六日才宣讀,且只宣讀了滿文本。看來,直至十六日,漢文遺詔尚未完成。由此可知,這份遺詔出自胤禛之手。(節錄 北京故宮博物院 探索 宮廷歷史 宮廷事件:雍正即位之謎 網頁介紹https://www.dpm.org.cn/court/system/167470.7z)

 

由以上可知現存的頒佈天下的”康熙遺詔”都是康熙帝死後由隆科多先行草擬撰寫或是經由雍正之手加工後製出來的產物,並不是康熙帝生前所遺留下來的。

raw-image

臺灣中研院史語所 典藏 內閣大庫檔案 清聖祖仁皇帝遺詔


喜好探索歷史 真相藏於細微之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1.雍正五年(1727年)十月,朝廷公布隆科多所犯四十一款重罪,當事人隆科多在獲罪供詞中說: 「聖祖仁皇帝升遐之日,隆科多並未在御前,亦未派出近禦之人」1。當日康熙臨終時,隆科多並未在康熙身旁,所以康熙臨終時很有可能只有雍正一人。隆科多又說:「妄擬諸葛亮,奏稱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時。」2康
上個世紀一直以來,史學家對於清雍正帝胤禛繼承大統的合法性一直由所爭論,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帝因偶感風寒七日之間突然薨逝,而雍正帝胤禛在倉猝之間一言定大計繼承皇位所產種種疑雲,以雍正九年所頒布的康熙實錄為基礎著手,描述康熙駕崩那一夜裡雍正帝的違背常理繼位過程。   甲午(十三日)丑刻,上疾大漸
二十四日乙亥 ‧‧‧‧本日延信至甘州,平郡王納爾素將大將軍印交付後於本月二十五日回京。 (摘錄:清史編年第三卷(康熙朝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0年第583、584頁) 從清史編年第三卷(康熙朝下) 可以知道延信抵達甘州接管大將軍印時間為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從《雍正朝滿交朱批奏摺全譯》中,節錄如下: 1974  雍正三年三月二十四日,'年羹堯奏報審擬宗紮布等人事摺,“……且为皇父之大事,咨令允禵速回。允禵從行三四宿之後,獲悉皇父升天,卻又欲回甘州,經查克旦等規勸之後,方可作罷。” (摘錄《雍正朝滿文朱批奏摺全譯》,第1089頁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皇帝崩逝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內,然而從康熙六十一年九月十九日撫遠大將軍允禵發出的《賀康熙帝萬壽回京入覲請旨奏摺》。由此奏摺可以知道在康熙帝崩逝之前,康熙六十一年九月胤禵以祝賀康熙萬壽大典向康熙帝請旨回京相關事宜。
依據 康熙朝滿文珠批奏摺全譯3041、4028 、4043 等奏摺,可進一步瞭瞭解步軍統領九門提督隆科多的職掌工作範圍,康熙所居住的暢春園的警蹕宿衛,也是由隆科多負責。
1.雍正五年(1727年)十月,朝廷公布隆科多所犯四十一款重罪,當事人隆科多在獲罪供詞中說: 「聖祖仁皇帝升遐之日,隆科多並未在御前,亦未派出近禦之人」1。當日康熙臨終時,隆科多並未在康熙身旁,所以康熙臨終時很有可能只有雍正一人。隆科多又說:「妄擬諸葛亮,奏稱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時。」2康
上個世紀一直以來,史學家對於清雍正帝胤禛繼承大統的合法性一直由所爭論,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帝因偶感風寒七日之間突然薨逝,而雍正帝胤禛在倉猝之間一言定大計繼承皇位所產種種疑雲,以雍正九年所頒布的康熙實錄為基礎著手,描述康熙駕崩那一夜裡雍正帝的違背常理繼位過程。   甲午(十三日)丑刻,上疾大漸
二十四日乙亥 ‧‧‧‧本日延信至甘州,平郡王納爾素將大將軍印交付後於本月二十五日回京。 (摘錄:清史編年第三卷(康熙朝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0年第583、584頁) 從清史編年第三卷(康熙朝下) 可以知道延信抵達甘州接管大將軍印時間為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從《雍正朝滿交朱批奏摺全譯》中,節錄如下: 1974  雍正三年三月二十四日,'年羹堯奏報審擬宗紮布等人事摺,“……且为皇父之大事,咨令允禵速回。允禵從行三四宿之後,獲悉皇父升天,卻又欲回甘州,經查克旦等規勸之後,方可作罷。” (摘錄《雍正朝滿文朱批奏摺全譯》,第1089頁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皇帝崩逝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內,然而從康熙六十一年九月十九日撫遠大將軍允禵發出的《賀康熙帝萬壽回京入覲請旨奏摺》。由此奏摺可以知道在康熙帝崩逝之前,康熙六十一年九月胤禵以祝賀康熙萬壽大典向康熙帝請旨回京相關事宜。
依據 康熙朝滿文珠批奏摺全譯3041、4028 、4043 等奏摺,可進一步瞭瞭解步軍統領九門提督隆科多的職掌工作範圍,康熙所居住的暢春園的警蹕宿衛,也是由隆科多負責。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三 管錫華留意到清代古籍有兩大特點 [管錫華 2002a: 12] ﹕一是用號書籍的總量大大增加,但這個特點不體現在官刻,而體現在坊刻。二是官家纂書使用標點符號的倒退。 明《永樂大典》三億多字
Thumbnail
讀到《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一條有關仵作的史料,紀曉嵐在其中扮演挾怨報復的惡人角色。
Thumbnail
把所有資訊塞進完結篇,焦先這個人在唐朝也仍然會被提及,了解一下整個東漢魏晉的社會底層。
Thumbnail
康熙道:「方才我給兩位和碩親王密旨,月內會再明發——吳丹升任薩哈連烏喇將軍,他的齊齊哈爾梅勒章京由你接任。」成德大吃一驚,忙道:「主子,阿哈並無軍功,怎當得邊防重鎮梅勒章京?」康熙一笑問道:「你老在乾清宮杵著,何年何月能有軍功?」
Thumbnail
昔,容才瀚、陳美章、李奮晉、黃動熟、康許章為訓導⋯⋯
Thumbnail
過去的人說,時跟事是併記的,功與名是搭配的。然而名與事,是過去的賢者刻不容緩必須達成的。他們所制定的規範,因為在那個時代而有價值。留下來的名號,也是因為他們的功勞才千古不朽。 如果只是跟隨時代的潮流,揚名一時身死名滅,那倒是讓君子們感到羞恥的事情。 所以達人鑽研大道,探索細微的事物,觀察天道的運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台灣的歷史學家呂世浩,以下為書中部分內容,以及我的感想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歷史學家呂世浩,以下為書中部分內容,以及我的感想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三 管錫華留意到清代古籍有兩大特點 [管錫華 2002a: 12] ﹕一是用號書籍的總量大大增加,但這個特點不體現在官刻,而體現在坊刻。二是官家纂書使用標點符號的倒退。 明《永樂大典》三億多字
Thumbnail
讀到《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一條有關仵作的史料,紀曉嵐在其中扮演挾怨報復的惡人角色。
Thumbnail
把所有資訊塞進完結篇,焦先這個人在唐朝也仍然會被提及,了解一下整個東漢魏晉的社會底層。
Thumbnail
康熙道:「方才我給兩位和碩親王密旨,月內會再明發——吳丹升任薩哈連烏喇將軍,他的齊齊哈爾梅勒章京由你接任。」成德大吃一驚,忙道:「主子,阿哈並無軍功,怎當得邊防重鎮梅勒章京?」康熙一笑問道:「你老在乾清宮杵著,何年何月能有軍功?」
Thumbnail
昔,容才瀚、陳美章、李奮晉、黃動熟、康許章為訓導⋯⋯
Thumbnail
過去的人說,時跟事是併記的,功與名是搭配的。然而名與事,是過去的賢者刻不容緩必須達成的。他們所制定的規範,因為在那個時代而有價值。留下來的名號,也是因為他們的功勞才千古不朽。 如果只是跟隨時代的潮流,揚名一時身死名滅,那倒是讓君子們感到羞恥的事情。 所以達人鑽研大道,探索細微的事物,觀察天道的運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台灣的歷史學家呂世浩,以下為書中部分內容,以及我的感想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歷史學家呂世浩,以下為書中部分內容,以及我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