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節前,聽了暨南大學國際企業系駱世民教授的演講,面對AI有一點開竅了,尤其是生成式AI更吸引我的興趣,他強調只要下對指令(prompt),生成式AI可以生成一篇新聞文章、一段程式碼、各種風格的畫作,甚至特定人的聲音與容貌影像等等。
以前只知道有人炒AI概念股,什麼晶片啊、算力啊,就這些了!春節連休幾天中的玩弄生成式AI,總算有機會弄清楚大概是什麼一回事了。根據報導:在和生成式 AI 互動的時候,可以設想生成式 AI 是個「人」,請用和人互動的方式和它互動,另外因為生成過程本身是按照機率,因此生成內容未必正確,所以使用觀念上採取「給任務」而非「搜尋」。於是上網尋找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的教學,學習和生成式 AI 溝通的技巧,嘗試產生一篇文章。而「被消失的新春團拜」(https://vocus.cc/article/67a004bdfd8978000108ea22)一文,正是第一篇生成式AI替我寫出來的文章。
在創作的過程中,就像跟一位小助理溝通一樣,告訴他該怎麼做,對於生成結果進行多次修正,有時反而被要求清楚描述你要它完成的任務,並且提供參考資料或格式給它!這篇生成式 AI 產生的文章中,被混合了我未提供的內容與事實,但是口吻卻極度近似我以往寫作的風格。生成式 AI的生成過程是按照機率產生,可以推論它的資料庫裡被餵了不少「慣老闆」的例子。
由於發表上篇文章時,未標明是生成式 AI 產生的文章,純屬虛構;但卻無意中踩到了某些人的痛腳,2-3小時後就接到了許多關切的電話,其中一兩位比較熟的,就明白的表示希望能撤下這篇文章;我在部落格發表文章主要是要爭取流量、賺不到幾分錢,也就答應在運動完後就刪除這些連結。
以為做完了刪除這些連結,就可以歲月靜好高枕熟眠了,不料第二天傍晚又接到了一位女老闆的電話,劈哩啪啦的被數落一頓不守信用,沒照約定刪除文章;的確如此,我把文章的閱覽權限,從公開閱覽更改為格友才能閱讀,她不是格友理論上會讀不到。既然如此,我就當下改成付費閱讀,叫她再度上網閱讀,想敲她一筆;但是她還是免費就閱讀到了,而且把截圖傳給我。被「茹」的沒辦法,索性把部落格中的文章直接刪了,總可以解決了吧。但是,但是,她依然能夠把文章的截圖傳給我,我「矇」了,不歡而掛了線。
後來去請教學校資管系的教授才明白,有些手機會把你所做、所閱覽的全部備份在手機裡,在點閱而來源不在時,顯示出的是備份畫面,這就是當晚兩個人畫面兜不攏的原因。
經過這次經驗,套用駱世民教授的話做為結束,「面對AI,如何善用而不濫用?」
附圖是生成式AI的道歉函。
你的鼓勵是我創作的泉源,請不吝給「小愛心」或按「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