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好奇的心,進入世界聞名的水都威尼斯,只見排排古屋建在眾水之上,大小運河連成藍色水路網,無數遊客在狹小街道攢動,在大運河船上歡樂,在小運河中慢筏,是個充滿活力的城市。自古以來,威尼斯人就是充滿戰鬥力,充滿智慧,他們在泥沙中打下木樁,成為堅固地基,其上建造房屋,成為海海上堡壘,成為歐亞州船運、貿易中心, 成為世界金融中心,如今是世界旅遊焦點。
從帕多瓦坐火車到威尼斯,兩旁景色宜人,地上景物多變化,先是綠樹青草,山陵坡地,繼而是水多濕地,最後行在藍藍的水面上,到達終點,出了聖露西亞火車站,到站前廣場,望去,大運河呈現在眼前,心中大嘆:大運河啊,以前只是聽聞有你,如今親眼看到你,看到你的活力,看到你的美麗。我心感動,我心讚美。
走到離站不遠的赤足橋上欣賞站前景色,這橋橫跨大運河,由高往下看,站前景色一目瞭然,水上計程⾞、水上巴⼠、傳統的小貢多拉船,在大運河中悠遊慢行,船過水紋興起,波光鱗鱗。兩旁各樣碼頭,停靠的小船間用木頭柱分開,古味猶在。
一座建於1738年羅馬天主教教堂,小聖西滿堂(San Simeone Piccolo) 隔大運河與火⾞站相望。青藍的圓穹頂,淡色的牆壁,羅⾺式萬神殿的門廊,在河岸眾舊建物中,顯出其高貴,也許不是有名的教堂,但它擄掠我的心,他極樸實、高雅,應該是這區域居民的聚集之所,是當地居民的心靈生活中心。它面向運河,門廊下階梯達水邊,似乎在歡迎河裡行船的人上岸,進到裡面做禮拜。
大運河是威尼斯的交通命脈,據資料,大運河呈 S型,穿過威尼斯的市中心,長3,800公尺,寬30-90 公尺,平均深度5公尺,一端通往,離火車站不遠的威尼斯潟湖,另一端通往聖馬可廣場附近。大運河上面,共有四個有名的拱橋,分別是憲法橋、赤足橋、里奧托橋、學院橋。這座在火車站旁邊的「赤足橋」是石造拱橋,連結了大運河兩岸的聖十字教堂和赤足教堂,橋就因「赤足教堂」而得名。
最先到赤足橋附近的街道漫步,走進了Lista di Spagna,這大約離火車站不到五分鐘的街道,在這裡,見識到威尼斯遊客如織,雖是九月底,依然人潮洶湧。遊客從世界各地來,可能剛下車,有的還沒進旅館,背著大背包,手拉行李箱在街上走,臉上充滿好奇與喜樂, 心想他們應該和我一樣,是來探索威尼斯的海上奇蹟,是來看瀉湖上的樓房是否堅固,用腳踏道路是否堅硬。
在街上,人多道窄,熱鬧非凡,埋在人群,忘記自己,也是難得經驗。不但街上人多,在店裡參觀或吃早餐的人也多,看到一家咖啡店,進去吃早點,以補充精神與體力,順便體會威尼斯的店家風格。點完餐,沒座位,只能把餐點放在桌上,站著吃,人多,能佔一席之地,享受威尼斯咖啡早點,卻也滿足。吃完早點,繼續前行,看見兩旁,三層樓房,顏色不一,古老樸實,牆磚被侵蝕,古味十足。路面,用平版石塊鋪成,異於其他歐洲老城區的圓石路面,應該是平板石頭排水較快!
非所有街道都是人潮擁擠,非商業區的街道,人煙稀少,走起來很舒服, 陽台有綠色植物垂下,房子牆壁下半部,腐蝕嚴重,是經年累月淡海水侵蝕的結果。有的房屋,正在修理,有的房子似乎沒人在,是否已人去樓空?狹窄街道在兩排樓房間,本該陰暗,因陽光射入,倒有意外的豁然感。從擁擠的街道,來到安靜的小巷,似乎找回了自己,慢慢欣賞街景,與家人聊天、醫治旅途勞頓。
走過擁擠街頭及人煙稀少小巷,進入一個寬空廣場,忽然 心胸開擴。廣場邊有座古教堂,現存的歐洲教堂,很少有這樣的外表。經查證這教堂叫 S.Giacomo dell'Or ,它建於第九世紀,外表古樸,色調老舊,也許不是名教堂,卻是廣場主要建築。
令我驚奇的是,廣場內有很多花木,在瀉湖地所建的城市,竟然可看到廣場與綠地 ,是來此之前從未想過的。趁機在樹陰下的椅子乘涼,珍惜無比。後來才知,在威尼斯有很多廣場。早期,各地廣場設有蓄水池,供該區的人飲用,因為運河的水是鹹的,如今廣場成為人聚集的地方,四圍旅館餐廳廣設。除了聖馬可廣場,威尼斯其他的廣場都叫「campo」,面積較小,與歐洲的大廣場不同,「campo」類似我們的運動場。
威尼斯最大的特色,是水道多、拱橋多。總共有177條運河和409座橋。大運河外,還有無數的小運河,小運河位於兩排建築物中間。我喜歡這些隱密水道,兩旁有多彩建築、路口有美麗拱橋,窗口旁有綠色植物,令人著迷。牆壁上有海水漲退潮所刻下的痕跡,這是威尼斯人與自然搏鬥,所留下的疤痕,疤痕代表著辛苦,也代表著榮耀。
看著牆壁侵遭蝕痕,心中不免起疑惑,水面上的牆壁都被侵蝕了,水底下的木頭,豈不更快腐爛?後來找資料,有人提出解答,説:爛泥中缺氧,細菌難生長,加上水中礦物質充滿了木頭的空隙,使木頭堅硬如石,所以不容易腐蝕。真是奇蹟。最初建屋時,難民也許沒想到要住多久,只想建一個暫時避難所,想不到竟然存到這麼久。
小徑與小河的交叉口設有拱橋,某些運河旁有時會有小堤防,人可以站在拱橋上,或坐在小堤防上休息,靜靜欣賞河中景色。有些河旁的房屋,有階梯通達水裏,這是住戶到運河的出入口,不少人家把私人的小划船,綁在運河上,隨時可運貨出入。 河面較大的,有貢多拉船經過,掌船者一邊划,一邊導遊,有些遊客拉著小提琴助興,極其歡樂。某些拱橋或堤防,設有貢多拉船的招呼渡口,讓遊客上船,類似我們的公車站。
走過了無數的小運河及小巷,來到里奧托橋,它是威尼斯四座橫跨大運河的橋梁之⼀,也是最古老的橋。在12世紀時,只是個浮橋,13世紀改成木頭橋,建造後常垮塌,經幾次重建。在1591完成了石頭橋,為了讓橋下的船隻能通過,在橋中間設計拱形突起,兩邊傾斜的橋⾝被引導到中央的門廊。這種設計,當時很多專家並不看好,認為會倒塌,由於那時威尼斯是海洋強國,貿易鼎盛,為了讓貨船在此卸貨或裝貨,建立中間拱起的橋墩有實際的需要,於是按設計而行,如今還未倒塌過。
上了橋,更體會到威尼斯遊客的擁擠,橋上有禮品店,這些商店是原來設計橋墩時,已經規劃好的,現在以擺珠寶居多。許多人為買東西上來,也有人為拍照而來,這裡的運河景色實在太美了,橋上常人擠人。今天是好天氣,藍色的天空,映在水中,藍水更藍。彎曲的河岸,多彩的房子,遼闊的河面,客船出入,增加幾分熱鬧。傳統的貢多拉船在水面筏,如古代的扁舟,很有詩意。
橋下景色,在不同的時間,有不同的美感。曾經看到別人所發出的黃昏時運河照片,韻味真的與白天不同。晚霞掛天邊,金黃色雲彩映水面,河岸店家華燈初上,照在將暗河面上,眾船已安靜,停在木柱旁。在平靜、多彩的水面上,偶有扁舟出現,天幕將垂,朦朧之間,如一幅水彩畫,如一首美詩。
下橋,進入繁忙街道,附近街道自古就是有名的商業街,古時販賣絲綢、金屬、紡織品、奇石,現在賣各樣紀念品、精品、漁貨、鮮肉。我最喜歡觀賞他們的奇木、異石。一個小枯木按形狀,雕成美麗飾品,創意十足。幾個小石頭,雕畫成不同臉譜,放在同一個木筐裡,很吸引人,深具啟發性。
從橋下逛街的地方,沿著小運河走,水道夠寬,載客小遊艇可行在其中。河邊有寬堤岸。在上面慢慢走,細細欣賞,不知不覺來到了一個渡口,看見鐘塔及教堂就在渡口旁。
特別的是,這教堂前後面外表,有不同的建築風格,面向運河的是文藝復興風格,是紀念Cappello, 他是一個打敗土耳其的海軍將領,面向廣場的是巴洛克風格。在教堂旁邊的鐘塔,很雄偉、漂亮,建於1688年,40米高,有趣的是,在面向運河邊塔底拱門上,有一石雕像,是怪誕的醜男,按當時的講法,是用來趕邪靈用的。
教堂、鐘塔在河邊,顯得特別有氣質,吸引我們停下來參觀,走進去,是一個廣場,叫「至美聖瑪利亞廣場」(Comp Santa Maria Formosa)。這廣場,很寬闊,中間有小吃店 ,周圍有很多商店及古老建築。廣場的主建築是至美聖瑪利亞教堂,建於1492年。看到Formosa 這個名字,覺得很親切,因聯想到台灣是美麗之島(福爾摩沙),心想與台灣有關嗎?為何叫Formosa?後來才知這地點上,原有一舊教堂,建於第七世紀,傳說有一個美女出現在主教面前,要他蓋教堂,主教相信這個美女是聖母的化身,於是奉命蓋堂。完工後,就用Formosa這個名稱來命名,Formosa的意思就是「至美」。
在廣場附近,走進一個低窪的小巷中,找到了有名的「沈船書店」( Libreria Acqua Alta), 義大文的意思是「水位高書店」,聽說是世界上最美,最奇特的書店。這書店堆滿了書,包括雜誌、地圖、書,另外有小飾品,磁鐵跟明信片、老闆私人的典藏。由於洪水隨時會灌入,書店設計時,就把一些書放在防水箱、浴缸、甚至一個大型的貢多拉船裡,這種特別的設計, 名聞世界,吸引各地的人來參觀。
書店內有個角落,有階梯通往室外,階梯是用舊書堆砌而成, 爬完階梯,可到外面的觀景點,居高看運河景色。
踏著書階梯往上走,到觀景台,欣賞運河景色,其中最特別 的是Rio Santa Marina河上的Tetta宮, 這是早期一個有錢人的家庭豪宅(建於1611),建築被三面小運河所包圍,遠遠的看去,似乎浸在水中,令人驚奇。這裡已經成為有名拍攝景點, 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天候,月光下、白天、夕陽下,都有不同的美感。目前屋主出入,靠門口的拱橋。在此,兩條運河會合、 拱橋、豪宅、綠水,共織成一幅漂亮的圖畫。
由沈船書店,走到聖馬可廣場,並不遠。一進廣場,視野忽然開擴,這是威尼斯最有名的地方:叫聖⾺可廣場(Piazza San Marco),它是威尼斯的社會、宗教和政治中心。三個主要建築: 總督宮、聖⾺可教堂、聖馬可鐘樓,都在此。這個廣場和其他 歐洲的廣場一樣,稱「Piazza」,意思是大廣場,無論是面積、 氣勢都比其他的威尼斯的廣場「campo」大得多。
聖馬可教堂,是世界有名的教堂之一,他的前身建於828年, 是一座臨時性的建築, 最先是用來存放威尼斯的商⼈,從埃及亞歷山卓運出來聖馬可的遺骸。
為何要放馬可的遺骸?按當時天主教的風氣,大城市的教堂,喜歡找耶穌基督使徒或有名望基督徒的遺體或骨灰,放在教堂裡,把他們當作保護城市的聖人(按聖經,這是錯誤的觀念)。 在威尼斯人的心目中,馬可是最理想的城市保護聖人。因馬可 與彼得有親密的關係,彼得是耶穌最重要的門徒。馬可又曾到過威尼斯的島嶼傳過福音,可說與威尼斯人有關係。因此,威尼斯人一直想得到馬可的骨灰。
馬可是到埃及亞歷山卓傳福音時,被逼迫而死,遺體被門徒放在埃及亞歷山卓的修道院裏。在828年,兩個威尼斯商人,到 埃及亞歷山卓的修道院,與主持人商量要把馬可遺體帶到威尼斯,理由是當時埃及已在穆斯林的統治之下,聖徒遺體放在那邊很不安全。起初主持人不肯,但那時剛好有伊斯蘭教的領袖進來,要強征教會的財產。主持人警覺聖⾺可的遺骸放在修道 院不安全,就答應威尼斯商人把遺骸帶走。於是兩個商⼈把遺骸切成兩半,放在手推車上的籃子裏,外面擺滿了豬⾁,穆斯林人很討厭看到豬肉,所以沒經檢查手續就讓他們過關,運回威尼斯。
現今聖馬可聖殿於1063年開始興建,1094年完工。後來慢慢增修,到13世紀,聖堂的前廳和新的立⾯修建完成。從外表來看,我感覺它很像俄國的教堂,與歐洲一般的所見教堂的不同。後來才知,它是屬於拜占庭式建築,拜占庭就是東羅馬帝國,首都是伊斯坦丁堡,也就是現在的土耳其。那地方的建築方式 是在古羅⾺基礎上,融合了東方 (主要是波斯、兩河流域、敘利亞等)藝術,形成了新建築風格,其特點是在方形基座上搭建 了巨大的圓形穹頂。後來,因戰亂,地少了,建築方式改變,中央大穹隆改為幾個小穹隆隆群,並著重裝飾。威尼斯的聖馬可教堂就是在此期的建築。拜占庭式建築沒有因為拜占庭帝國滅亡⽽消失,後來,對東歐和伊斯蘭教建築有很大影響。這種建築風格在1840年代重新開始出現於歐洲,並於19世紀後半期 在俄羅斯帝國達到高峰,難怪看到聖馬可教堂,有俄國建築的味道。
聖馬可教堂,外表來看,頂頭小穹頂成群,無數塔尖,上層有五個拱門,上有華麗裝飾。下層也有五個圓形拱門,拱門兩旁為華麗的⼤理石柱,拱門下有鍍⾦鑲嵌畫,看起來非常華麗。
聖馬可教堂外表最有名的藝術品,包括:聖⾺可之⾺、長翅膀的獅子、用馬塞克磚拼成講述聖馬可遺體故事。這當中以聖馬可之馬,最有歷史價值,它是西元前4世紀,由希臘雕塑家留西波斯用銅雕成。拜占庭皇帝將馬雕像從希俄斯島運到君士坦丁堡,在競技場放很久,後來威尼斯公爵,將馬運到威尼斯,於1254年安裝在聖⾺可聖殿的立⾯。拿破崙於1797年強行將馬從威尼斯搬到巴黎,放置在卡盧梭凱旋門。1815年,銅馬回到威尼斯聖⾺可聖殿,最近由於空氣污染嚴重,只好改用複製品代替,真正的聖⾺可之⾺則在聖殿內部展出。
聖⾺可聖殿正面最高點,是一隻金色有翅膀的獅子,它是威尼斯的象徵:一隻長翅膀的獅子,抱著⼀本聖經,代表聖經馬可福⾳的作者⾺可。在聖馬可時鐘塔亦可看到這種長翅膀的獅子像。獅子本來就有力,稱百獸之王,在地上稱霸,長了翅膀的話,就更加厲害了。我心羨慕威尼斯以翅膀金獅做國徽,説:威尼斯啊, 你雖小,但有獅子之力,又長翅膀如鷹,有稱霸之雄心,不願侷限在小島之內,積極展翅往外擴展,達於世界各地。你又重視上帝的話,祂幫助你如鷹展翅上騰,奔走不困倦,行走不疲乏,使你成為世界航運中心。獅子、翅膀、聖經最能代表你的能力,你的力量。
聖堂內部很華麗,裝飾使用碎塊形工藝與棋盤形鑲嵌工藝,上層完全覆蓋著明亮的⾺賽克,包含金、銅和各種華麗的⽯頭。 其中最吸引人的是,殿堂最後方的黃金祭壇,上面共有2,000 多顆的寶石,包括珍珠、祖母綠和紫水晶。另外,我好奇的是,聖馬可的骨灰放在哪裡?經查證,它被放在禮拜堂的最前方祭壇上,聖殿最明顯的地方,表明威尼斯人對聖馬可的尊敬。
參觀聖馬可教堂後,已是下午,天熱,想找到可安歇之處,幸 運的在附近找到綠油油的花園,仔細看,是皇家花園,臨海邊,風景好。高興能在綠蔭下用餐,沒找到椅子,就地坐下,一邊吃一邊欣賞海景,正高興時,有志工走過來,説按規定,健康的人不能隨地就坐,我們不好意思的站起來。心想,威尼斯, 寸土寸金,人多地少,草地不能坐,也是合理。只好等到有人離開椅子,才在爬藤下的椅子坐下,享受綠蔭及欣賞紫花、藤 蔓,得來不易,更加珍惜。
休息夠了,起來走路,欣賞臨海景色,驚奇發現,海雁悠遊清澈水中,雙腳清晰可見,小雁躺臥岩間,可愛無比。
除了有海雁悠遊水中,還看到不遠處的小島上有教堂與鐘樓, 隔著藍藍水面與我們相對,藍天、碧海、鐘樓,實在太美了。小小的島,竟然有這麼大的教堂,幾乎佔小島的一半,不可思 議,查了資料,它是聖喬治馬焦雷島上的聖喬治馬焦雷教堂 (1611年建)。
沿著海邊的路走,看到了有名的嘆息橋,橫垮總督府運河, 連接了總督宮與古代的監獄普里奇歐尼官邸(Palazzo delle Prigioni)。嘆息橋的拱橋是石造的,四圍封閉,在石牆壁上,開有小窗戶,聽說:當犯人在法院被判死刑,走過拱橋時,從窗戶看著美麗的威尼斯,這是最後一眼,一進入執行場,就沒機會了。嘆息橋,這個名字取得太神了,世界各地的文學作品, 很喜歡用嘆息橋為名,有人用這個名字當書名,有人把嘆息橋納入愛情故事的場景,有人把它當歌名,甚至各地的建築物,也仿造它,並取這個名字。
前監獄普里奇歐尼官邸,如今是威尼斯城内,文化文藝活動的所在地,剛好踫上了台灣參與展出,好奇進去看,才知是地景展,由東海大學策劃,主題:「台灣各種不同地形的農業地景展」。有外海的蚵棚、平原的溫室、高山的茶園,共展出30餘件臺灣農業地景模型,最主要是呈現的台灣人的「改裝」性格。 內心實在有幾分感動,看到威尼斯被趕到潟湖上,在困難的環境中找到了生路,台灣不也是這樣嗎?被趕到海島,人多平原少,在困難中,不得不開發山地與臨海沙地。在貧瘠的地土上求生存,與威尼斯人有幾分相似。我大嘆:「改裝」性格, 是威尼斯人與台灣人在困難環境中,不得已,所培養出來的共同性格。
返回火車站的路上,一路慢行,或走在小運河旁的堤防,或 坐下來聊天,偶而,停下來欣賞經過的貢多拉船,與遊客打招呼,靜看不同色彩的老房,細看屋牆壁上侵蝕痕跡、看垂吊在窗下的花草。甚至看到曬在外頭的床單時,我們發出會心的微 笑,因知道他們的空間實在有限。
沒時間壓力,走在遊客稀少的小巷裏,特別輕鬆。回想一路所見的景色,美麗的大運河,神秘小運河,熱鬧的街道,安靜的小巷,神奇的拱橋、大小廣場、華麗的聖馬可聖教堂、美麗的藝術與建築,感嘆這些都是威尼斯人的智慧結晶,太神奇了。在西元第五世紀,備受蠻族侵擾,從義大義北部攜家眷財產, 避走威尼斯潟湖內的貧瘠巖礁之上,用堅硬的榿木木樁,打入沙中、爛泥中直到堅硬的石岩上,在木樁上架起木台,後用石 頭蓋了堅固的房子,成就了今天的威尼斯。
我在路上也看到了威尼斯戲劇家哥爾多尼的雕像(Carlo Goldoni,1707-1793),雕像下面的一個小銅牌,寫著「Duri Banchi, Venezia!」,意思是『在高水位中,威尼斯人要抓住硬板凳』表示威尼斯人早意識到海水上升的危機。
我心感嘆說:威尼斯人啊 ! 我讚美你的勇敢與智慧,以前,你們被敵人逼到瀉湖沙灘上,在危難中,找到了避難所,建立海上堡壘,抵抗外侮,不向環境低頭,建立了海上強權。如今威尼斯面臨水位升高的挑戰,我相信你能克服。抓住硬板凳,是威尼斯人的精神!相信你們遇到淹水危險時,會緊緊抓住硬板凳,等待災難過去,再像鳳凰從浴火的灰燼中重生,創造另一個瀉湖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