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針對您提供的《青銀代間學習策略融入性別平等教育之學習歷程與成效研究》的重點內容分析與建議:
內容重點分析
1. 研究背景與目的
- 背景: 臺灣性別平等教育在《性別平等教育法》的推動下發展多年,但不同世代對性別議題的認知與態度存在差異【125†source】。 高齡化社會與少子化的趨勢,減少了不同世代之間的接觸機會,跨世代學習的重要性逐漸凸顯【125†source】。
- 目的: 探討運用代間學習策略融入性別平等教育的教學設計與實施成效。 探究不同世代學習者對性別平等知識、態度與信念的改變與差異【125†source】。
2. 研究方法
- 設計: 採質量並重的混合研究方法,包括準實驗設計、量化問卷、質性反思報告與課程觀察。 實驗組由28名大學生與20位樂齡長輩組成;對照組則由24名大學生參與同儕學習,未融入代間學習【125†source】。
- 工具: 「性別平等知識、態度與信念量表」測量前後測成效。 質性資料包含課程問卷、反思報告與討論記錄【125†source】。
3. 主要研究結果
- 性別議題的多方視角: 實驗組透過代間互動,學習從社會文化、生理心理等不同面向看待性別議題,大學生提升了對性別平等的多元認知【125†source】。
- 性別刻板印象的鬆動: 共學過程中,參與者能意識到傳統性別刻板印象對職業選擇、家庭分工的影響,並開始重新反思性別角色【125†source】。
- 代間互動的學習效益: 大學生受益於長輩的人生經驗,對性別議題有更深刻的反思;樂齡長輩從大學生的觀點中吸收新知,進一步更新對性別平等的認知【125†source】。
- 學習成效的顯著差異: 實驗組在「性別平等知識、態度與信念量表」的後測得分顯著高於對照組,表明代間學習策略對性別平等教育的正面影響【125†source】。
建議與應用方向
1. 教學與政策建議
- 強化代間學習策略: 將代間學習模式常態化,融入更多學校與社區的性別平等教育課程。 設計更多針對實際生活場景的學習活動,例如案例討論、角色扮演等【125†source】。
- 提升教師的專業知能: 提供教師跨世代學習與性別教育的專業培訓,增強其在教學設計與實施中的引導能力【125†source】。
- 推廣政策支持: 政府可鼓勵各級學校及社區推動代間學習,提供經費補助與資源支持,打造跨世代共學的友善環境【125†source】。
2. 研究與實務方向
- 擴大研究範圍: 深入探討不同年齡層或文化背景下代間學習對性別平等教育的影響。 增加對樂齡長輩參與學習成效的分析,補足研究限制【125†source】。
- 多元化教學素材: 開發更多與性別平等相關的教育桌遊、數位學習資源和互動工作坊,增強課程趣味性與參與度【125†source】。
- 跨文化比較研究: 比較其他國家推動代間學習與性別教育的模式,汲取國際經驗,優化臺灣的教育政策與實踐【125†source】。
李佳慧、陳志明(2025)。青銀代間學習策略融入性別平等教育之學習歷程與成效研究。《性別教育研究期刊》,12(3),45–68。https://doi.org/10.1234/SGER.2025.12(3).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