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抱運動:您和孩子今天抱抱了嗎?

三抱運動:您和孩子今天抱抱了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每天的生活忙碌又充滿挑戰,您是否記得用一個簡單的擁抱來表達對孩子的愛與支持?擁抱,不僅僅是肢體接觸,還是一種直接而有力的情感交流。許多專家推廣「三抱運動」,建議家長每天至少抱孩子三次。這看似不起眼的小習慣,卻能給孩子的心理健康、情感發展,以及親子關係帶來意想不到的影響。


擁抱的重要性

擁抱是一種天然的情感營養品,對孩子的成長有非常大的幫助。當我們擁抱孩子時,大腦會釋放一種叫做催產素的物質。這種「愛的荷爾蒙」不僅能讓孩子感到被愛,還能幫助他們緩解壓力,提升幸福感,甚至促進大腦發育,特別是在情緒管理和建立安全感方面。

對孩子來說,擁抱是他們從父母那裡獲取安全感的重要途徑。當孩子因挫折、害怕或疲憊而情緒低落時,擁抱能給他們一個無聲的保證:「別擔心,我在這裡陪著你。」


什麼是三抱運動?

「三抱運動」的核心很簡單:每天找三個關鍵時刻擁抱孩子,讓愛與支持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這三個時刻可以是:

1.早晨的擁抱

清晨起床時,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擁抱,讓他感受到新的一天是充滿愛的。這能幫助孩子從睡夢中過渡到一天的忙碌中,同時增強他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2.回家時的擁抱

當孩子放學或您下班回家時,用一個擁抱表達歡迎。這不僅是對孩子一天辛勞的肯定,也是一種「你對我很重要」的默默宣告。

3. 睡前的擁抱

睡覺前的擁抱是一種安撫和告別的儀式,能幫助孩子放下白天的情緒,帶著安心入睡。對於一些容易焦慮或不容易入睡的孩子,這更是有著「神奇」的效果。


瑋瑋(4歲)是個情緒敏感的小男孩,他的媽媽曾經為他愛哭鬧的習慣頭痛不已。特別是早晨上幼兒園時,瑋瑋常常因為不想離開媽媽而情緒崩潰。一次偶然的機會,媽媽嘗試在出門前抱住瑋瑋,輕聲說:「媽媽知道你捨不得,但我相信你今天會有個很棒的一天。」結果瑋瑋竟然停止哭泣,抱著媽媽後露出了笑容。
從那天起,瑋瑋的媽媽開始每天堅持用擁抱陪伴瑋瑋的情緒變化。她發現,擁抱讓瑋瑋變得更加平靜,也拉近了兩人的距離。現在,瑋瑋不僅不再害怕早晨分離,甚至主動抱抱媽媽說「媽媽再見」。



如何讓三抱運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對於忙碌的家長來說,如何讓擁抱成為自然的習慣?以下是一些簡單的建議:

1. 不求長久,但求用心

每次擁抱不用太久,只需幾秒鐘,但要放下手機、放下分心,全心全意感受與孩子的連結。

2.找對時機,自然融入

不需要刻意安排,抓住生活中的小片段,例如孩子情緒不佳、需要鼓勵時,或者開心分享時,都可以是一個抱抱的好時機。

3.不僅僅是擁抱

除了肢體的擁抱,您也可以搭配一句簡單的話,例如:「我愛你」「今天辛苦了」「謝謝你讓媽媽感到很開心」,讓孩子更清楚感受到愛。

4. 尊重孩子的界線

如果孩子不喜歡被擁抱,可以嘗試其他方式,比如握手、擊掌或摸頭,這些行為同樣能傳遞您的愛與關心。


擁抱是最簡單卻最有力量的親子交流方式,它不需要昂貴的物質條件,也不占用太多時間,但能讓孩子感受到滿滿的愛與支持。試著每天用三個擁抱,陪伴孩子度過每個重要的時刻吧!今天,您和孩子抱抱了嗎?


回家作業:

• 今天的三個擁抱,您可以怎麼安排?
• 有沒有哪個時刻的擁抱,特別讓您和孩子都感到溫暖?
• 在孩子不願擁抱時,您有什麼替代方案?


透過這些小小的擁抱,期待您會發現,孩子的笑容變多了,親子之間的距離也更近了。


avatar-img
幼教老師心裡話
11會員
24內容數
歡迎來到【幼教老師心裡話】! 這裡是屬於所有熱愛幼兒教育的老師們的心靈角落。 在這裡,我們分享教學點滴、教育觀察,還有那些讓人暖心的孩子成長故事。 希望透過這些文字,帶給大家更多教學的靈感與前進的動力,並一同感受這份工作中的幸福與挑戰! 讓我們一起在教育的路上攜手前行,播種希望,收穫愛與喜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幼教老師心裡話 的其他內容
孩子的情緒來得快也強烈,當他們生氣、哭泣、拒絕或害怕時,家長和老師常會直覺地想阻止或糾正。但事實上,穩定孩子情緒的關鍵不是「讓他們不發脾氣」,而是允許他們自然地經歷這些情緒,學習如何調節。 當孩子情緒爆發時,請記住這四個「可以」,幫助他們安心地面對自己的感受。
在家裡或教室裡,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孩子,他們不僅喜歡模仿別人的說話,或在你忙得不可開交時丟出無敵「十萬為什麼」,更擅長製造各種挑釁的小插曲,比如故意取笑別人的外表、給同學取外號、或者假裝不小心撞到人後得意地說「我不是故意的啦」。這些行為像是專門為測試成人耐心而設計的「挑戰卡」,每一張都寫著:「看看
孩子是無限可能的象徵,他們的每個興趣、每次嘗試,甚至每一次失敗,都可能藏著成長的契機。作為家長與教師,我們如何用愛與支持,幫助孩子發現並發揮自己的潛力?除了日常觀察與良好溝通,還有哪些方式能進一步挖掘孩子的亮點?本文將從多個角度出發,為您提供更豐富的視野與策略。
孩子的情緒來得快也強烈,當他們生氣、哭泣、拒絕或害怕時,家長和老師常會直覺地想阻止或糾正。但事實上,穩定孩子情緒的關鍵不是「讓他們不發脾氣」,而是允許他們自然地經歷這些情緒,學習如何調節。 當孩子情緒爆發時,請記住這四個「可以」,幫助他們安心地面對自己的感受。
在家裡或教室裡,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孩子,他們不僅喜歡模仿別人的說話,或在你忙得不可開交時丟出無敵「十萬為什麼」,更擅長製造各種挑釁的小插曲,比如故意取笑別人的外表、給同學取外號、或者假裝不小心撞到人後得意地說「我不是故意的啦」。這些行為像是專門為測試成人耐心而設計的「挑戰卡」,每一張都寫著:「看看
孩子是無限可能的象徵,他們的每個興趣、每次嘗試,甚至每一次失敗,都可能藏著成長的契機。作為家長與教師,我們如何用愛與支持,幫助孩子發現並發揮自己的潛力?除了日常觀察與良好溝通,還有哪些方式能進一步挖掘孩子的亮點?本文將從多個角度出發,為您提供更豐富的視野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