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台灣設計展於近日迎來閉幕,本次展覽共有臺南市立美術館二館及西市場及其香蕉倉庫兩大主展區,衛星展區則散落於臺南市區。主視覺更配合了臺南400,以城門演化而來之廊道構築「穿越」概念,象徵臺南這座城市兼具歷史與創新的文化魅力;繽紛的色塊除了於形式上代表建構廊道的磚牆,亦呼應了臺南百工百業的多樣性。
也因此,本次展覽多以「臺南」作為出發點與核心概念,內容包羅萬象,也為觀展者們提供了形形色色的展覽空間。但身為一位建築人,筆者想將本篇文章聚焦於西市場及臺南車站這兩個分別作為主展場及衛星展場的文資建築空間,闡述與比較其與展覽內容之間的對話與因應措施等。
首先是「踅台南。造市場」及「踅séh西市」兩個展覽,從名字便可得知兩展皆與市場/西市場息息相關,前者以「吃」、「穿」這兩項市場常見之生活行為切入,並擴大到城市的視角汲取各種設計元素,創造出期間限定的虛擬品牌。後者則透過聲光演出喚起觀者的感受,進而建構出對於市場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之多元想像。
也由於西市場身為主展區之一,因此筆者認為首要面對的課題在於觀展人流的引導。再者,作為一幢剛修復完成的具文資身分之建築,也必須重視建築空間細節於展覽中的呈現方式。在前問上,西市場於週遭設置數個拱門做為入口意象,雖然展現出市場靈活的空間脈絡以及達到吸引人潮聚集的效果,同時卻也使參觀動線變得曖昧,因此筆者認為仍有調整的空間。但對於後者,即便主要展間可能礙於須以展出內容作為主體而無法加入太多建築本身空間上的說明,但是西市場之策展方透過舉辦遊走式的體驗活動「小偷VS守更人」進行補足;觀者在參加過程中可以進入一些平常受到管制而無法進入的空間,進而拉近與文資建築之間的距離。
再來是「台南・進站中」一展,展覽內容為呈現臺南車站中的多處微改造,所以筆者認為與其說是展覽,不如說是「解密」臺南車站修復現場,使過往常被隱藏於圍牆與鷹架之後的工程能被示之於眾。
進一步來說,與內外皆已完成修復的西市場不同,臺南車站於文資建築空間呈現上採用的策略為透過半透明的鷹架與局部圍籬將尚未修復完成的外觀虛化,將重點放在各種室內裝修與服務設施改善的呈現上。而立面虛化一舉雖有被理解為遮醜或是模糊焦點的可能,但筆者認為這也是修復過程中的必要之舉,也能夠作為未來修復其他文資建築時的參考。而筆者也同意車站的室內微改造能為未來臺南車站轉型鋪下基石,認為動線與空間的重新配置也能使民眾意識到車站的變化。再者,由於臺南車站在修復上所產生的種種討論引發了社會大眾的關注,筆者相信也希望未來臺南車站於修復上能夠受到更全面且審慎的對待。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西市場與臺南車站雖於2024台灣設計展中同為具文資建築身分的展覽空間,卻透過思考以下三點產出截然不同的成果:
文資建築的修復完成與否除了影響展覽可使用的空間以外,更同臺南車站一般帶出了未完成修復之部分該如何被呈現的議題。
在動線設計上,除了必須考量吸引人群的手段及回應文資建築之空間脈絡外,更需注意避免將動線設計的過於複雜而導致混亂。
若展覽內容能與文資建築相互對話,或是如西市場「小偷VS守更人」體驗活動一般補足展覽所缺失,便能發揮出更大的效果。
而作為能夠親身體驗這些成果而了解其利弊的我們更應該引以為戒,嘗試發掘出更符合當代文資建築空間的修復與展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