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漢娜鄂蘭在她的名著《人的條件》(The Human Condition)中,提出人類「生命活動」(vita active)的三種主要模式,分別為勞動(Labor)、工作(work)和行動(action)。「勞動」指的是身體的活動,它只能依靠本能,屬於最低階的動物生活。不同於一般動物,人類會製造產品、積累財貨、計畫未來,這屬於次一級的「工作」模式。「行動」則為一群人共同完成一件不朽事業,此為人類社會生活的最高境界。
相對於上述三種具有主動性、積極性的生命活動,還有另外三種被動性、消極性的生命活動,分別是遊戲、休閒與消遣。「遊戲」有各種不同的層次,休閒和消遣也都具有遊戲的性質,但最低階的遊戲,純粹是身體性的。其他動物也會遊戲,但動物沒有生產性的工作,因而也就談不上工作之餘的「休閒」。「消遣」則是人類在沒了工作或不需要工作之後所享有的「特權」。
馬克思與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有段經常被不當引用的名言:「今天做這個,明天做那個。早上打獵,下午釣魚,傍晚放牛,晚飯後從事批判性的討論……」彷彿共產主義的天堂就只是天天閒閒沒事,可以不斷地從事任何消遣活動。事實上,這句話是用來對照於資本主義社會,因過度分工的結果,導致人們只能從事一種職業,例如獵人、漁夫、牧人或哲學家等,無法超出自己的專業領域;但是,在理想中的共產主義社會裡,任何人都沒有特殊的職業範圍,都可以隨自己的興趣做自己想做的事。
這麼說來,消遣社會便彷彿來到共產主義的天堂,只不過消遣者成了另類的獵人、漁夫、牧人或哲學家,他們經營「開心農場」、養電子雞、玩「獵人」、「魷魚遊戲」等等,開心地想扮演什麼角色,就扮演什麼角色。
在此消遣社會中,不是以勞動、工作與行動作為人的條件,而是以消遣、消遣和消遣作為「非人的條件」。非人不是存在者,非人乃無意義之物,非人在消遣中獲得一切慾望的滿足。現實世界無法遂行的,在虛擬世界中都能達成。
2025.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