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閒了怎麼辦?

太閒了怎麼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PTT電子佈告欄看到一篇熱門文章,標題為「請問大家太閒都在幹嘛?」(2024)文章一開始作者先介紹自己目前的狀況:年屆三十一,單身獨居,薪水夠養活自己。三十歲以前忙於工作,缺乏個人閒暇時間。今年換了一個輕鬆的工作後,時間多出以往的二至三倍,「突然整個人閒到很焦慮(非炫耀),發現自己真的沒什麼可以持續進行的興趣,也不可能總是跟朋友出去。雖然是很奢侈的煩惱,但真的很煩惱。」他請求網友推薦一些消遣的方式。

僅僅一篇貼文無法反映「消遣社會」的普遍現象,但是從上述貼文的留言中,可以發現有類似狀況的人似乎不少。一名網友說他之前也有過類似的經驗,他是靠學樂器、參加社團和跑馬拉松,才渡過了那段很閒的時光。還有人分享經驗說,他是拿一部分時間來休息,一部分約朋友出門,剩下的時間就兼差做點事。

網友建議的消遣方式有:追劇、上網、規劃旅遊、吃遍台灣美食、讀在職碩士班、進修外語、運動、讀書、當志工、參加社區大學、研究投資理財、健身、玩交友軟體、養寵物、學做料理等等。從這些網友的回應中,可以反映出時下一些年輕人打發時間的方式。

PPT的看板中還有一篇「上課覺得很累,放假又覺得太閒」(2019)的貼文,作者說他在高中畢業後漫長的暑假中,每天過著「起床─上網看片─吃飯─睡午覺─上網看片─睡覺」不斷迴圈的生活,「看著時間不斷流逝,覺得好痛苦啊……」。有網友回應說他「中二病發作」、「無病呻吟」;但也有人表示同情,說自己現在的情況正是如此。

顯然,為打發時間所苦的年輕人不在少數;然而,這只是消遣社會一部分的現象而已。

2024.10.31

avatar-img
現象.社會.學
1會員
40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現象.社會.學 的其他內容
哲學家漢娜鄂蘭在她的名著《人的條件》(The Human Condition)中,提出人類「生命活動」(vita active)的三種主要模式,分別為勞動(Labor)、工作(work)和行動(action)。「勞動」指的是身體的活動,它只能依靠本能,屬於最低階的動物生活。不同於一般動物,人類會製造
對基督徒來說,剩餘的時間指的是耶穌基督再度降臨,末日審判之前的時間;因此,這段時間也是「救贖的時刻」,究竟是要上天堂還是下地獄,正是由這段剩餘的時間來決定。 且不提宗教的末日審判。現今世界的諸多病灶,包括病毒的攻擊、氣候的異變、核戰的陰影、國家政治的腐敗、經濟文化的霸權等等,莫不令世人有末世之感。
傳統觀念認為,與工作相對應的是閒暇,不是消遣。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早在兩千多年前便在他的《政治學》中明白指出:「人生所以不惜繁忙,其目的正是在獲致閒暇。那麼,試問,在閒暇的時刻,我們將何所作為?總不宜以遊戲消遣我們的閒暇。如果這樣,則『遊戲』將成為人生的目的(宗旨)。這是不可能的。」[1]對亞里斯多
哲學家漢娜鄂蘭在她的名著《人的條件》(The Human Condition)中,提出人類「生命活動」(vita active)的三種主要模式,分別為勞動(Labor)、工作(work)和行動(action)。「勞動」指的是身體的活動,它只能依靠本能,屬於最低階的動物生活。不同於一般動物,人類會製造
對基督徒來說,剩餘的時間指的是耶穌基督再度降臨,末日審判之前的時間;因此,這段時間也是「救贖的時刻」,究竟是要上天堂還是下地獄,正是由這段剩餘的時間來決定。 且不提宗教的末日審判。現今世界的諸多病灶,包括病毒的攻擊、氣候的異變、核戰的陰影、國家政治的腐敗、經濟文化的霸權等等,莫不令世人有末世之感。
傳統觀念認為,與工作相對應的是閒暇,不是消遣。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早在兩千多年前便在他的《政治學》中明白指出:「人生所以不惜繁忙,其目的正是在獲致閒暇。那麼,試問,在閒暇的時刻,我們將何所作為?總不宜以遊戲消遣我們的閒暇。如果這樣,則『遊戲』將成為人生的目的(宗旨)。這是不可能的。」[1]對亞里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