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佛牌你會想到什麼呢? 許多人心裡浮現的應該是邪門兩個字。舉凡東南亞題材的鬼片或是靈異故事,都不乏降頭、邪術、可怕材料製成的佛牌等元素。今天就讓我們揭開東南亞佛教的神秘色彩,看看泰國佛牌究竟是什麼!
教育部國語辭典中針對「牌」的其中一種解釋提到:
神位、牌位。指置於廳堂或神龕等處,上面刻寫著神仙或祖先的名諱,專供人膜拜或祭祀的木板。
佛牌顧名思義是刻有佛字體或圖像的木板,可供膜拜、祭祀使用。目前我們所稱的佛牌並非祖先牌位那種大小,通常是一個約信用卡片大小的存在,有些甚至更迷你。佛牌聽起來像是一片扁扁的木板或卡紙,其實從形狀來分類佛牌分為平面式與立體佛像兩類。
平面式的佛牌與台灣廟宇提供給信眾的香火袋或平安符非常類似,整體呈現扁平狀且表面印有神佛的2D圖像。平面式的佛牌整體呈現扁平狀,表面繪製佛與神明的形象。較為精緻的工藝,也可以做出類似浮雕的效果,營造些許立體感。
相較於2D平面式的佛牌,另一種3D的稱為小立尊。有小立尊當然也有大立尊,大立尊指的是供奉在神壇上的佛像,相對於那樣的尺寸縮小後便稱為小立尊。背包吊飾常見的媽祖公仔,還有金門紀念品風獅爺鑰匙圈,這些都是小立尊的概念。
簡單說了兩大類型的佛牌,但究竟佛牌這玩意而打哪來的? 這個問題在東南亞錯綜複雜的歷史長河中難以找出唯一解答,目前有兩種說法最為廣泛接受。
東南亞因地貌崎嶇,統一全域的帝國難以形成。自古政權更替頻繁,也代表這裡戰禍連年動盪不斷。佛教傳至東南亞後,當地僧人擔憂戰火波及寺院將導致佛教消亡絕跡。僧人使用金屬、土壤、灰燼甚至花粉等各式各樣的材質,做成迷你的佛像埋在寺院建物的地下。即便地面寺院被毀,後人也有機會發現地下埋藏的迷你佛像進而讓佛教得以存續。這些迷你的佛像便稱為佛牌。
另一種佛牌的緣起則是基於攜帶便利。泰國有位官員在家裡供奉了佛像,身為虔誠的佛教徒每天都會供佛禮拜。某天泰王派遣這位官員去水患頻傳的地方賑災, 原本想帶著佛像一同前往,但佛像太大太重難以長途跋涉搬運。泰王派遣在即,官員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竟然夢到寺廟的泥土化為一尊迷你的佛像出現在自己胸前。官員隔天取寺廟的泥土做成家中佛像的迷你版,用繩子掛在胸前便匆匆趕往災區。之後由於賑災順利,使得迷你佛像置於胸前的做法廣為流傳,最終形成製作佛牌的傳統。
這兩種佛牌的起源說法都僅能作為參考,提供我們對佛牌之所以產生的啟發。在長久的歷史承襲下,佛牌不是由一般信眾會自己製作,而是由寺院僧人規劃、採集原料、製作模具、做出佛牌最後開光加持。講到開光加持似乎聽起來就有些玄妙了,關於佛牌的開光、佛牌的功能,還有該如何看待佛牌,這些問題就讓我在佛牌二繼續細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