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宏都拉斯與台灣斷交,轉而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當時,宏國政府期待與中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以促進經濟發展,並改善財政困境。然而,時至今日,宏國與中國的貿易逆差已經達到危機水平,遠超預期,引發了宏國官員和學者的強烈批評。
根據宏都拉斯央行的最新數據,2024年前三季度,宏都拉斯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達到18.67億美元,比2023年同期的16.74億美元還要高。而在2024年9月,宏國對中國的出口僅為3200萬美元,遠低於對中國的進口額。這一貿易失衡的情況,令宏國官員擔憂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宏國經濟發展部長賽拉托公開批評,指出中國大量出口商品至宏國,導致雙邊貿易極度不對等。每年中國對宏都拉斯的出口額超過20億美元,但宏國對中國的出口僅為4000萬美元,這不僅損害了宏國本地產業,也加劇了財政壓力。
宏國政府原本寄望於與中國建交能帶來經濟利益,尤其是中國承諾提供龐大的經濟援助和市場機會。然而,根據宏國政府及學者的反映,中國的援助計劃並未如預期實現,許多承諾的項目進展緩慢或未能落實。宏國農產品出口,特別是白蝦,未能打入中國市場,原本預期的250個貨櫃出口協議僅實現了2個,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更糟糕的是,宏國主要依賴的農產品出口價格遠低於過去對台灣出口時的價格,這加劇了其對中國的貿易逆差。
隨著貿易逆差的擴大,宏國內部對政府決策的質疑聲也日益增多。前副總統納斯拉亞批評政府在與台灣斷交後,宏國的養蝦業損失了大量的工作機會,數以萬計的家庭受到影響。他甚至指出,中國的自由貿易協定實際上是“變相殖民”,只有少數人從中受益。
此外,宏國國內的中小企業也面臨倒閉風險,社會經濟壓力逐漸上升。這使得政府的支持度下降,民眾對政府外交政策的信心受到嚴重打擊。
宏國的經濟結構本身存在諸多問題,這使得其與中國的貿易關係面臨結構性挑戰。宏國依賴農業出口,尤其是白蝦等低附加值農產品,而中國則主要出口工業製成品和機械設備,造成貿易結構的嚴重不平衡。
宏國經濟學者指出,這種貿易結構性失衡,可能會對宏國的經濟發展造成長期不利影響。隨著對中國的依賴加劇,宏國的外匯儲備可能進一步減少,並面臨更大的財政壓力。
宏都拉斯與台灣斷交並與中國建交的經濟困境,也為其他國家提供了重要的警示。例如,巴拿馬和多明尼加也曾面臨類似的貿易逆差問題,儘管它們在某些領域取得了短期的經濟利益,但長期來看,與中國的貿易逆差擴大、投資承諾未兌現等問題,依然影響了其經濟穩定。
對台灣來說,宏國的經驗強調了經濟合作在外交政策中的重要性。台灣應該更加重視與邦交國的經濟合作,提供更多具有實質效益的援助,並在外交策略中平衡經濟與政治利益。
總結來看,宏都拉斯與中國的貿易逆差問題,反映了該國在外交政策轉向後面臨的深刻經濟挑戰。儘管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可能帶來短期的政治利益,但宏國未來的經濟發展仍需解決貿易結構失衡和產業競爭力不足等問題。這一教訓或將促使更多國家在調整外交關係時,更加謹慎地考量經濟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