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開書店?

為什麼要開書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很多人會問「為什麼要開書店?」


當然不是要開來讓人掙扎進不進門用的。書,做為人類文化、思想與知識的載體,對獸編來說,就是超級無敵迷人的一種存在。


不論它是以何種形式被閱讀著,石板、竹簡、紙本、電子、甚至虛擬實境;更不論取得是否付出費用或經過多少碳排放。(獸編如果去世,也是可以燒一些書給我,毋需擔心環保的問題。只要記得書必慎選,不然我會托夢給你。)


回到開書店這件事,其實也沒這麼複雜,就像賣滷肉飯的老闆一樣,美好的、足以餵養身心靈的事物,我們都期待能以合理的價格向大眾兜售,形成良好的經濟循環,並一起感到幸福。


書市或許面臨快速的社會變遷,正處在一個亟需轉型,甚至挽救的低潮景況,但那不代表這個產業就必須結束或屈服在現有的經濟框架之下,或莫名其妙的詛咒之中。至少書裡面不是這樣說的。


「書,是靈魂的鏡子。」—Virginia Woolf


如果你今天也被網路上的各種發言嚇得驚慌失措失了魂,請趕快到書店買幾本書,回家安放照看,細心呵護我們可愛的靈魂吧!(當然到圖書館借書也是很好的唷~)


raw-image


avatar-img
小獸書屋的沙龍
16會員
170內容數
這世界有太多知識,有一些看似無用,但是卻在某些時候可以派得上用場,這裡將不定期的供應有趣的動物、環境小知識,從熱門到冷門,讓我們一起了解這個廣闊的世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小獸書屋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激進1949:白色恐怖郵電案紀實》 本書梳理了第一手史料,透過訪談多位郵電案受難者,重現當年郵電工人創辦的刊物《野草》,再現戰後台灣勞工和底層民眾的苦悶和不滿,乃至紛紛投入抗爭的激情年代。 ​ 《不只哀悼—如果記憶有形狀》 此書藉由爬梳德國轉型正義中的文化實踐案例,反思台灣的不義歷
新聞是現代全球化社會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我們需要依靠它來瞭解發生在世界各地的事件。新聞是資訊的傳播者,更是公眾意識的塑造者和社會的監督者。 媒體還承擔著監督政府、揭露腐敗、促進公眾參與等重要功能,我們關注新聞媒體,就是關注社會、關注公共利益、關注我們自身的參與和責任,因此新聞的準確性非常重要。
如果要去形容「外勞」二字,你腦海中的詞彙會是什麼呢? 「燒殺擄掠」、「髒臭不堪」還是「拼命賺錢」、「努力拚搏」呢? 為什麼現在許多人改使用「移工」來稱呼外籍勞工,而不是「外勞」?獸編自己的理解是:因為「外勞」二字在台灣社會已被貼上較多負面的標籤,還有去看字義,除了外籍勞工這個詞為本身的意
《激進1949:白色恐怖郵電案紀實》 本書梳理了第一手史料,透過訪談多位郵電案受難者,重現當年郵電工人創辦的刊物《野草》,再現戰後台灣勞工和底層民眾的苦悶和不滿,乃至紛紛投入抗爭的激情年代。 ​ 《不只哀悼—如果記憶有形狀》 此書藉由爬梳德國轉型正義中的文化實踐案例,反思台灣的不義歷
新聞是現代全球化社會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我們需要依靠它來瞭解發生在世界各地的事件。新聞是資訊的傳播者,更是公眾意識的塑造者和社會的監督者。 媒體還承擔著監督政府、揭露腐敗、促進公眾參與等重要功能,我們關注新聞媒體,就是關注社會、關注公共利益、關注我們自身的參與和責任,因此新聞的準確性非常重要。
如果要去形容「外勞」二字,你腦海中的詞彙會是什麼呢? 「燒殺擄掠」、「髒臭不堪」還是「拼命賺錢」、「努力拚搏」呢? 為什麼現在許多人改使用「移工」來稱呼外籍勞工,而不是「外勞」?獸編自己的理解是:因為「外勞」二字在台灣社會已被貼上較多負面的標籤,還有去看字義,除了外籍勞工這個詞為本身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