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政府發布新版《當危機與戰爭來臨時》手冊

瑞典政府發布新版《當危機與戰爭來臨時》手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瑞典政府與「社會保護暨備災機構」(MSB)共同發布新版《當危機與戰爭來臨時》手冊,強調瑞典居民需在無外援的情況下,能夠獨立存活一週。 11月中旬,許多瑞典家庭收到一本名為《當危機與戰爭來臨時》的黃色小冊子。該手冊實際上早在10月初由MSB發佈,其內容已被媒體廣泛報導,因此瑞典公民對內容並不陌生。

raw-image


盡所能,不成為社會的負擔

MSB總幹事夏洛特(Charlotte Petri Gornitzka)表示,瑞典公民應準備好足夠的水、暖氣、通訊設備、食品、藥品、現金及廁所設施,確保在無任何外部援助的情況下能自力更生一週。 「此外,我們也希望瑞典公民能夠在自己的社區內互相幫助鄰里。」夏洛特補充說。 她強調,公民日常應該盡力自我管理,不給社會帶來負擔。即便在危機或戰爭等特殊情況下,也應秉持這一原則。所謂“團結的社會”,就是指不為社會增加額外負擔。 特殊群體需承擔更大責任

與2018年舊版手冊不同,今年的手冊特別提到,平時依賴政府協助的特殊群體,應在危機與戰爭時對自身狀況負起更大責任。 夏洛特指出,這些群體需找到適合的工具,做好家庭應急準備,以更好應對不確定的危機與戰時挑戰。 警惕假消息傳播

新版手冊在首頁特別提醒瑞典公民,需警惕假消息的傳播。 其中明確指出: 「若瑞典遭受入侵與攻擊,我們絕不投降,任何關於瑞典投降的消息都是假消息。」 新版手冊已於11月18日寄送至瑞典各家戶,手冊完整內容亦已在MSB官方網站公開。 新聞來源

https://www.svt.se/nyheter/inrikes/regeringen-presenterar-ny-broschyr-om-krisen-eller-kriget-kommer

avatar-img
北歐碎片
9會員
50內容數
歡迎來到《北歐碎片》! 這裡是我的生活日誌,記錄著我在北歐的點點滴滴 ,從漫長的冬季到夏季的午夜陽光,我分享著生活中的片段,以文字為筆,捕捉每一個珍貴的時刻。 跟隨著我的筆跡,一起探索北歐的美麗與奧秘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北歐碎片 的其他內容
在數位化的背景下,企業往往透過線上視訊面試招募人才,然而這樣的便利也潛藏著重大風險。隨著人工智慧與深偽技術的進步,駭客有可能偽裝身分,進而獲得工作機會,對企業資訊安全構成威脅。
儘管Dollar Store產品安全性受到質疑,但其萬聖節南瓜燈近期在TikTok上走紅,使顧客的擔憂暫時緩解。這款南瓜燈已迅速售罄,吸引大量消費者回流。儘管如此,其他新產品如外觀奇特的果凍和糖果卻引發爭議,引發公眾對於該品牌的信任與道德的討論。
57歲的安娜·韋斯特伯格成為烏普薩拉學術醫院子宮切除手術誤診的受害者。她因胃痛就診,最終接受了不必要的手術,卻在六個月後得知診斷結果有誤。這次經歷對她的生活造成了深遠影響,使她感到無比的空虛與困惑。安娜計畫向當地醫療委員會報告此事件,並追究醫療責任。
在數位化的背景下,企業往往透過線上視訊面試招募人才,然而這樣的便利也潛藏著重大風險。隨著人工智慧與深偽技術的進步,駭客有可能偽裝身分,進而獲得工作機會,對企業資訊安全構成威脅。
儘管Dollar Store產品安全性受到質疑,但其萬聖節南瓜燈近期在TikTok上走紅,使顧客的擔憂暫時緩解。這款南瓜燈已迅速售罄,吸引大量消費者回流。儘管如此,其他新產品如外觀奇特的果凍和糖果卻引發爭議,引發公眾對於該品牌的信任與道德的討論。
57歲的安娜·韋斯特伯格成為烏普薩拉學術醫院子宮切除手術誤診的受害者。她因胃痛就診,最終接受了不必要的手術,卻在六個月後得知診斷結果有誤。這次經歷對她的生活造成了深遠影響,使她感到無比的空虛與困惑。安娜計畫向當地醫療委員會報告此事件,並追究醫療責任。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時間是1983年4月1日,東京電視台播出了不屬於愚人節卻荒謬的寫實機械人作品、裝甲騎兵VOTOMS。 鋼鐵的人形棺材中,沉默寡言的少年兵胸中,熊熊燃起向大宇宙的意志的反抗─那是身處高位、遠離戰場煙硝充滿算記者所未能感受,超越會計、彈藥數字、兵員人數與地圖名字以外的「東西」,其名生命。
對於傷痛的過去,該忘掉,還是記得,才能好好的繼續往前走?為什麼,有人會做損己利人的事情?看完《讀報人》之後,會對人們的行為有更多的思考,理性上,人應該是會做最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然而,如果某些人,如電影中的基德,做的事情看起來是違反常理的,那麼,或許他的心中,有比我們眼中世俗價值更大的東西。
大四時的通識課堂中,老師給所有學生發了一份問卷,裡面有幾道題目令筆者印象深刻,題目大意是,在戰亂時期,人們對於宗教的信仰是會更堅定,還是愈加不相信宗教? 這近乎哲學詰問的問題著實難倒許多人,正反兩面答案都各有擁護者,筆者看見題目,腦中便浮現爺爺參加對日抗戰、國共內戰及八二三炮戰的經歷,以及歷史上大大
時間是1983年4月1日,東京電視台播出了不屬於愚人節卻荒謬的寫實機械人作品、裝甲騎兵VOTOMS。 鋼鐵的人形棺材中,沉默寡言的少年兵胸中,熊熊燃起向大宇宙的意志的反抗─那是身處高位、遠離戰場煙硝充滿算記者所未能感受,超越會計、彈藥數字、兵員人數與地圖名字以外的「東西」,其名生命。
對於傷痛的過去,該忘掉,還是記得,才能好好的繼續往前走?為什麼,有人會做損己利人的事情?看完《讀報人》之後,會對人們的行為有更多的思考,理性上,人應該是會做最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然而,如果某些人,如電影中的基德,做的事情看起來是違反常理的,那麼,或許他的心中,有比我們眼中世俗價值更大的東西。
大四時的通識課堂中,老師給所有學生發了一份問卷,裡面有幾道題目令筆者印象深刻,題目大意是,在戰亂時期,人們對於宗教的信仰是會更堅定,還是愈加不相信宗教? 這近乎哲學詰問的問題著實難倒許多人,正反兩面答案都各有擁護者,筆者看見題目,腦中便浮現爺爺參加對日抗戰、國共內戰及八二三炮戰的經歷,以及歷史上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