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魯翁,見晴...探訪合歡越嶺古道遺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活動時間:2023.08.19

天氣:晴,傍晚下雨了 Q_Q

參加隊伍:蘇老大自組隊

路線行程:台8線137.2K-巴都諾夫山-合歡越嶺道-魯翁橋-見晴駐在所-(原路回來台8線公路)

應該要寫在最後不過我想大概有人不會看到最後所以寫在前面:寫本文的現在(對!就是現在,2025年2月)查著合歡越嶺道相關資料,看到2024年3月還有魯翁橋甚至下溪還去南神山的紀錄,沒有想到隔一個月的0403花蓮大地震,中橫山區山崩土石滑落等地形嚴重受創,也有人不幸遭逢意外,這一區至今也鮮少看到相關登山紀錄(太魯閣很多步道也仍在封閉中),覺得我也很難再探合歡越嶺古道的歷史遺跡了,以本文懷念我大概是最後的合歡越嶺古道行。

raw-image

新白楊

9:00 摸了立霧山南峰後,從太魯閣遊客中心離開,一路往台八線繼續行駛,抵達新白楊的停車場,下車去一下洗手間(等一下進山路就只有大自然廁所了),停車場旁有展望,可欣賞奇萊東稜的立霧主和佐久間山。

raw-image

此時領隊指著一條從台8公路往下延伸的稜線說,等等我們要走的就是那條,想想好像不太妙,這樣回程要一路爬上來耶!

raw-image

合歡越嶺古道

9:20 抵達登山口(台8線137.25K附近),越過路邊這個落差小坡後就是一路往下。

raw-image

一路下切,許久未有人走的山徑,一邊對著航跡走,路況時好時差,前面這一小段路徑不明顯,必要時領隊要抽出刀來砍路。

raw-image

再爬上一個岩石塊小陡坡

raw-image

一路對著航跡,一路砍芒草找路,從一塊站立的扇形巨大岩石前經過,右轉順著走又經過一塊略小一點的扇形大岩石。

10:08 出現了像遺跡的坑,應該說坑周圍是疊石,類似駁坎工寮之類的。

raw-image

拉著草藤或芒草,有時要鑽過比人高的芒草

raw-image

在芒草中空隙看出去,這個好像是七雄之一,可是又不確定...嗯~三角錐山啦!

raw-image

這個比較好認,立霧主山和佐久間,這樣看起來好近!(騙人的)

raw-image

11:18 稜線偏右處,抵達一片枯葉鋪成的空地,周圍有幾撮石頭塔,周圍找一下

raw-image

不是很確定是哪種遺跡,大概有3~4個石頭疊起來呈現類似圓柱狀的石堆構造,也有人說此處是家屋。

raw-image

巴都諾夫山

12:00 看完石頭塔要偏左前方走回到稜線上繼續下坡。中午才到巴都諾夫山。
巴都諾夫山,H1525M,山字森林三角點,巴都諾夫的太魯閣語是"石頭,石塊"的意思,基點在路中間,也沒有山的感覺,就一路順著不寬的稜線走,路中間經過基石。

raw-image

繼續順著稜線往下坡,有一個陡坡都是芒草或雜草,比較沒有樹木可抓,只好蹲低往下嚕。看到以前金隊長綁的布條,有種明燈感(感動~),可是距離真正的目標(合歡越嶺古道)還要再下切快200公尺(哭~)

raw-image

哇~看到了白鶴蘭(白花蝦脊蘭)

raw-image

12:45 看到一片堆著落葉稍微寬敞的空地。耶!駁坎,以為是見晴駐在所到了,可是歹誌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簡單。看著地圖上標示的見晴駐在所還在下方,這處石頭疊成類似ㄇ形矮牆,也許是比較闊氣的家屋之類(豪宅)?被我們戲稱為:小見晴。

合歡越嶺古道

12:48 從駁坎處繼續下坡,終於看到下面有一條平路,合歡越嶺道到了!下去後右轉可去魯翁橋,左轉可去見晴駐在所,先右轉。

raw-image

有一處要鑽洞過去,不想鑽洞的話,走左邊邊坡也是可以,不過看起來比較容易滑落。我們都是小背包,閃一下或人包分離鑽洞也算容易過去。

raw-image

典型的合歡越嶺道,一邊是山壁,一邊是山谷。

raw-image

在合歡越嶺道貼著山壁排排站合照是一定要的啦!

raw-image

魯翁橋

13:19 再走一小段古道,看到鋼索綁著的石橋,看到魯翁橋了。橋前方有一處空地,就看著魯翁橋吃中餐啦!
魯翁橋的名稱由來是因橫跨魯翁溪,魯翁是族語"山麻黃"的意思,位於見晴駐在所和西拉歐卡駐在所之間。大正三年(1914)南投廳長石橋亨親自督導 的「南投廳道路開鑿作業隊」協助佐久間總督指揮的太魯閣戰爭,自埔里社經眉溪、霧社、三角峯、合歡山、關原(塔次基里溪岸)、無名溪、魯比社、魯比合流點到天祥進行道路作業。埔里社至眉溪原有輕便台車道,眉溪至霧社僅修部份路段,霧社至三角峯拓修舊隘勇路,而三角峯以北至合歡山以及從合歡山向東下塔次基里溪,經關原、無名溪、魯比社而最後到「三角錐山西麓倉庫地」(今天祥,當時稱塔比多),大致上將舊蕃路加以拓修而成,過溪架橋,如無名溪、魯翁溪等大支流,均架設鐵線橋。(資料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2.0-魯翁橋
嗯~這樣我們在合歡越嶺道看過的三大鐵線橋有鶯橋和魯翁橋了,至於古白楊橋,上次走萩坂山時,去到附近沒找到,嗚嗚~

raw-image

魯翁橋的長度約140公尺,建於民國三年,100多年橋的吊橋,木頭橋面已腐朽,但還能看到吊著的鐵線和遺留的橫向木板,不過大家也不敢踏上去啦!小命要緊。

raw-image

ロオン橋,橋上還刻著日文的橋名。

raw-image

13:45 中午休息結束,離開魯翁橋,原路走合歡越嶺古道回頭。在古道上看到的萩坂鋸齒連峰&古白楊大崩壁。

raw-image

回到剛剛下來古道的三叉路,附近有個日軍墓葬群遺跡,但我們先去找重點的見晴駐在所卡重要。走一段後,路跡已不清被蕨海覆蓋,領隊怕會下雨決定放棄見晴往上要走回公路。地圖上剩下150公尺,嗚嗚~我就是要來見晴啊!
我們幾位想去駐在所的,徵得領隊同意,繼續往前順著古道走,山徑兩旁雜草蕨類生長茂盛,淹沒了路跡。帶頭隊友邊走邊踏尋古道剩下的狹窄路面,邊稍微修剪沿途遮蔽的草木,另一位則沿途比對地圖與航跡尋找疑似物。

raw-image

有一處落差還是在蕨海中撥來撥去看到路跡。

raw-image

見晴駐在所

14:22 應該是到了,超哥看著手上的GPS定位。咦?怎麼觸目所及都是蕨類和雜草。撥撥找找真的摸到有些牆垣痕跡。好不容易走到見晴駐在所,拍起照來大概只能看到大家站在雜草中,於是阿福揮刀努力除草(給他按讚,阿福辛勤除草照多放幾張以茲證明)。

駐在所的疊石墻垣逐漸顯露出來,旁邊還有階梯可通往頂端,不過超哥走上去說是整個平面長滿雜草看不出所以然了。
建於大正10年(1921),廢止於昭和16年(1941)的「見晴警官駐在所」,原為海拔較低的「古白楊分遣所」,移到此處後,日本人以這邊地勢高聳且視野佳(上面應該可以看到新舊白楊和萩坂稜線等)因此改名見晴。

raw-image

不能免俗的,在駐在所就會想看看有沒有日據時期留下來的酒瓶,阿福在砍雜草時,鈔哥走上駐在所高處大平台看到幾支酒瓶,撿了支日製酒瓶下來牆邊拍照。吼搭啦~

raw-image

整理出見晴駐在所的駁坎,大家可以來個美美的合照。
所謂駐在所,在日治時期「蕃地」是被排除在殖民地法律之外的區域,警察則是部落中最高統治階級,因此為了「教化」、「管理」原住民而大量在各部落中設立駐在所,也肩負當地產業、行政、衛生醫療上的任務。根據《東臺灣展望》的敘述,見晴駐在所標高1400公尺左右的內太魯閣山區,所管轄的蕃社有2、太魯閣族族人152人,由8名警察組成。(資料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2.0-見晴駐在所

raw-image

山頭上已經開始籠罩著雲的萩坂山稜線和環流丘,天氣不太妙,也不找日軍墓葬群了,要回登山口還有好長一段路,都是上坡啊~

raw-image

15:11 陡陡的斜坡,抓著草爬上去(我們都習慣叫這個一坨坨的波波草,因為它長得像網美照那種波波草)

raw-image

15:30 先爬回到巴都諾夫山,喘一下,抬頭看到頭上開著兩朵杜鵑,剛剛下來時居然沒注意到。

raw-image

接近傍晚,不遠處雷聲作響,下起雨來,尋著來時路努力抓著芒草又滑又陡往上爬,走到腳傷未癒的我快崩潰,在濕冷的小雨中一直陡上坡,對我此時的精神力和體力真是很大考驗,膝蓋也開始痛。雖然是原路回去,但早上下來時沒時間把路砍得很清楚,有幾處不太清晰的路徑,也是要撥撥草找一下,這種天氣和時間更不能走錯。
17:08 總算在天黑前走出來看到公路,差點跪在馬路上。

raw-image

洛韶慈惠堂

17:50 隔天在附近還有行程(隊友去走蕨山),因此當晚就住在洛韶慈惠堂。洛韶慈惠堂位於救國團洛韶山莊旁,落成於民國72年,主祀為瑤池金母。傍晚抵達時因下著霧雨關係,慈惠堂周圍雲霧渺渺(旁邊還有一尊大觀音),還真頗有仙山靈氣的畫面。

raw-image

慈惠堂的住宿是通鋪(住宿請預先跟廟方聯絡),房間外面有浴室可以洗熱水澡(棒),有廁所,飲水機,有溫馨的領隊煮飯給我們吃,吃飽飯就在寬敞遮蔽的廟埕聽雨泡茶聊天,在這雲霧渺渺的山中古廟,堂中整晚播放佛音,還可搭配蟲叫,聊著中橫的過往繁華及心神嚮往的合歡越嶺古道,很洗滌身心耶。

同場加映(我沒演):

隔天車子來到139.1K處(就是下方照片),說是蕨山的登山口,我怎麼看都覺得不妙,前一晚走完見晴駐在所後膝蓋痛的本原蟲,當場說:我放棄!
目送隊員在領隊上去架繩後,也努力攀上去(揮手帕),我就到西寶國小去逛逛等他們下山啦~






avatar-img
20會員
106內容數
藉由健行登山與旅遊,探訪這片土地上曾經活著的記憶。 以行程路線記錄為主,努力認識花草蟲獸為輔。 那麼"吃"呢?邊走邊吃是一定要的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龜毛原蟲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得卡倫步道可通往遺世獨立的大禮大同部落及立霧山,立霧山南峰,據說就在得卡倫步道旁。2024年0403花蓮大地震,得卡倫與美麗的砂卡礑步道受損嚴重且有登山客罹難,短時間內無法重建復原,目前是封閉狀態。我寫這篇遊記,除了紀念我們探訪合歡越嶺道的遺跡,整個太魯閣地區的步道及山區,也不知何時才能再見。
橫嶺山步道是日治時期大雪山地區的居民用來搬運木材的木馬道,為當時大雪山林場的木馬古道之一,沿途有廢棄的木馬及燒炭窯遺跡。現在步道可從隧道口走到大雪山生態教室,單程全長約6.6K,很是優美的森林散步路線。我們從隧道口走步道上橫嶺山,進入少有人跡的林中探訪沙蓮山及笛吹山,繞回幽靜步道走一圈P行路線。
臺北遍路八十八(這個源自於四國遍路的"臺北遍路",是大家直接了當俗稱的,比較正式名稱應該是:臺北新四國遍路),以石佛編號來說,天后宮是一番和二番,普濟寺則是八十八番,去天后宮,再去普濟寺,就有始有終。(咦~中間的石佛呢?)
雖無法走合歡西峰下華岡,趁此機會,能造訪聞名的合歡溪步道也是很好。到梨山換小車,經過一片片高麗菜園後抵達合歡溪步道入口。步道路程坡度和緩,來回步行約3.5~4小時的合歡溪步道,沿途有柳杉林,蒼翠樹林環繞著碧綠溪水,冰涼溪水中現在還棲息著國寶櫻花鉤吻鮭喔~
本篇文章的路線沒什麼困難,入門百岳的路徑通常都是超清楚的,主要是曬大量的美景和小花照片。有號稱最輕鬆的百岳:石門山,以及散步看合歡山公路旁的花草,喝著高海拔咖啡。有寒冷北風上北峰,在清晨陽光中彎路探訪蒼勁的北峰名樹,碧悠悠的台灣池,一路百岳名山相伴點山頭(靠認山頭app)
蘇花古道是聯絡蘇澳與花蓮間最早的一條官道,建於清朝同治13年,大南澳越嶺段是目前蘇花古道仍保留的三段之一。從烏石鼻戰備道路出發,沿途可看到美麗的東澳海灣、烏岩角及稱為氣候分水嶺的烏石鼻,從有著豐富歷史及當地信仰中心的天后宮出來,繼續走朝陽國家步道一圈,還可摸一個龜山基石。天熱吃冰,肚子餓吃海鮮,真棒
得卡倫步道可通往遺世獨立的大禮大同部落及立霧山,立霧山南峰,據說就在得卡倫步道旁。2024年0403花蓮大地震,得卡倫與美麗的砂卡礑步道受損嚴重且有登山客罹難,短時間內無法重建復原,目前是封閉狀態。我寫這篇遊記,除了紀念我們探訪合歡越嶺道的遺跡,整個太魯閣地區的步道及山區,也不知何時才能再見。
橫嶺山步道是日治時期大雪山地區的居民用來搬運木材的木馬道,為當時大雪山林場的木馬古道之一,沿途有廢棄的木馬及燒炭窯遺跡。現在步道可從隧道口走到大雪山生態教室,單程全長約6.6K,很是優美的森林散步路線。我們從隧道口走步道上橫嶺山,進入少有人跡的林中探訪沙蓮山及笛吹山,繞回幽靜步道走一圈P行路線。
臺北遍路八十八(這個源自於四國遍路的"臺北遍路",是大家直接了當俗稱的,比較正式名稱應該是:臺北新四國遍路),以石佛編號來說,天后宮是一番和二番,普濟寺則是八十八番,去天后宮,再去普濟寺,就有始有終。(咦~中間的石佛呢?)
雖無法走合歡西峰下華岡,趁此機會,能造訪聞名的合歡溪步道也是很好。到梨山換小車,經過一片片高麗菜園後抵達合歡溪步道入口。步道路程坡度和緩,來回步行約3.5~4小時的合歡溪步道,沿途有柳杉林,蒼翠樹林環繞著碧綠溪水,冰涼溪水中現在還棲息著國寶櫻花鉤吻鮭喔~
本篇文章的路線沒什麼困難,入門百岳的路徑通常都是超清楚的,主要是曬大量的美景和小花照片。有號稱最輕鬆的百岳:石門山,以及散步看合歡山公路旁的花草,喝著高海拔咖啡。有寒冷北風上北峰,在清晨陽光中彎路探訪蒼勁的北峰名樹,碧悠悠的台灣池,一路百岳名山相伴點山頭(靠認山頭app)
蘇花古道是聯絡蘇澳與花蓮間最早的一條官道,建於清朝同治13年,大南澳越嶺段是目前蘇花古道仍保留的三段之一。從烏石鼻戰備道路出發,沿途可看到美麗的東澳海灣、烏岩角及稱為氣候分水嶺的烏石鼻,從有著豐富歷史及當地信仰中心的天后宮出來,繼續走朝陽國家步道一圈,還可摸一個龜山基石。天熱吃冰,肚子餓吃海鮮,真棒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2024,8,3洪災后往探羅木斯溪,步道入處已半毀,再入更艱難,幾番仆幾番起,抱憾止,折回;談復原十年也難! 洪災茂林心繫念 壁傾土流溪腸斷 徑埋竹亂枯木橫 路悼戀折千萬般
Thumbnail
四月擔心地震影響,五月憂心遇到暴雨,延期或取消露營行程,最後六月終於順利成行。儘管出發前幾日陰雨綿綿,到了星期六早上往戶外探頭,街邊地面乾爽,陽光微露笑饜,似乎是個好兆頭。這趟挑選了桃園復興鄉羅馬公路旁的合法經營的《培雅境休閒露營區》,離家近不用趕、慢慢來,輕鬆優雅地享用早餐後整裝出發。
Thumbnail
4/14 好山好水好大自然之小粗坑半日遊
Thumbnail
🍂🍂🍂🍂🍂🍂🍂🍂🍂🍂🍂🍂🍂🍂🍂🍂🍂🍂🍂🍂🍂🍂🍂🍂🍂🍂 20240203-04 週日清晨看著民宿窗外陰鬱的天空, 花蓮地區都埋在厚厚的雲層裡,但幸運的是 魯翁山一帶天氣很可以!Lucky~ 7點通過太魯閣牌樓,沿著峽谷抵逹慈雲橋
D5:南湖山屋-五岩峰-雲稜山屋-登山口 回程 循著來時路下山,由圈谷慢慢向上時,天色已亮。 回頭看著圈谷,雲開霧散。 原來我們去馬比杉山的那一天,是這五天中天氣最差的一天。 今天的天氣真好。 我在心裏感謝著老天爺,不用讓我一路淋著雨下山。 鋒面又退到三千公尺以下去了。 也讓
06/14/2014 這五天,我待在鋒面之上的南湖大山,有著行山者的閒情逸緻。 當然還有苦行。   明知道是下著雨的天氣,七天的北一段,南湖群峰加上中央尖山。 以前的話我就會直接選擇撤退,但是北一段有著進可攻,退可守的路線。 讓我意志堅定的仍要去山上。 還有因為,如果不去登山,我就要忍
08/22/2011 出門前的下午,朋友來電話。 興奮的告訴我,他去合歡西峰回來了。 我也替他高興,他真的有心,才會自己去登合歡西。 不然漫漫長路的合歡西峰,走起來也是個挑戰。   爬山的人都是呆子, 背著重重的裝備走在山裏。 晚上很冷,白天又很熱。 有時晴空萬里,突然又下了場雨,急
Thumbnail
草嶺古道全程9KM,需時3-4小時,從南港遠望坑到宜蘭大里之間。途中風景優美,有著濃鬱的自然風味和歷史風情。這篇文章記錄了作者與姊姊的行程,從福隆火車站出發,一路徒步探索美景,感受山林大自然。文章充分描述了行程中的景觀、人文和食物體驗,是一篇具有地方特色的遠足故事。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2024,8,3洪災后往探羅木斯溪,步道入處已半毀,再入更艱難,幾番仆幾番起,抱憾止,折回;談復原十年也難! 洪災茂林心繫念 壁傾土流溪腸斷 徑埋竹亂枯木橫 路悼戀折千萬般
Thumbnail
四月擔心地震影響,五月憂心遇到暴雨,延期或取消露營行程,最後六月終於順利成行。儘管出發前幾日陰雨綿綿,到了星期六早上往戶外探頭,街邊地面乾爽,陽光微露笑饜,似乎是個好兆頭。這趟挑選了桃園復興鄉羅馬公路旁的合法經營的《培雅境休閒露營區》,離家近不用趕、慢慢來,輕鬆優雅地享用早餐後整裝出發。
Thumbnail
4/14 好山好水好大自然之小粗坑半日遊
Thumbnail
🍂🍂🍂🍂🍂🍂🍂🍂🍂🍂🍂🍂🍂🍂🍂🍂🍂🍂🍂🍂🍂🍂🍂🍂🍂🍂 20240203-04 週日清晨看著民宿窗外陰鬱的天空, 花蓮地區都埋在厚厚的雲層裡,但幸運的是 魯翁山一帶天氣很可以!Lucky~ 7點通過太魯閣牌樓,沿著峽谷抵逹慈雲橋
D5:南湖山屋-五岩峰-雲稜山屋-登山口 回程 循著來時路下山,由圈谷慢慢向上時,天色已亮。 回頭看著圈谷,雲開霧散。 原來我們去馬比杉山的那一天,是這五天中天氣最差的一天。 今天的天氣真好。 我在心裏感謝著老天爺,不用讓我一路淋著雨下山。 鋒面又退到三千公尺以下去了。 也讓
06/14/2014 這五天,我待在鋒面之上的南湖大山,有著行山者的閒情逸緻。 當然還有苦行。   明知道是下著雨的天氣,七天的北一段,南湖群峰加上中央尖山。 以前的話我就會直接選擇撤退,但是北一段有著進可攻,退可守的路線。 讓我意志堅定的仍要去山上。 還有因為,如果不去登山,我就要忍
08/22/2011 出門前的下午,朋友來電話。 興奮的告訴我,他去合歡西峰回來了。 我也替他高興,他真的有心,才會自己去登合歡西。 不然漫漫長路的合歡西峰,走起來也是個挑戰。   爬山的人都是呆子, 背著重重的裝備走在山裏。 晚上很冷,白天又很熱。 有時晴空萬里,突然又下了場雨,急
Thumbnail
草嶺古道全程9KM,需時3-4小時,從南港遠望坑到宜蘭大里之間。途中風景優美,有著濃鬱的自然風味和歷史風情。這篇文章記錄了作者與姊姊的行程,從福隆火車站出發,一路徒步探索美景,感受山林大自然。文章充分描述了行程中的景觀、人文和食物體驗,是一篇具有地方特色的遠足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