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醫療的艱難處境
在戰火紛飛的地區,醫療系統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以敘利亞為例,十多年的戰亂導致數萬名醫護人員離開,醫院不僅人手短缺,還經常成為攻擊目標。加薩地區每月平均遭受73次針對醫療設施的攻擊,迫使醫護人員必須在地下室或停車場等臨時場所進行急救。
超越創傷的醫療挑戰
戰爭帶來的健康問題遠不止於外傷。敘利亞有1200萬人無法取得乾淨飲用水,70%的汙水未經處理,導致霍亂等傳染病頻繁爆發。更令人擔憂的是,戰爭環境下的抗生素濫用和重金屬污染,造成細菌產生超級抗藥性。2023年,一位烏克蘭士兵感染的六種細菌,幾乎對所有抗生素都產生了抗藥性。
數位科技的創新應用
面對這些挑戰,科技帶來了新的希望。無國界健康科技 (Health Tech Without Borders) 與微軟合作開發的聊天機器人,能用烏克蘭語和阿拉伯語教導前線醫護人員進行戰地急救。遠距醫療技術讓遠在北美和歐洲的阿拉伯語系專家能為敘利亞的重症病房提供諮詢,在烏克蘭戰爭初期更完成了超過6萬次遠程診療。
人工智慧的輔助角色
AI在戰地醫療中展現出獨特價值。它不只能協助單獨在前線的醫生做出診斷決策,還能預測疾病爆發和人口遷移趨勢。例如,聯合國難民署的Project Jetson運用AI預測索馬利亞的衝突可能引發的人口流動,幫助人道組織提前做好準備。
科技應用的現實挑戰
然而,科技並非萬能解方。在戰區,穩定的電力和網路供應常常無法保證。烏克蘭的病人經常因為躲避轟炸而中斷遠距診療。此外,醫療物資運送也面臨嚴峻挑戰。以烏克蘭的狂犬病防治為例,戰前該國利用醫療無人機將狂犬病疫苗運送至偏遠地區,確保疫苗在低溫保存的情況下快速送達。但戰爭爆發後,由於禁飛區的限制,無人機無法執行運送任務。加上戰亂導致流浪動物增加、野生動物棲地遭破壍而更常進入居住區,以及基礎醫療服務中斷等因素,最終導致狂犬病案例顯著上升。這個例子突顯了戰爭如何透過破壞既有的醫療物流系統,間接影響公共衛生。
戰地醫療的未來需要國際社會的通力合作,在衝突發生前就做好準備,建立更有韌性的醫療系統。正如專家所說:「全球任何地方的健康威脅都是對所有人的威脅。」這提醒我們,科技創新必須與人道關懷相結合,才能真正改善戰地醫療的困境。
參考資料
Healey, N. How health technology can ease the terrible toll of war. Nature 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