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在很久以前,台灣人熱衷祭拜,從神明到鬼怪都不放過,尤其是秋冬時節的「謝冬尾」祭典更是盛大。但人們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角色——那個在供桌上為神靈舉著蠟燭的「燈猴」,從未得到特別的祭祀。
因為這個疏忽,憤怒的燈猴在一個冬至日向玉皇大帝告狀,控訴台灣人不知感恩,還拿湯圓到處玩耍。震怒的玉帝下令要讓台灣島沉入海底。雖然眾神明極力勸阻,但玉帝已決意要懲罰台灣人。
在這危急時刻,與民眾最親近的土地公於心不忍,不但告知百姓真相,還向觀世音菩薩求救。而百姓得知後,不忍連累眾神,特地舉行儀式送神返天。隔日,天神見民間「送神」後,缺乏神靈庇護,所以派遣天兵天將下凡鎮守,這就是「二四送神、二五神下降」習俗的由來。
當時的台灣人以為這是最後的時刻:他們宰雞殺鴨祭祀,全家團聚吃最後的晚餐,分發財物以備黃泉路費,然後守候等待命運降臨。然而,奇蹟出現了!在觀世音菩薩與眾神的求情下,加上百姓虔誠的祈求,玉帝最終收回成命。
當第二天清晨到來,發現台灣安然無恙的百姓欣喜若狂,趕緊焚香謝神,這就是「開驚」的由來。他們走訪鄰居互道恭喜,就成了「走春」;探望娘家親戚的習俗,則演變成「轉外家」。第四天,人們迎請眾神歸位,也就是「初四濟神」的由來。
這個傳說最早記載於1936年的《台灣民間文學集》中,在各地都有不同版本的流傳。與中國的「年獸」傳說相比,這個故事更貼近台灣的自然環境和在地特色。燈猴和地震都是台灣常見的自然景象,故事中反映出台灣人對這片土地的依戀與敬畏。
更值得深思的是,面對滅頂之災時,台灣先民沒有陷入混亂,反而用最虔誠的心進行一連串的告別儀式。這不只反映了先民面對生死的智慧,更展現了對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連結。
時至今日,當我們在過年時進行各種傳統習俗,或許該想想:這不只是例行公事,而是承載著先民面對生死關頭時,對生命、親情和土地的珍惜。這份情感,才是真正「著根台灣」的寫照。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重新認識這個幾近消失的在地傳說,不只是找回文化記憶,更是重新連結與這片土地的情感。因為唯有認識自己的根,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有屬於自己的文化靈魂。
標籤:#台灣傳說 #過年由來 #民間故事 #台灣文化 #年節習俗 #文化傳承 #在地記憶 #走春習俗 #送神習俗 #傳統節慶 #台灣歷史 #民間信仰 #土地公 #文化記憶 #建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