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也有小屁孩嗎?
方格精選

大象也有小屁孩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不只是人,許多動物(包括靈長類、海豚、鳥類)都會利用工具。甚至有些鳥類還會發明工具!在這些會使用工具的動物中,大象也是其中之一,且過去的觀察也發現,大象還懂得改造工具。


有鑑於此,德國的研究團隊對於柏林動物園的三頭亞洲象(Mary、Pang Pha與Anchali)進行了為期一年的觀察,主要的焦點是牠們如何使用水管。


這三頭大象中,最老的是Mary,牠大約是1970年出生於越南,1972年來到歐洲,先是落腳於義大利,後來輾轉在1987年來到柏林動物園,目前大約是54歲。


次老的是Pang Pha,牠大約於1987年生於泰國,在6個月大時以「禮物」的身份被送給柏林動物園,由動物園的大象管理員手工飼養長大(手餵象?)。在2012年牠生下了Anchali,也就是說,最年輕的Anchali在觀察的時候(2023年)是11歲。


為什麼要觀察牠們使用水管呢?因為水管在工具裡面,算是有點複雜的。水管有彈性、還有一點延展性,另外,還可以藉著壓擠水管來控制水流。


柏林動物園原本就會讓大象自己使用水管沖洗身體。他們原有的水管管徑為24 mm,為了要觀察,加入了更粗(32 mm)以及更細(13 mm)的水管。


他們發現,Mary還是最喜歡用原有的水管來沖身體。有64%的時間,牠都是使用原有的水管。當提供比較粗的水管時,Mary大概只有36%的時間會使用水管,另外40%的時間會直接用鼻子沖水(Mary的OS:水好像有點太大?)。如果提供最細的水管時,Mary常常會放棄使用,就直接用鼻子沖水(Mary的OS:沖半天也沒濕!算了!我自己來!)。


從Mary的行為可以看出,大象能依據工具的可使用性來調整沖洗策略。對牠來說,成功沐浴是最要緊的事情,所以當工具很難用的時候,牠就會乾脆放棄使用。工具趁手的時候,Mary不僅會好好沖水,還會特別把自己的左邊沖了又沖呢!


比較有意思的是Anchali。科學家們發現,Anchali會想辦法中斷水流!牠使用的策略包括把水管提起、打結、擠壓,甚至用象鼻壓在水管上造成水流中斷。而且隨著時間過去,牠中斷水流的技巧也越來越爐火純青。由於擠壓水管其實是需要一點巧勁,擠得太用力或不夠用力,都達不到效果,所以科學家們認為Anchali的確是故意的。


既然說是故意的,那麼Anchali是否有針對的對象呢?科學家們發現,Anchali都是選在Mary洗澡時跑去「玩」水管。為什麼Anchali要針對Mary呢?科學家發現,Mary常常會對Anchali發動一些攻擊的行為,而在被Mary攻擊以後,Anchali就會在Mary洗澡時跑去「玩」水管。


可能是因為水管很長不容易追蹤的關係,雖然Anchali會跑去「玩」水管,但是有時候會玩錯條,Mary還是可以好好的洗完澡(Anchali的OS:可惡!到底是哪一條啦!)。


感覺Anchali的行為有點像是小屁孩在報復愛管閒事的大媽,當大媽又管閒事了,小屁孩就會趁大媽在洗澡時跑去鬧,想讓大媽不能好好的洗澡。


可能是研究團隊專心觀察大象如何使用水管的關係,文章中比較少提到Pang Pha與Anchali之間是否有什麼互動。通常在野生大象群中,母女的關係非常緊密;可能是因為牠們是圈養的大象、也可能因為Pang Pha的特殊成長經歷,論文中甚少提到這部分。


總而言之,觀察Mary與Anchali的行動,我們可以了解大象對於使用有點複雜的工具也是蠻厲害的;而且,透過反覆練習還能夠精進使用技巧。


不過,到底Anchali對Mary是不是一種屁孩的無害報復?這可能需要更進一步的觀察了。


參考文獻:


Urban, L., Becker, R., Ochs, A., Sicks, F., Brecht, M., & Kaufmann, L. V. (2024). Water-hose tool use and showering behavior by Asian elephants. Current Biology, 34(1), 1-5. https://doi.org/10.1016/j.cub.2024.10.017


avatar-img
老葉報報
192會員
601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老葉報報 的其他內容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