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閒時會上Threads看看社會上發生的大小事,或許是因為我常常關注書籍的領域,所以大數據也會將類似主題的文章推薦給我。這幾天剛好遇到台北書展展期,不少網友們發文感嘆自己去年買了幾本,但實際上閱讀完的卻遠遠不及買回來的數量,此時就出現另一派聲音告訴大家書不是「商品」,買多了放著也沒關係,總有一天你會在需要的時候將他從書櫃中拿起來閱讀,以此增加購買書籍的「想要」。
以上截圖取自Threads。
難道,真如他們所說的,買書這個行為就是一件有意義的事嗎?我個人認為並非如此,甚至認為這是資本主義的呢喃,而他兜售的不是書籍,而是一種「期望」和「虛榮」:只要我買了書,書總有一天會幫上我;只要我買了書,我在人眼中就會是腹有詩書氣自華;只要我買了書,我就有無盡的選擇,這是件划算的事──即使我從頭至尾都沒有打開這些書。商人們就是利用這樣的心態,將「想要」包裝成「需要」,並將這些神話以書籍的形態販賣給人們。
閱讀之於我的人生就是像窗戶之於建築物一樣的存在,透過閱讀,我可以接觸不一樣的思想、不一樣的故事,再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就構成了我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因此,於我而言,光是「購買書籍」這個行為並無法提供任何意義,只有翻開閱讀的當下,才能汲取其中的價值。自然了,若買書的目的只是作為擺飾用途的話,那麼「購買書籍」這個行為也是有其意義的,但絕非上述Threads用戶所言那般,以閱讀為目的去購買,買了不看是無法獲得其中意義的。(但書商可以從中獲得利益XD)
「那些只買一本書、並在讀完後將其處理掉的人,不過是將消費心態套用到書籍上罷了。」這句話非常值得推敲。首先,「閱讀」在這裡已經被神聖化了,他被形塑成一種脫離世俗、高人一等、超越物質形態的行為;再來,他再將日常(或是庸俗?)的消費行為與其相提並論,暗示以金錢換取神聖的書籍是筆相當划算的交易,使人們相信並樂意為了這個神話買單。實際上說出這句話的人更加貼近那所謂的消費心態,一邊杜撰著閱讀的神話,另一邊哄著讀者,讓大家心甘情願拿出大把鈔票購買書籍,可見其居心。除此之外,「囤著書以備不時之需」這個概念也容易讓我們無端冒出假性的需求來,其實街角的書局都有大量庫存,如果忽然想看哪一類書籍的話,只要走出門逛逛就可以了,還可以順便運動呢!
以上是想提醒大家,消費前要多審視自己的需求,網路上的言論滿是消費主義所設下的陷阱。若是常年有閱讀習慣的書友,也是可以趁著書展期間,將自己有興趣的書籍買起來!以文化的角度出發的話,還是希望大家能夠購買書籍(在審視過自己的需求與能力的前提下),有能力的話也可以將線上消費轉至實體店面消費,多多支持優質的文化產業,讓他們能順利經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