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5
現在多數人叫這天聖誕節,在西元1947~2000年(民國47~89年)叫行憲紀念日,提到這,差不多有人已經開始戰了。那就先知道一下,關於聖誕節休戰,那是指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聖誕至1915年年初,德英兩軍於各自駐紮的西線的休戰行為。
說是冬天,高雄也還是豔陽高照,熱得我都快出不了門,搭捷運到命名很宇宙、由來很在地的哈瑪星站,沿著臨海二路跟哨船街慢行,走在亭仔跤(騎樓)裡就沒那麼曬了。
亭仔跤據說也是台灣建築令外國人印象深刻的一部份,
夏天躲太陽,下雨躲雨,
萬一冬天真的很冷,走裡面也比在外邊吹風不淒涼。
聖誕節白天遊客沒很多,沿著安船街去往打狗英國領事館的路上非常安靜,草叢裡有小動物移動的聲音,沿路牆面果然是咾咕石跟紅磚搭建,這種建材搭配在金山、萬里或是澎湖沿岸也非常多見。哨船頭山碉堡可以眺望高雄港,現在只是殘土斷牆,附近倒是滿地猴屎,難怪17世紀荷蘭所繪的臺灣地圖上,將柴山(今壽山)寫成「Apenbergh」,19世紀海圖也把這小山標示為「Ape Hill; Apes' Hill」,據說還是有外國人直接叫這邊「Monkey Mountain」。
整個高雄的地名就打狗最有畫面,但其實跟狗半點關係都沒有。根據伊能嘉矩的說法,他認為「打狗」源於原先居住在此的平埔族馬卡道(Makatao 或 Mkatatau)之族語(Takau),意思是「竹林」,而漢人依台語唸法然後寫成「打狗」。說起馬卡道族,他們也跟斯卡羅一樣,在歐美文獻上出現過。這次是荷蘭人,也就是羅發號事件前差不多兩百年,稱為搭加里揚之戰(不同觀點稱為聖誕節之役)。東印度公司來台初期,水手、軍官屢被殺害,1635年夏天從巴達維亞調派援軍入台,這件事在當年12月25~26日之後落幕,部分馬卡道族南遷進入屏東地界,部分與荷蘭東印度公司媾和,成為後來的鳳山八社,漢人亦在此後大量進入被馬卡道族遺留下來的土地,荷蘭在台統治自此成形。
打狗在接下來的將近兩百年間都是作為漁港存在,直到1858年天津條約之後,打狗與安平、淡水、雞籠一起對英、法開港,轉為商港,打狗英國領事館正式開張。不然之前都要到淡水或是府城台南辦事,領事Swinhoe先生終於也可以不用南北兩地奔波。
沿著官邸下山的古道上,榕樹攀著咾咕石,他的塑像膝上擱著書,
伴著台灣獼猴、攀蜥還有其他台灣特有種的小動物一起等在轉角處。
是的,台灣水鹿、藍腹鷴、各種斯文豪氏命名的蝴蝶、蝸牛、蜥蜴等小動物都是他採集命名發表的,都不知道領事是正業,還是抓鳥抓蟲才是正業。
但說真的,目前的領事館官邸景點其實只是一棟相對空心的建築,二樓是有一個展間放著文史資料,但真的吸引不了太多人,最多遊客是跟紅磚拱廊拍照打卡,由於我在淡水看多了這種建築,倒真不覺得稀奇...
這邊最重要的文化活動可能是賣下午茶,侍者也非常誠實地告訴我,目前我們的奶茶都是粉沖的...What?!剛剛一樓放著的伊莉莎白二世女王的肖像欸?我多年前在倫敦可是親見過她那雙藍眼如鷹隼,作古了也不能這樣啊。
山下領事館辦公室就有趣點,廳舍後有拔牙看眼疾的Manson醫生,廳舍前廣場樟腦、茶葉、糖出口的同時,天津條約也讓鴉片以洋藥的優雅名字出現在貿易單上。
草仔粿跟竹籠的模型在烈日下曝曬,
永遠不變的是碼頭往來的工人、水手可都要填肚子啊,
司康是山上官邸裡瓷盤上矜貴的洋貨,
襯著月桃葉或是竹葉的粿,數百年來一樣是庶民的心頭好。
出了山下園區面對海右轉,就是打狗港海圖上最重要據點─雄鎮北門,這邊是往鳳山舊城的交通要衝,清朝還是請來法國工程師用咾咕石、三合土和紅磚砌成中式風格,跟旗津遙遙對望,鎮守海疆。大砲早已經不在了,想起去年在故宮看展,見過一幅字,時代是清朝,對這塊土地的期待只有四個字「海不揚波」,如此遠大而天真的想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