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流平台的商業模式:從影碟店說起
過去,人們流連於片源豐富的影碟店,不買也可以挑很久,雖然大部分人真正會買的是少數熱門片。 試想,如果店內只有寥寥幾款熱門影碟,反而將乏人問津。那些五花八門、裝點貨架的經典和冷門片,其價值在於創造「氛圍感」,從而帶旺客流,促進熱門影碟銷售。
串流平台更加能將此種商業價值規模化變現。Netflix和Disney+等串流平台雖有海量片庫,但大多數訂戶還是只會觀看收視排行榜上的熱門片而已。但是,如果平台只有熱門片版權,用家會嫌資源選擇太少,不值得訂閱。
用家每購買一張影碟,都需要為其生產成本買單,但串流平台在內容複製方面有更強的規模效應。用家訂閱串流平台可視作購買一種可能,例如為「有1%可能觀看某部影片」而付費。只要訂戶數足夠多,平台的收入就能積少成多,將相同內容複製、分發給每個訂戶的成本卻因規模效應而降至極低。實體影碟在這方面難以跟串流競爭,便捷性也不如串流。
Amazon Prime Video出品,香港取景影集"Expats"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標準收藏)
美國的The Criterion Collection(標準收藏)公司就是在串流競爭環境之下,仍有生存之道的實體影碟商。標準收藏向來以發行高質、有品位的Blu-ray和DVD著稱,在電影圈內享有聲譽。
CC向我們展示了傳統影碟商應對串流平台競爭的一種方法是反其道而行:將實體產品做得更加高檔,增加其附加價值,從日漸萎靡的少數目標受眾口袋裡掏出更多錢。考慮影碟的製造工藝和成本,跟工廠落訂單往往至少要幾千張起步,如果市場太細就難以回本,發行商應該選擇有足夠多受眾的內容發行影碟。但市場也不應該太大,否則將面臨串流平台的殘酷競爭,影碟商能夠支付的版權費對片主而言根本不值一提。在上述種種商業考量之下,CC構建出其「獨特」的片庫。
傳統影碟商的轉型之道
2019年,標準收藏也順應數位潮流,成立了自家串流平台:The Criterion Channel。
跟Netflix等財大氣粗、片庫豐富的主流平台相比,小本生意更適合採用 「貨如輪轉」的運作方式:有限的資金購買少量片源,不斷上架新片、下架舊片,靠頻繁更新豐富片庫——背後對應更快的資金周轉。據稱CC每90天就會下架一批電影,而另一對手MUBI的影片更新頻率更快。

2025年2月,The Criterion Channel上線楊曜愷編導、區嘉雯和李琳琳主演電影《從今以後》
CC每月都向會員推介片單,同時配合相應電影上架。片單聚焦若干主題,選片拓展深度,內容豐富或令影迷應接不暇。月度片單背後折射出運營者對於影片版權的組織能力,相信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40年來耕耘影碟發行業務所建立的資源優勢。
訂戶方面,如前文所述,不再是為購買影碟100%付費,而是轉型為購買「一種可能」,但有別於大型串流平台的是:並非僅有「1%可能」。CC依靠品牌聲譽吸引電影深度愛好者和從業者,他們相較大型平台用家更有可能是active subscribers,並且涉獵更多影片,再由忠實擁躉將口碑傳播開去。CC的訂戶事實上在為觀看影片之「較高可能性」付費,一種介於影碟和大型串流之間的商業模式。
也許,人工精心挑選的片單較演算法更能激發訂戶的觀影慾。不過,當AI進一步被運用於量身定製片單,此類小型平台的生存空間也許將會變得狹隘。

延伸閱讀:華語電影的歐洲票房(1)數據概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