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單位假設與外幣交易的簡單會計處理

貨幣單位假設與外幣交易的簡單會計處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這裡是小新讀book,我會不定期分享會計知識、閱讀心得和投資理財相關的文章。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一個「起點」,引領你進一步思考和閱讀,豐富你的思維和知識。歡迎大家按下「追蹤」按鈕,這樣就不會錯過我最新的文章啦!此外,如果你也喜歡看影片,歡迎訂閱我的Youtube頻道「小新讀book」,讓我們可以一起在學習的路上成長。
另外,因為持續創作不易,方格子也推出了為創作者設計的廣告分潤計畫。如果你感興趣的話,希望你能點擊一下廣告,這小小的舉動將成為支持我繼續創作的動力。當然,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也歡迎訂閱贊助,這會讓我更有動力創作出更多有價值的內容。感謝你的支持!

raw-image

貨幣單位假設

公司擁有的資產與負債項目通常很多,每個項目的衡量單位又不太一樣。例如:汽車用「輛」來衡量、機器用「臺」來衡量、廠房用「坪數」來衡量。不同的衡量單位會讓加總出現問題、無法加總。因此,在會計上便以「貨幣」作為統一的衡量單位,同時假設這些貨幣價值大致穩定不變或波動不大,因而可以忽略。有了這個假設,就可以加總同一期報表中資產與負債各類別的總額,也可以比較不同期間報表的金額,甚至可以將不同時期的報表項目相加,得出有資訊價值的數字。上述將衡量單位統一為貨幣,並視幣值穩定不變的假設便是「貨幣單位假設」。

然而,貨幣單位假設其實也有其不完美的地方。例如在通膨的趨勢下,直接將不同時期的貨幣加總或比較,還是會有點偏頗。畢竟在通膨的情況下,5年前的1塊錢與現在的1塊錢,兩者的價值顯然不同。但尷尬的是,目前好像又沒有更好的衡量方法,所以就繼續以名目上的貨幣作為衡量單位了。但有人主張,可以將財報項目依照一般物價指數調整或改用現時成本評價,作為財報的補充資料給使用者參考。而此部分已屬於高會的領域,所以就先不討論了。

通膨使得名目貨幣的價值不相等。

通膨使得名目貨幣的價值不相等。

另外,現在的公司多半走向國際化,所以難免會產生許多對外貿易。因為不同國家使用不同的貨幣,在貨幣單位假設下,更是將貨幣限縮為本國貨幣,統一用本國貨幣來表達財報的數字。所以公司必須將外國貨幣轉換為本國貨幣才能進一步記錄與編表。

外幣交易的定義

如果一間公司與外國公司發生商品或其他類型的交易,交易時的貨幣如果不是本國貨幣,該交易就是以外幣為基準的外幣交易。另外依照國際會計準則的定義,外幣是指企業功能性貨幣以外的貨幣,而功能性貨幣通常是本國幣,因此,如果是本國幣以外的貨幣便稱為外幣

如何換算外幣?

公司在記錄外幣交易時,必須要將外幣金額按照規定的匯率轉換為本國貨幣的金額,記錄的原則與時間點如下:

  • 首先,外幣交易要以交易發生日的即期匯率計算入帳金額。
  • 其次,如果結清日是在之後的報導期間,則應該先在報導期間結束日(EX:12/31),按照當天的即期匯率再衡量一次,至於調整的差額應該列為兌換損益
  • 最後,在帳款結清日還需要依據當天的匯率再次計算結清金額,並與帳面金額之間的差額認列兌換損益。
  • 其中兌換損益會歸類於損益表中的營業外收入與費用
外幣記錄的原則與時點。

外幣記錄的原則與時點。


⚠️ 以下為聯盟行銷連結,透過這些連結購買,我會獲得少量佣金,但不會影響您的價格,感謝支持!

👍如果你有考慮語言課程,可以參考:https://tinyurl.com/2addcwok

👍如果你需要英語學習資源,可以參考:https://tinyurl.com/24o8efm5

👍如果你想要找書,可以參考:https://tinyurl.com/2ad9v9tn


例題演練

好了,有了上述概念後,我們來看一題例題,幫助複習。

小新公司在X8年11月1日向美國皮克斯公司購入一批模型,總價為美金1,000元,在X9年2月1日支付貨款。相關台幣對美元的匯率如下:請幫小新公司做X8年11月1日與12月31日以及X9年2月1日的相關分錄。
raw-image
例題演練圖示。

例題演練圖示。

首先在交易發生日(11/1)的進貨1,000美元須按照當天的匯率31.1換算後入帳,金額會是1,000x31.1=31,100。因此,分錄會是

借記:進貨31,100;貸記:應付帳款-外幣31,100。

其次,由於匯率每天都在變動,所以在報導期間結束日(12/31),我們必須將帳面上以外幣計價的應付帳款按照當天的匯率再衡量一次,並將調整的差額列為兌換損益。當天1,000美元匯換為台幣的金額為1,000x30.7=30,700。也就是此筆外幣負債的台幣金額從31,100下降到30,700,減少了400元。而應付帳款的正常餘額在貸方,減少便是在借方,因此會是

借記:應付帳款-外幣400;另外貸記:兌換利益400。

因為該筆外幣負債換算成台幣可以少還,所以對公司而言是產生了利益

最後到了結清日,還是要依據當天的匯率再次計算外幣負債換算為台幣的金額,支付後便可以沖銷外幣應付帳款並認列兌換損益。換算後應支付的台幣是1,000x31.3=31,300元。而前一次調整後的帳列負債是30,700元,也就是換算後的台幣負債從30,700上升到31,300,既然負債增加600元,對公司而言就是產生了損失600元。分錄會是先沖銷原本帳列的外幣負債,也就是

借記:應付帳款-外幣30,700;借記:兌換損失600;貸記:現金31,300。

其中的31,300就是在結清日將外幣負債換算成台幣應該支付出去的金額。

將淨兌換損失拆解至各年度認列。

將淨兌換損失拆解至各年度認列。

如果我們只看這筆交易的開始與結束,可以發現交易發生日到結清日的匯率上漲了0.2(從31.1→31.3),因此,對小新公司來說,其帳面上1,000美元的負債換算成台幣後,等於要額外支付200元,也就是1,000x0.2,這200元就是淨兌換損失

但由於這筆交易的開始與結束跨越了不同報導期間,所以我們會將這200元的兌換損失在X8年與X9年分別認列,X8年認列兌換利益400元,而X9年則是認列兌換損失600元,合計起來便是認列淨兌換損失200元。

以上就是有關貨幣單位假設與外幣交易的會計處理說明,希望有讓你聽懂。如果你有其他相關問題,歡迎在留言區一起討論。另外,如果你覺得這些內容不錯,也歡迎點愛心、追蹤和分享喔,我是小新,我們下次見!

參考資料:《會計學新論》 作者:李宗黎.林蕙真 著

avatar-img
財商有點難,小新幫你變簡單
141會員
120內容數
我喜歡閱讀,也喜歡在閱讀中和自己對話。開設這個沙龍,是希望能把讀書時的一些想法、感受記錄下來。對我來說,寫下來的那一刻,才是真正消化、理解內容的開始。而這些記錄,也許有機會跟大家分享,聊聊彼此的觀點、交換閱讀的樂趣——如果剛好對你也有點幫助,那就更好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總額法與淨額法,到底哪種進貨處理方式更好呢?」本文將帶你拆解「進貨與現金折扣」的兩種入帳方式,深入比較它們的差異與意義。此外,文中還會揭示現金折扣背後的秘密,告訴你如何用小動作提升資金運用效率!快來一起掌握實用的會計技巧吧!
本文說明會計中的「或有事項」,包含或有負債與或有資產。 詳細解釋兩種事項的分類與財報揭露標準,並以簡單的是非題幫助觀眾理解其差異。 此外,影片中也比較了確定負債、負債準備與或有負債的關鍵差異。相信會讓您收穫滿滿。
本文主要介紹需要估計的流動負債與負債準備,文中輔以例子說明讓觀眾更容易理解相關概念。
本文主要介紹流動負債的會計知識與處理,文中輔以例子說明讓讀者更容易理解相關概念。
本文主要介紹無形資產的會計知識與處理,文中輔以例子說明讓觀眾更容易理解相關概念。
本文主要介紹生物資產的會計知識與處理,其中輔以例題演練讓觀眾更容易理解相關概念。
總額法與淨額法,到底哪種進貨處理方式更好呢?」本文將帶你拆解「進貨與現金折扣」的兩種入帳方式,深入比較它們的差異與意義。此外,文中還會揭示現金折扣背後的秘密,告訴你如何用小動作提升資金運用效率!快來一起掌握實用的會計技巧吧!
本文說明會計中的「或有事項」,包含或有負債與或有資產。 詳細解釋兩種事項的分類與財報揭露標準,並以簡單的是非題幫助觀眾理解其差異。 此外,影片中也比較了確定負債、負債準備與或有負債的關鍵差異。相信會讓您收穫滿滿。
本文主要介紹需要估計的流動負債與負債準備,文中輔以例子說明讓觀眾更容易理解相關概念。
本文主要介紹流動負債的會計知識與處理,文中輔以例子說明讓讀者更容易理解相關概念。
本文主要介紹無形資產的會計知識與處理,文中輔以例子說明讓觀眾更容易理解相關概念。
本文主要介紹生物資產的會計知識與處理,其中輔以例題演練讓觀眾更容易理解相關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