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核彈,很驚恐但你必須知道的事-《核戰末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一顆核彈在你的城市中心爆炸會是什麼情景?一瞬間的強光和熱浪,所有的一切都被吞噬,那種恐懼和無助是無法想像的。今天,我們要來直面核武器它們所可能帶來的災難。

歡迎來到不小品書,我是不小王子。

談到核戰爭,我們都知道很可怕,但我們的認知好像也就只停留在了,啊好可怕啊,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核彈到底會帶來怎麼樣的大規模毀滅?為什麼這個世界這麼害怕它?核彈跟威力更大一點的炸彈差在哪裡?這些疑問,都會再接下來分享的這本《核戰末日》裡提到。

核爆場景的震撼

一開始先讓我們想像一個畫面,假如有一顆百萬頓級的核彈在市中心爆炸,那個瞬間會是這樣的:亮得像超越白天一樣的光芒,伴隨著比太陽熱4、5倍的1億度熱浪襲來,彷彿要把整個世界吞噬掉。這威力在短短幾秒內就會覆蓋半徑1公里的範圍,高樓瞬間化為灰燼、金屬汽化、人類也瞬間變成焦炭,在火球之內不會有任何倖存物。一無所有。

被稱爲地面零點的爆炸落點處,從這裡開始一切歸零。

火球以光速行進,它的輻射熱會點燃視線所及範圍內、方圓數公里的所有一切可燃物。窗簾、紙張、書本、木籬笆、人們的衣物、枯樹葉全都會燃燒成火焰,進而如火苗般引燃巨型的火風暴,而這場火風暴又會開始吞噬周遭上百平方公里的區域。

一顆核彈爆炸,就是上百萬人喪命。

發現時已死亡

這並不是幻想,而是來自作者安妮.雅各布森(Annie Jacobsen)的深入調查和前國防部官員、核武專家及相關人士的第一手資料,讓我們不僅看到核彈的毀滅威力,也了解到政府在核子末日中試圖維持運作的各種準備。

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才突然意識到,這是一件被政府、主流媒體所忽視、迴避的議題。原來核戰爭這麼可怕,政府在面對這類災難時是這麼脆弱,而且大多數普通人可能在瞬間就消失在這場浩劫中。

我們幾乎完全沒辦法抵抗。

說來很諷刺,人類在二十世紀創造出核子武器,本是爲了拯救世界不受邪惡污染,結果到了二十一世紀,核子武器卻卽將要毀滅這個世界,使它變成一片焦土。透過《核戰末日》這本書讓我們了解核武的誕生、發展,以及它對人類的影響。對於我們這些生在和平時代的人來說,這些細節或許令人難以置信,但這正是讓我們重新審視現實中的威脅的原因。

在接下來的內容裡,我們會聊聊核爆後更麻煩、核武器的發展歷史,以及它們對社會的長期影響,最後也會討論一下我們該如何面對這樣的威脅。

raw-image

核爆後的城市

首先第一部份,我們來聊一下,核爆炸後一座城市到底會變成怎麼樣子?當然一座城市就會這樣被毀滅,但到底會是以怎麼樣的樣子?當核彈爆炸的瞬間,會產生高達數百萬度的刺眼光輻射和高溫,這些高溫能夠在瞬間把周圍的一切蒸發掉,無論是街上行走的人,還是高樓,甚至那些熟悉的便利商店、咖啡廳,全都在一瞬間化為灰燼。

爆炸過後,城市會立刻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原本吞噬一切的火球,如今像顆熱氣球一樣從地表升起,時間過了三十五秒,核彈標誌性的蕈菇雲開始成形,巨大的傘頂與蕈柄代表了人類灰儘和文明殘骸,歷經了從紅色到棕色再到橙色的色調變化。接下來要發生的,就是致命的反向吸力效應,這代表各種物體—車輛、人類、街燈、路標、停車計時器、建築的鋼梁—都會被吸進熊熊燃燒著的地獄中心,被火焰吞噬。

你可以想像,這些街道原本是人們上班、購物的地方,如今卻變成滿是廢墟和尖叫聲的地獄。爆炸的衝擊波像狂風般橫掃整個市區,將那些熟悉的建築摧毀成碎片。曾經擁擠的馬路,如今被扭曲的鋼筋和瓦礫堵塞,交通網絡徹底癱瘓,街上只剩下驚慌逃命的倖存者。捷運系統完全停擺,變成無法通行的廢墟。很多車廂卡在隧道裡,乘客只能在黑暗中摸索著逃生。救援車輛被堵在市區外圍,徒步進入的救援隊員也因為滿地瓦礫而寸步難行。

爆炸後六十秒過去。

蕈菇的傘頂與傘柄,此刻呈現的是灰白色,並從地面升起至8公里,然後是16公里的高空。最終,傘頂會突破對流層,到達商用客機的巡航高度之。隨後核爆落塵像雨般落回到地表與人類的身上,放射性粒子也就這樣灑落在萬物之上。核彈會催生出「一鍋含有各種放射性產物的巫婆湯」,且那些產物也被挾帶在蕈菇雲中,」

引爆後兩分鐘不到,死者與傷者就已經突破了百萬人。但真正的火海地獄現在才要開始,街道下瓦斯管線一條接著一條炸開,化身爲某種巨型瓦斯噴燈或火焰噴射器,噴出源源不斷的火流。內含可燃物質的容器炸裂。化學工廠出現連環爆。熱水器與暖氣爐上變成了打火機,點燃了任何尚未熊熊燃燒的物件。四處崩塌的建物成爲了巨大的烤箱,無處不在的人們,成為了被火烤的祭品。

空氣中瀰漫著煙霧和塵埃,呼吸變得困難,許多人在驚慌中喊叫,聲音在殘垣斷壁之間回蕩。醫院不堪重負,走廊和大廳擠滿了受傷的市民,許多人只能躺在地板上等待救治。由於缺乏足夠的醫療資源,還活著的傷者無法得到及時治療,大部份最終失去生命。

而僥倖還活著的人,面臨了更艱難的處境。

核爆後的供水和電力系統完全癱瘓,城市陷入缺水缺電的狀態。居民只能在破敗的建築中尋找殘存的瓶裝水,夜晚的台北陷入一片漆黑,只能依靠手電筒等微弱光源度過漫漫長夜。倖存者為了獲取有限的瓶裝水和食物,不得不冒著輻射的風險,在廢墟中排隊等待救援物資。由於缺乏電力,城市在夜晚完全陷入黑暗,外界資訊無法傳達,居民與外界的聯繫中斷,生活需求無法得到保障。食物和乾淨水的短缺使得生存變得非常艱難,整個城市面臨著資源匱乏和極端環境的挑戰。

輻射污染進一步惡化了情況,許多倖存者在短時間內開始出現皮膚灼傷、內臟損傷等急性病變,這些症狀帶來劇烈的疼痛和嘔吐,對他們的身體造成了極大的傷害。此外,這些受輻射的人還面臨長期的健康風險,例如癌症的高發率,以及基因突變引發的遺傳問題,這些後果往往會在數年甚至數十年後出現。許多倖存者在核爆後不久便患上了嚴重的疾病,他們不僅要承受身體上的痛苦,還要面對失去家人和家園的心理創傷。這些身心上的雙重打擊讓倖存者陷入深深的絕望,有些人甚至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而且輻射還會對免疫系統造成破壞,使得感染和疾病變得更加致命,普通的小傷口也可能因免疫力下降而迅速惡化。

這就是一顆核彈爆炸的後果,這威力已經不只是更強的炸彈而已。

核武的歷史

再來我們來看看核武器的發展歷史,到底核武器是怎麼發展出來的。

核武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二戰期間的曼哈頓計畫,如果有看過《奧本海默》這部電影的話應該會知道,這是一個充滿神秘與危機的秘密計劃。當時,美國、英國和加拿大聯手研發這種全新而致命的武器,為的是對抗納粹德國可能率先完成的核武威脅。科學家們在荒野中建立實驗室,日以繼夜地工作,每一步都充滿了未知與恐懼。1945年,美國在新墨西哥州成功進行了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標誌著核時代的來臨。隨後,美國在二戰的最後階段對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分別代號為「小男孩」和「胖子」,造成了無數平民的死亡與城市的毀滅,最終迫使日本無條件投降。

假如日本沒有投降的話,美國還準備了第三顆原子彈。

二戰結束後,核武器的發展並未停止。冷戰期間,美國和蘇聯之間進行了瘋狂的軍備競賽,雙方都致力於擴大自己的核武庫,以達到相互嚇阻的目的。或者可以這麼說,當美國人自己發明了這個毀滅性武器之後,就非常害怕有其他國家也擁有它。而當蘇聯真的試爆成功後,美國人陷入恐慌了,而為了解決這份恐慌,美國只好繼續製造炸彈。

就這樣,1947年美國的原子彈儲備數量增加到30枚;

1949年變成170枚,同年蘇聯試爆成功;

到了1951年美國直接讓數量增加到430枚,再到了1952年這數字是841枚。

如果對這些數字沒概念的話,根據美國內部的計算,200枚就足夠讓地球上大部份的區域渺無人煙了。

這還沒完,原子彈的數量並無法讓美國人感到安心,1953年製造出了熱核彈,熱核彈也叫作氫彈。氫彈是一種分兩階段引爆的超級武器:你可以想像成,一枚包在核彈中的核彈。它的爆炸威力來自不受控且自我維持的連鎖反應,這個過程稱爲核聚變。

那它為什麼更危險呢?如果說一枚原子彈可以殺死幾萬人,像廣島與長崎那兩顆。那一顆熱核彈如果被引爆在大都會,它超熱狀態的閃光足以殺死數百萬人。

根據美國科學家的說法,大概等於1000顆在廣島引爆的原子彈威力。

面對氫彈的恐怖破壞力,美國人發現自己又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又開始感覺不安了。所以為了面對可能的危機,像是被蘇聯超越軍事力量,美國人,對,又繼續瘋狂造核彈。到了1967年,一共有31,255顆。

對你沒聽錯,就是三萬一千二百五十五顆,這數字足夠美國毀滅世界三萬一千二百五十五次了。

這裡送一張美國聯邦應急管理署的海報「為核爆做好準備」,大家可以認真閱讀,等哪一天世界上有個瘋子真的開打核戰爭的話,拿出這張來緬懷一下美國人的天真可愛吧。

古巴飛彈危機

而人類歷史上最接近核戰爭的是在1962年的古巴飛彈危機。當時,蘇聯決定在古巴部署中程導彈,以對抗美國在土耳其部署的核導彈,試圖形成力量平衡。然而,這一舉動引發了美國的強烈反應。美國總統甘迺迪得知此事後,決定採取強硬態度,要求蘇聯立即撤除導彈,並對古巴實施海上封鎖,以防止更多導彈的進入。這一封鎖行動使得局勢更加緊張,兩國之間的對抗逐步升級。

美國軍方進行了全面戰備,戰略空軍和海軍部隊處於高度戒備狀態,而蘇聯也不甘示弱,對美國的軍事行動作出強烈反應。雙方隨時都有可能進入核衝突的狀態。當時,整個世界都處於極度的恐懼之中,許多人擔心核戰爭隨時會爆發,對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感。

最終,經過十三天的緊張對峙,雙方透過秘密的外交談判達成了協議。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同意撤回在古巴的導彈,而作為交換,美國總統甘迺迪承諾不會入侵古巴,並且暗中同意撤除部署在土耳其的導彈。

還好那一顆發射鈕沒有按下去,不然世界真的不知道會變成怎麼樣。

古巴飛彈危機後,美蘇兩國意識到核武競賽的危險性,開始尋求緩和緊張局勢的方法,例如設立熱線電話,以便未來能在危機中迅速溝通,避免誤判。同時,兩國也開始展開一系列軍備控制談判,包括1963年的部分核試禁條約和1972年的限制彈道導彈條約,這些努力都是為了降低核武誤用的風險,防止類似的危機再次發生。

畢竟地球只有一個。

核戰後的世界

如果看過《芙莉歐莎:瘋狂麥斯傳奇篇章》這部電影的話,你可能會對一個充滿荒漠、極端資源匱乏和殘酷生存條件的未來有些印象深刻。而這樣的世界,其實很可能就是核戰後的真實寫照。如果我們不想讓地球走上《瘋狂麥斯》那樣的道路,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避免核戰爭的發生。

核戰對環境的影響同樣是災難性的。核爆炸產生的大量煙霧和塵埃會被帶入大氣層,遮蔽陽光,導致全球氣溫下降,這便是所謂的「核冬天」。惡劣的氣候環境並非人類唯一被宣判的死刑。隨著戰後時間一週週、一個月一個月地過去,與嚴寒奮戰的倖存者開始出現放射性中毒的症狀。

放射性物質被捲入蕈菇雲,再以輻射塵之姿散布到地球四周,不間斷地污染著地球環境。放射性中毒是一種凌遲般的痛苦死法:持續性的急性上吐下瀉,骨髓與腸道開始出現破壞;受害者的器官內襯會破裂出血;人體的內臟會開始液化;血管內壁會開始剝落。

這些在醫院裡就已難以忍受的痛苦疾病,在暗無天日的天寒地凍中,在逃避火風暴與毒煙霧的追擊中,更是幾乎不可能克服。

那些繼續存活下來的人,會遭受染色體損壞與視覺喪失。許多人會變得不孕或準不孕,並且隨著時間過去,人類的生育力還會進一步下降。未受污染的水與食物不夠所有人分,人類會開始爭奪資源,唯有夠無情的人才能生存下來。

一連數月的酷寒與微乎其微的日照,觸發了又一系列對地球生態系的致命攻擊。降雨量減少了百分之五十,這意謂著農業的消亡。農業的消亡,等於無法再餵飽人類。

在戰爭之前,肉類與果菜都出自不同的畜牧業或農場,透過貨運與供應鏈到達經銷中心、超級市場、商店、農夫市集等窗口。豆類與穀物都是就地存放在城市與鄉鎮的主力儲糧。一旦沒燃料可取用、沒車輛可供駕駛,運輸停止,食物的集散也會難以為繼。各地的儲糧燒光了、被輻射污染了、凍壞或腐爛了。

少數活過爆炸波、殺人強風、瘋狂大火,再撐過了放射性中毒與凜冽寒冬的倖存者,最終還是免不了得活活餓死。

這些情景在六千六百萬年前發生過一次,當時有一顆小行星撞上了地球,阻絕了陽光。「地球上的物種滅絕了七成,包括所有的恐龍。」

如果人類弄不好,就會自己製作出一個這樣的滅絕時刻。

不該戰爭的未來

以上就是《核戰末日》我想跟你分享的內容了,儘管冷戰已經過去多年,現代人幾乎都已經都已經不再在意,但核武的威脅仍然存在。

我們生活在一個擁有超過一萬枚核武器的世界中,這些武器隨時可能因為技術故障、人為錯誤,甚至是誤判而引發災難。

要記得,核武器並不是歷史的遺物,而是一個現實且持續存在的威脅。

我們必須思考如何降低這種威脅。這不僅需要國家層面的核裁軍協議,也需要全球公民的認知和行動。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和平的倡導者,推動無核化,支持國際間的對話與合作。唯有透過不斷的努力,我們才能確保這樣的災難不會重演,讓未來的世代不必生活在核戰陰影之下。我們要相信,透過知識的普及、和平的倡議,以及國際社會的共同合作,人類是有可能將核武器從這個世界上徹底移除的。

雖然這樣講感覺很空洞無力,也確實我們自己一個人什麼也做不了,但如果有夠多人知道核武器的可怕,讓更多人懂得害怕,是那種不像美國人的正確害怕的話,或許那時候就有力量去改變一些事了。

以上就是今天的不小品書,希望這次的分享能夠啟發新的觀點。如果覺得有幫助,別忘了按下訂閱和喜歡,以及加入一起成長的社群,我們下次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不小的世界
75會員
189內容數
閱讀時喜歡拆解書的含意,有時候會扭曲原意,有時候會借題發揮; 生活時喜歡探索社會的邊界,有時候會充滿興奮,有時候會充滿無奈。 希望在這裡找一個歸宿,一起聊聊書聊聊天
不小的世界的其他內容
2025/01/15
地理是一種深刻而持久的力量,它決定了國家的邊界、資源分布、以及交通和通訊的便利性。這些因素直接影響了一個國家在世界上的位置和影響力。
Thumbnail
2025/01/15
地理是一種深刻而持久的力量,它決定了國家的邊界、資源分布、以及交通和通訊的便利性。這些因素直接影響了一個國家在世界上的位置和影響力。
Thumbnail
2024/11/21
你以為簡單的真相,其實暗藏玄機!《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Freakonomics),一本顛覆你對經濟學理解的書。它打破傳統,用各種看似亂七八糟的數據分析,揭開那些你生活中意想不到的真相。
Thumbnail
2024/11/21
你以為簡單的真相,其實暗藏玄機!《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Freakonomics),一本顛覆你對經濟學理解的書。它打破傳統,用各種看似亂七八糟的數據分析,揭開那些你生活中意想不到的真相。
Thumbnail
2024/09/25
AI真的會有一天脫離人類的掌控,成為我們的「新領主」嗎?哈拉瑞在新書《連結:從石器時代到AI紀元》中探討了資訊如何塑造人類社會、AI的發展對我們未來的衝擊。當AI掌控了資訊網路,我們的自由意志是否還存在?
Thumbnail
2024/09/25
AI真的會有一天脫離人類的掌控,成為我們的「新領主」嗎?哈拉瑞在新書《連結:從石器時代到AI紀元》中探討了資訊如何塑造人類社會、AI的發展對我們未來的衝擊。當AI掌控了資訊網路,我們的自由意志是否還存在?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從百萬噸級的熱浪,到瞬間蒸發的城市,核武器的毀滅力到底有多可怕?這不僅僅是規模上的差異,而是對生命、社會和地球的全面摧毀。透過《核戰末日》,我們將深入探討核武的歷史、威力及其對人類未來的威脅。
Thumbnail
從百萬噸級的熱浪,到瞬間蒸發的城市,核武器的毀滅力到底有多可怕?這不僅僅是規模上的差異,而是對生命、社會和地球的全面摧毀。透過《核戰末日》,我們將深入探討核武的歷史、威力及其對人類未來的威脅。
Thumbnail
人類文明延續就在他們的一念之間! 全球人類都希望金正恩、金與正、普丁、習近平及其他獨裁者、全球領袖都能讀進去的一本書。   這是一本讀了心情會沉重、能讓我們理解末日其實離我們很近的書。 核戰的結果是整體人類生命的終結! 核戰一開打,就是地球末世的到來。 所有生物無一倖免......  
Thumbnail
人類文明延續就在他們的一念之間! 全球人類都希望金正恩、金與正、普丁、習近平及其他獨裁者、全球領袖都能讀進去的一本書。   這是一本讀了心情會沉重、能讓我們理解末日其實離我們很近的書。 核戰的結果是整體人類生命的終結! 核戰一開打,就是地球末世的到來。 所有生物無一倖免......  
Thumbnail
《核戰末日》一書探討了核武器對人類的危害以及科技進步帶來的潛在毀滅風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人類不斷製造出驚人的武器以抵禦他國攻擊,然而這些武器也可能引發全球性的大災難。這本書通過專家訪談,深刻揭示了核武器的嚴重後果,並呼籲我們共同反思如何維護人類和平的責任,避免核戰爭的發生。
Thumbnail
《核戰末日》一書探討了核武器對人類的危害以及科技進步帶來的潛在毀滅風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人類不斷製造出驚人的武器以抵禦他國攻擊,然而這些武器也可能引發全球性的大災難。這本書通過專家訪談,深刻揭示了核武器的嚴重後果,並呼籲我們共同反思如何維護人類和平的責任,避免核戰爭的發生。
Thumbnail
隨著兩岸緊張局勢升高,許多人對於軍事與醫學知識的需求愈加迫切。本文探討爆裂物的概念、熱兵器的傷害以及急救的有效性。透過即將舉辦的線上座談會,提供所有參與者瞭解和應對各類外傷的機會,增強自我防護能力,提升應變能力,減少危機的發生。
Thumbnail
隨著兩岸緊張局勢升高,許多人對於軍事與醫學知識的需求愈加迫切。本文探討爆裂物的概念、熱兵器的傷害以及急救的有效性。透過即將舉辦的線上座談會,提供所有參與者瞭解和應對各類外傷的機會,增強自我防護能力,提升應變能力,減少危機的發生。
Thumbnail
對於歷史的足跡 即便沒有生在那個時代 但那種感受還是深深影響著大家
Thumbnail
對於歷史的足跡 即便沒有生在那個時代 但那種感受還是深深影響著大家
Thumbnail
The world is what it is, which is to say, nothing much. This is what everyone learned yesterday......that any average city can be wiped out by a bomb
Thumbnail
The world is what it is, which is to say, nothing much. This is what everyone learned yesterday......that any average city can be wiped out by a bomb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