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幻燈片」(Magic Lantern Slides)在很早就有以手工上色的方式出現,但如果要討論真正以攝影技術製成、能夠「天然呈現色彩」的影像,則要從彩色攝影技術的演進開始講起。以下是較重要的里程碑與時間點:
1. 最早的彩色攝影嘗試(19 世紀中葉)
- 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James Clerk Maxwell)的三色分色實驗,1861 年
通常被認為是第一張實驗性質的「彩色照片」。麥克斯韋提出了「三原色理論」,並由攝影師湯瑪斯·薩頓(Thomas Sutton)拍攝了一條彩色緞帶,利用紅、綠、藍三張黑白底片分別過濾,再重疊投影,最終可在螢幕上看到彩色影像。 - 雖然影像只是投影出來,且流程繁瑣,但證實了利用「三原色分色再疊加」可以實現彩色攝影的原理。
- 路易·杜科·迪豪龍(Louis Ducos du Hauron)與夏爾·克洛(Charles Cros),1870 年代
這兩位法國發明家各自發表了彩色攝影的理論與嘗試,包括疊印法、染印法等。但這些早期技術在當時並未成為「普及」的商業產品,大多停留於實驗階段。
2. 早期彩色幻燈片的出現(手工著色與攝影彩色版)
- 手工上色的魔幻燈片(18~19 世紀)
在真正的彩色攝影發明之前,許多幻燈片(Magic Lantern Slides)是用黑白照片或玻璃板,再由工匠或藝術家進行手繪、手工上色。這些「彩色」畫面雖然可投影出色彩,但並非攝影本身就擁有色彩,而是後期人工著色。 - 天然色幻燈片(Autochrome 等),1900 年前後到 1930 年代
真正可拍攝出「天然色」並能製作成玻璃幻燈片的技術,最終在 20 世紀初開始商業化。 - 盧米埃兄弟的奧托克姆(Autochrome),1907 年
法國盧米埃(Lumière)兄弟發明的「奧托克姆彩色乾板」是第一個成功商業化的彩色攝影工藝。它利用馬鈴薯澱粉顆粒分別染成紅、綠、藍,均勻塗布在玻璃板上作為濾色層,再在其上感光,沖洗後就能得到正像影像。由於圖像在玻璃上成像,所以直接拿來投影,就成了早期的「彩色幻燈片」。 - 由於 Autochrome 製作與曝光都較複雜,色彩再現也並非非常鮮豔,但在當時卻是劃時代的突破,讓大眾能真正看到「拍出來」的彩色影像。
3. 現代化的彩色正片與幻燈片(20 世紀中葉)
- 柯達克羅姆(Kodachrome),1935 年
美國伊士曼·柯達公司(Eastman Kodak)推出的柯達克羅姆,是最早大規模量產、採用「分層感光」技術的彩色底片。它的出現標誌彩色幻燈片在大眾市場的普及。因為 Kodachrome 屬於「正片」(又稱幻燈片、Transparency),沖洗後的膠片可直接放入幻燈機投影,色彩鮮豔,層次豐富。這種幻燈片在 20 世紀中期成為主流的投影片材料。 - 愛克發彩色正片、伊士曼其他品牌
之後出現的 Agfacolor、Ektachrome(伊士曼·柯達在 1940~50 年代推出)等產品,也都屬於彩色正片系統。簡化了前期和後期流程,讓彩色投影片的拍攝和放映越來越普及。
4. 彩色幻燈片的發展與衰退
- 在 20 世紀下半葉,彩色正片拍攝與幻燈片投影(例如家庭度假幻燈片放映)一度是非常普及的家庭娛樂形式。
- 然而,隨著 20 世紀末到 21 世紀初數位攝影技術崛起,傳統膠片幻燈片逐漸被數位投影、電子檔放映等技術取代,成為攝影史中的一個重要階段。
小結
- 最早「有色彩」的幻燈片:可追溯到 18~19 世紀靠手工上色的玻璃幻燈片,但那不是真正的「彩色攝影」,而是人工著色。
- 最早的「彩色照片」原型:一般公認是 1861 年由麥克斯韋的三原色分色實驗所拍攝的彩色影像。
- 第一套商業化的天然色攝影技術:1907 年盧米埃兄弟推出的 Autochrome 乾板。它也能用作彩色幻燈片。
- 現代普及的彩色正片幻燈片:1935 年柯達推出 Kodachrome 之後,彩色幻燈片才在全球範圍內廣為人知並應用。
因此,若我們要嚴格區分「手工上色」與「攝影本身具備的色彩」,那麼「最早的彩色照片或彩色幻燈片」大致可以追溯到 19 世紀中葉至 20 世紀初期之間的各種彩色攝影實驗與工藝。最成功且真正普及的彩色幻燈片時代,則是從 1907 年的 Autochrome 開始,一直到之後柯達與其他品牌在 20 世紀中葉的發展與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