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績效慘輸大盤...
10.82%是加入12月撥款下來的質押
23.79%是扣除信貸之後的報酬率
上面列出的670萬基本上就是我所有資產,包含質押、信貸,全部一起列的原因是因為我績效計算方法是(年末-年初)/年初,計入本金做計算,而非算做槓桿。
信貸
LineBank: 481,603 / 3.18%
永豐銀: 1,020,000 / 2.59%
質押(元大證金): 1,188,000 / 2.92%
然後關於寫方格子的初衷,我也忘記前面有沒有提過,但就再說一次吧!
總之就是想做個紀錄跟交流,順便實測普通人能不能靠公司薪水翻身。
2019剛進公司我的薪水是35k,實領大概33k
2020加薪,實領大概35k
2021加薪,實領大概37k
2022內部考試通過,實領大概42k
2023加薪,實領大概45k
2024加薪,實領大概47k
2025加薪,預計實領大概50k
不算多,但算不錯,願意加班的話也能拿更多,希望看到我文章的人,不要因為薪水不高對生活失去希望,靠著努力存錢加理財,也是能替自己賺到更好的未來。
剛開始2019年踏入股市的時候,選對個股,拉高報酬率對我的績效影響很大。
一直到2023年,可以控制的資金超過400萬之後,我選擇加入資金管理,這樣的話即使選對個股對於整體資金的報酬率影響也很有限。
又為了控制風險,開始練習用XQ做回測,然後按照回測出來的結果做個股進出買賣,但上半年策略組合表現並沒有很好,下半年又很少出訊號,於是把閒置資金投入指數ETF,又已經投入指數,不拿來做質押很浪費,於是又質押。
走到今天這一步,我反而覺得我的重心變成資金管理,也就是資金水位與槓桿倍數控制,我也不知道這樣是會做得比之前好還是做得比之前差。
有時候真的也會懷疑是不是要按照之前作法,看基本面下注,不要管策略回測的進出場條件,但這樣我又很難分清我賺錢到底是靠運氣還是靠實力,雖然是可以都要,但奈何資金不足,可能目前做法就是
1.美股ETF先達到美金10萬的市值
2.策略有訊號就優先做策略
3.有看到自己喜歡的個股可以進場就進場(不照量化的策略選股)
希望明年的自己可以再更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