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本《藍之夢》是我女朋友在交往前送我的小說集。(到現在都還不知道為啥她會選這本(笑))當時讀完是很喜歡的,但一直沒動筆寫心得。最近無意間在書架上看到,覺得是時候來和大家分享這部味道很獨特的小說集。
【客家氣味】
這本書最大的特色,就是故事中充滿了濃濃的「客家」味。
像是語言的呈現方式。例如,〈細妹仔〉中的「滿妹」一角,在客家語境中其實就有「么女」的意思。此外,有些對話甚至直接用客語書寫。因為我完全不懂客語,閱讀時其實有些障礙,只能憑藉台語的語感大致推敲,閱讀時像是隔著一層紗般,卻也格外有趣。這邊分享一句讓你感受一下:
大戇牯,細妹仔長大了仰有可能無嫁人。母過你放心,下二擺你夫家若係欺負你,同阿哥講,阿哥來開屌。
除了語言,書中也提到許多客家物品。像是〈藍衫〉,就直接用標題「破題」。也是從這篇我才知道,原來客家藍衫的側領,是為了讓女人方便哺乳而設計。
還有客家食物。像是在〈客家女兒紅〉中出現的那甕味道濃郁的「老菜脯」。據說,客家女孩子在出嫁時,會帶上一甕陳年的菜脯作為嫁妝。它的作法極其繁複:
她將晾好的蘿蔔放進陶甕哩,撒上粗鹽,層層交疊,壓上石頭;隔日,將蘿蔔脫出的水分倒出,曬乾,再撒一次粗鹽,壓上石頭,瀝出水分。直到蘿蔔不再脫水為止。
雖然菜脯很「厚工(kāu-kang)」,但書裡我最感興趣的食物其實是「客家甜粄」。之前完全沒聽過這個東西,讀到覺得超新奇。按書上的說法,這是客家人年節時才會特別準備的東西。查了一下,才發現甜粄其實就是年糕。不知道客家口味有什麼不同,有機會真想嚐嚐。
【女性視角】
這本小說集另一個特點,就是許多故事都是從「女性」的視角出發。
很多橋段幽微地描寫了女性在過去社會中所經歷的無力與壓抑。自己對〈細妹仔〉中三嫂對滿妹說的這段話印象很深:
細妹仔喔,結婚過後都係愛生細人仔,生細人仔就好像死一回,生完啊,也莫去指望別人來照顧你,你愛曉得照顧自家。
雖然傳統社會中男尊女卑是常態,但客家文化似乎在這方面又更「嚴謹」一點。例如,〈阿婆〉中就提到,客家人重內輕外,女孩子外嫁後,都是屬於夫家了,所以外孫一輩在客家族譜上都是「不記名」的。又如〈點主〉中提到,女兒無法繼承宗祠的公業產權。而整個故事中詭異的親族關係,也正是因此而引發的(這邊就不雷大家了)。
〈師傅〉這篇也讓我印象深刻。雖然故事主視角是劉師傅,但講的依舊是女性在時代結構下的無奈。透過這個故事,也能看到男性在這樣的體系裡,其實同樣活得憋屈。看到劉師傅將愛徒春逐出師門的段落,心真的好痛:
𠊎毋想愛出嫁,師傅。是春打破了沉默。
劉師傅專注於手中的縫線,也是刻意忽視掉春的請求。春請求,劉師傅能同意讓她把孩子生下來,不要任何名分,只要讓她能待在店裡就好……
覺得能理解劉師傅的妻子為何要剪碎那件嫁衣——真的是女人才懂女人。
同樣哀傷的還有〈藍衫〉。小春與幸子那不被時代祝福的感情,看得實在鼻酸啊:
幸子大阿姊仔,妳愛𠊎無?
【跨時代描述】
閱讀本書時,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特點——許多故事的時間「跨度」都相當大。
像是〈細妹仔〉,描寫了滿妹大半生的歷程,從那個哭喊著不想出嫁的小姑娘,一路走到眾親友敬重的「義嫂」。〈花令〉也是如此,細細淡淡地描繪了身在閩南光庄的金意,如何嫁到客人庄成為客家媳婦,又與頭家攜手走過甲子歲月。讀來格外有時代感。自己特別喜歡這段:
她想,如果人生注定走這一遭,那應該要無怨無悔,如花令般,度過屬於自己的花期。即使如她有金意的美名汲汲營營生活,或如女兒以碎花之名了草度日,花令時節都不曾遲來,也會如約而去。
不過,要說時代感,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大概還是〈敬字人〉吧。故事主角少生是清末的廩生(也就是秀才),從清領時期一路走過日治時期,最後到國民政府接收,完全展現了舊時代文人在新時代中的矛盾與無力感。讓我想到日本武士被迫棄刀的處境。雖覺得迂,卻又隱隱能同理。
另外,裡面提到的「敬字亭」也非常有意思。書中提到,客人習墨,所以庄里會設有敬字亭,用以焚化書寫過的字紙。這樣的文化習性,也讓像少生這樣的傳統儒者能繼續教授漢學。很喜歡書中描寫他焚字的場景:
火舌很快圍住字紙,瞬間紅光四射,照亮爐壁,只有在此刻,他能看見爐壁爬滿黑墨,火光更亮時,他甚至會看見爐壁上的字。
可惜,少生的學問終究無法追上時代的巨浪。就連他最得意的門生文德,後來也投入新式教育與白話文學的懷抱。等到日本人撤離,本以為新政府會振興漢學,沒想到完全是多想了。連文德最終都死於那場遍及全台的屠殺。故事最後這段描寫,令人無限感傷:
新世代沒有來,而是屬於少生的時代結束了。
後來庄裡總有人說,草屋裡的「先生」瘋了,那天夜裡便有許多人都聽見了他的仰天怒喊,嘴裡念了整夜的四書五經,接著草屋著火,終其一生所作詩詞全焚於天地,再也沒有留下。
也有人說,他也被帶走了。
此外,書中還有許多關於隔代的感情的描寫,覺得也是另一種形式的「跨時代」。
像是〈客家女兒紅〉中,就描寫三代女性之間的親情牽繫。看到最後,媽媽與奶奶竟能在那甕老菜脯上取得共識,莫名感動:
妳於是明白了,有些人,有些事,有些心結,雖然難解,但仍有盡頭。
〈甜粄〉也同樣是透過食物,串起三代男人之間的情感。陽剛了點,但其中的情感糾結,並無太大差別。細節就不雷大家了,請自行品味。話說,看到後面,發現甜粄秘方竟然沒失傳,莫名讓我鬆了一口氣(入戲啥呢)。有機會真要來嘗嘗!
【非人視角】
前面講了這麼多,可能會讓你以為這本小說集走的是比較「寫實」的路線。但其實,作者陳凱琳充分發揮小說體裁的特性,做了不少充滿想像力的嘗試,其中就包括大量關於「非人」視角的描寫。
像是〈細妹仔〉,剛開始讀時還有點摸不著頭緒,看了好幾行才意識到——這故事居然是從滿妹所養的狗(名叫「牯」)的視角寫的:
滿妹有沒有其他名字?我不知道。不過滿妹叫我「牯」,在我被捕鼠夾夾斷右前腳腳掌時,她就這麼叫我了。
雖然這視角有趣,但整個故事實在好悲傷,看到後面整個淚目啊啊:
我最後闔眼前,看著滿妹全身噴滿了我的血,在哭喊中昏厥。
「非人」的角色不只牯,故事中甚至連七阿姊的鬼魂都出來串場:
七阿姊感覺到我的存在,她先是轉頭,將上吊的眼珠轉回眼球裡,然後撫摸著自己額頭上掉下的那塊人皮,很小心翼翼地,就像是坐在鏡子前裝扮的細妹仔。
雖然這幕有點獵奇,但背後也藏著好哀桑的故事。
〈藍衫〉裡也同樣有「鬼」。主角收到了阿婆所捐贈的藍衫後,竟聽到了奇怪的聲音:
幸——
子——
幸子——
我習慣在睡前讀小說。還記得在讀到這故事的那個晚上,睡得真有點毛,恍恍惚惚中好像也聽到了什麼聲音……
還有敬字亭裡的「字」。看到文德走後,在壁爐上浮現的:
「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真的瞬間鼻酸。
喔對,還有〈花令〉中那個幫金意救回孩子,不知是神還是鬼的神祕老頭:
就在金意轉頭的瞬間,原本的墳土不再是墳,也未見周圍有任何的墓碑,反倒是出現一座簡易的草棚,裡頭坐著一位氣定神閒的老人,正點著菸,喝著茶。
很喜歡這些非人角色的設計,不只讓整部小說集更有層次,也替故事增添了許多鮮活與靈氣。
【後記】
這本小說集真的很有意思。在讀的時候,可以深刻感受到,這些文字是從這塊土地上長出來的。書中引用了大量地方誌與民俗傳說,透過虛構的手法,細緻呈現出屬於客家的多種風情。
黃文車在推薦序中提到,作者陳凱琳在碩士班期間曾跟隨他處理古典詩,同時也參與許多屏東地區的田野調查。書中許多篇章的背後,其實都有紮實的田調基礎。例如〈花令〉中過河的場景,便出自當地耆老的口述回憶;而〈敬字人〉所提到的日治時期詩社資料,也是她一一查考所得。
當然,撇開這些紮實的考據,回到虛構文學本身,這十篇小說也都是非常好看的故事。張典婉在推薦序中形容,陳凱琳如同一位「織布人」,將各種客家元素巧妙交織,展現出南方客家家園的獨特風景:
十篇小說都展現出迥異時空,接續出南方客家的宗祠祭祖,生活儀式及生命故事情節的困境,也脫離了歌頌客家忠孝節義的傳統枷鎖。
而陳凱琳對人物的細膩觀察與描寫,更使這些本就色彩鮮明的故事,變得更加立體。個人特別喜歡葉正洋在推薦序中的這句話:
她用客家女兒的目光,重新檢視了那些沉重又過於負擔的客家早期印象,用一篇篇類似的傳奇故事,將客家印象賦予新的生命。
這樣的創作姿態,也與她童年的書寫經驗息息相關。她在後記中提到,小時候寫作文時,曾被老師強行將「阿嬤」改成「奶奶」,理由是國語裡不能用「阿嬤」。當時的她沒有反駁,只是默默將心中的不明白吞下。那段經歷,後來也成為她創作這本小說集的起點——透過書寫來回應那段「失語」的困境,透過文字去尋找自己的語言與位置。
很喜歡這樣的「回應」。也期待陳凱琳未來能帶來更多動人又深刻的作品!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哀居和Podcast↓↓
姆斯的閱讀空間 FB
姆斯的閱讀空間 IG
姆斯的閱讀空間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