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2024年就結束了,雖然中間因為換工作而有一個月沒有收入,但多虧自己平常的儲蓄習慣和多頭年的威力,讓我的資產就算在沒收入的那個月也只有微幅下滑,而縱觀整年則是不斷地穩定增長。
在回顧之前,先來看看2024年一整年在投資上的進度:
原本的計劃是定期定額006208並將股息再投入,但隨著緊急預備金的儲蓄進度逐漸增長,我決定將每個月要儲蓄的現金減少,相對地定期定額的「額」就被調升了。同時如果有額外的收入,也會考慮分配一些甚至全部投入006208,因此今年006208的持股數才能增加地這麼快,甚至在2024年結束前存到了第2張006208。
總而言之,就是持續買進。
老實說在做這張表之前,我沒有想過今年的已實現損益居然是正的,總覺得前半年自己的操作好像都會讓APP一打開就很護眼,沒想到居然結算下來賺了差不多1萬,算是一種小確幸。
對於時間流逝這回事,體感上2024年5月後的速度相當快速,正好是換了新工作的時候,也是2024年變化最大的地方。仔細想想,倒也不是先前的工作比較輕鬆,而是現在這份工作時不時會有在學習新東西的感覺,不論是自願或受迫性的都確實是很好的成長養分(這裡的受迫性並非貶義,而是總有一天會遇到,只是我比其他人更早經歷了)。另外,這份工作也很需要一直與人接觸和溝通,因此雖然也是有許多例行性工作,但各種大大小小的突發狀況會不知不覺間耗去大把時間,常常會有「怎麼要吃午餐了?!」、「怎麼已經五點了?!」之類的驚嘆。
然而由於產業特性的緣故,在這份工作上的薪資是注定不會高到哪裡去的,上升空間也是很受限。雖然我前面說2024年最大的改變是換了工作,但至少算是在同領域,那麼新的一年會不會有更大的轉變呢?努力去嘗試吧!
從去 (2023)年看了菲神的《菲式思考》後,終於因為覺得投資不能靠感覺,再加上書中提到基本面的重要性,因此從以前覺得最麻煩的基本面開始瞭解。
到了2024年初,出於對基本面投資的最強者—華倫・巴菲特的崇拜與好奇,買了《巴菲特的投資原則》當年節讀物,想看看股神在早期錢不多 (其實也有100萬美金)的時候是如何年年打敗大盤的,結果整本書對我影響最深遠的是我對每個月投資資金的去向。
從2022年初次接觸投資理財以來,原本我的投資組合是由00878+00888+2330組成,搭配一點點的006208。相信稍微對投資有點瞭解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來這就是為了每個月都能領到股息而做的配置,所以一直以來我的定期定額也都主要是將火力集中在這些季配息ETF—尤其是高股息的00878上。但我其實一直都知道市值型ETF比高股息和其他ETF的長期績效還要好,就是不知道為什麼想法始終轉不過來,覺得高股息ETF就是棒,或許是著迷於每個月都領到配息的感覺吧!
時間回到2024年2月底,已經從巴菲特的書中瞭解到長期而言大盤是非常難超越的,再加上我認知到我從一開始就是會執行股息再投入的人,既然配息都要再投入,那何必一直被扣匯費和買進的手續費(當然我也知道可以改配息匯入的銀行),因此把庫存裡除了006208 (當下只有20股)以外的ETF全部賣出,然後全部換成006208。
畢竟我也和大多數人一樣有著一個主動投資夢,還是會想要試試看自己操作能不能賺到錢,但考慮到以下兩點:
所以我只拿了約當時總資產10%的資金 (現在僅約3%)去嘗試主動投資,剩下的閒置資金和接下來的定期定額通通投入006208。
踏入社會這一年多來,慢慢發現原來我的儲蓄率似乎遠高於大多數人,難道我真的這麼好養嗎?小時候的我應該很難相信長大後的自己不太會亂花錢。
雖然我每個月的薪水距基本薪資有一段距離,但40K應該還在小資族的範疇吧?而且還是每個月都需要付房租的北漂小資族,比住家裡的小資族多了一筆不小的固定開銷,這種條件下的年報我想應該會相對平易近人一點。
話說年度回顧寫著寫著,原本沒什麼想法的大腦突然一直有各種不同的想法如泡泡般不斷冒出,如果都寫出來那大概會不知道發散到哪裡去,就把它們留到以後各自獨立成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