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在加密貨幣上最需要關注的新聞是,微軟(Microsoft)發起投票,讓股東決定公司是否投資比特幣。
可以試想幾個問題,來推想這個投票如果過了會有哪些影響發生?
Q1. 如果這個投票過了,對於微軟有什麼影響?
Q2. 如果這個投票過了,微軟開始購買比特幣後,對於自身公司能有什麼影響及利用自身優勢擴大比特幣數量?
Q3. 如果微軟讓自身產品接受“法幣”以外的支付方式,對於自身公司、相關產業、供應商會有什麼變化?
Q4. 對於美股Top10巨頭(AAPL, META, MSFT, NVDA, TSLA, GOOG, AMZN, NFLX)有什麼影響?再放大來看,對於全球的公司會有什麼影響?
Q5. 對於比特幣生態而已,會有怎樣的影響?
Q6.對於比特幣的價格會有直接影響嗎?
舊利益受益族群對於新的利益族群的瓜分範圍,總會強勁對抗,藉此鞏固原有利益。當新的利益族群勢力大到不可忽視,舊利益族群無法消滅與抑制時,就會出現打不過就加入。
在當天的開票過程時,在川普已經取得領先時早上8點(UTC+8)時,比特幣(BTC)已經提前反應Buy in。並在早上11點(UTC+8)創新高,這也意味著後續走勢將"海闊天空"。傍晚5點左右,川普得票數已經取得267票,已經是"大局已定"。
當晚的美股、加密貨幣都大幅上漲,上演慶祝行情。尤其是川普在選前緊密宣傳的行業及與其助選的Elon Musk,都是當晚強勁上漲的標的。
Coinbase的暴漲,大選結果正式對加密產業有好的共和黨取得勝利,我想這也是昨天COIN噴漲31%的最大原因。
Bitcoin上漲8.97%
Tesla上漲14.75%
Tesla的上漲就是,Elon Musk公開選邊站川普陣營。當川普上任後,將對馬司克旗下公司在與政府部門斡旋時,減少受到刁難與新政府的支持。這內容將以Tesla為主題再來細說。
代表加密行業的比特幣(Bitcoin)與加密貨幣公司(coinbase)之所以都呈現大漲慶祝,可分為兩部分
過去4年在民主黨的執政下,加密貨幣行業可是困難重重,如美國的加密貨幣公司許多被以Choke Point方式被傳統銀行斷銀根、被SEC訴訟提告、比特幣被SEC界定是否為證券而拖慢發展、比特幣ETF上架被處處阻撓、加密企業的監管問題等。
2020~2024年的民主黨政府對於加密貨幣產業的發展相當不友善,因此在2024年的選舉中,新政府對於加密貨幣產業的友好,將會加速其發展與推升比特幣幣價。
川普在今年參加比特幣年會的演講中表示,他會確保美國將成為世界加密中心和比特幣超級大國,若當選總統的第一天將解僱SEC主席Gray Gensler,並任命比特幣/加密貨幣總統顧問委員會,盡力將比特幣相關的工作留在美國。
而共和黨參議員辛西婭·盧米斯(Cynthia Lummis)也正在力推建立《美國比特幣戰略儲備法案》,運用聯邦資金買入100萬枚比特幣,與鞏固比特幣網絡5%的所有權。
除此外,川普還表示將加密或幣挖礦產業,並阻止美國出售先前在執法行動扣留的比特幣等舉措。
川普當選後,加密貨幣領域要觀察的現象,可以關注
......
而另外《美國比特幣戰略儲備法案》如果通過的話,其關鍵點在於
1. 給加密貨幣產業引入大活水,比特幣會再被推上天價
2. 美國將比特幣視為與黃金同等的戰略儲備資源
3. 當美國的比特幣法案通過後,會引發其他國家的效仿效應。這跟AI軍備競賽一樣,沒了資源就會被狠甩在後頭。
4.對於接受比特幣的國家,將會在民生上會刺激民眾採用比特幣支付的多元方式、商業上會推動機構法人/公司增持部位。
這幾個都是2025年主要觀察的重點,這些都會引入傳統金融的活水進來,更加推升比特幣的價值。
比特幣會再被推上天價的主要思維源自於,現在(2024年)當下的比特幣可流動供給量為15,863,797枚,相當於總量的50.38%。其餘的49.62%都是被長期持有的拿住沒甚麼移動,如果《美國比特幣戰略儲備法案》通過的話,會整個拿走6.3%流動性,這還沒計算其他國家的效仿。而從2013年到2024年的可流動供給量做線性回歸,在2028年僅剩39.78%是可以給全球大眾進行買賣,其餘都被拿住沒釋放。
39.78%的剩餘流動性,會將比特幣推高到甚麼價格高度,我想2030年就會有答案。
而選舉後的現在,幣圈的牛市才算真正開始。
《美國比特幣戰略儲備法案》的解讀,可參閱此篇新聞報導
若覺得本文內容對您幫助許多,歡迎贊助作者,激勵我產出更多的優質公開文章
非經取得作者授權,不得任意轉載或公開傳輸。
本資料僅做為個人研究紀錄用並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亦不應被視為任何投資或贖回的招引。投資附帶風險,過往業績並非未來表現的指標。上述文字表述僅個人正在進行的人生規劃,並非投資建議、投資指引。任何決策請依照個人深慮決策,在進行投資決策時,務必自行審慎評估,並自負投資風險及盈虧,如依本文章提供的資料使交易致生損失,本人不負擔任何賠償及法律責任。
本文所引用的新聞內容和圖片,均來自於公開新聞報導,僅作為歷史文獻記錄之用,並不代表本人個人的立場或意見。所有資訊均源自於新聞媒體的報導,並非本人對事件的直接觀點。本文內容旨在提供參考和促進學術探討,並無意涉及任何政治立場或引發爭議。如有任何疑問或異議,建議參考原始新聞報導及其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