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者經濟 IMO 📣 週報 #83|改變人生的心靈課,不會指責你是錯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嗨!我是本週【創作者經濟 IMO】電子報的主編雨果.Hugo,目前和閱讀筆耕每雙週輪值一次編輯,帶你一起回顧本週精選文章(每週一上午 6 點派報)。也歡迎大家一起來「Matters 創作者經濟討論區」即時交流。

  • 訂閱【創作者經濟 IMO】電子報,每週一上午六點迎接創作美好時光。
  • 電子報是以 Heptabase 編輯,免費試用 7 天,和我們一起寫下 IMO。
  • 瓦基「卡片盒筆記實戰課」從靈感捕捉到高效產出的知識管理系統,使用我們的折扣碼「IMOYU92」,額外享 92 折優惠!

raw-image

這份電子報每週精選數則「Matters 創作者經濟討論區」的交流,鼓勵大家踴躍說出自己的觀點,所以取「IMO」(In My Opinion)作為名稱中的一部分。

我們關注各種對「創作者經濟」有益的各種話題,例如創作技巧(不侷限於寫作)、心態及習慣養成、閱聽方法(輸入)、筆記方法(輸出)、文案、SEO、社群經營、數位行銷、數據分析、不同創作平台比較⋯⋯終而實現創作有價,結成「創作者經濟」的果實。

自從轉換跑道進入大健康產業後,我終於從冷冰冰的帳務數字工作中脫離,轉為服務活生生有溫度有感情有故事的長者。

為了提供更好服務,我也固定每週安排時間至雙北地區的關懷據點、日照中心、里長長照據點當志工,陪長輩聊天做勞作玩遊戲。

神奇的是,即使沒有直接的收益,每次做完服務內心都有被療癒、充滿電的感覺!

我發現,當我開始付出時,其實獲得最多的禮物是自己

PS:我目前有幸跟數位善良、具有服務熱忱的企業主組成長者服務團隊,我們正在尋找雙北、基隆地區的關懷據點、日照中心及里長長照據點,若您有認識或剛好就是相關負責人,請聯繫我(請來信 huangsinhua@gmail.com),謝謝!

至桃園喜大人日照中心陪伴長者做燈籠

至桃園喜大人日照中心陪伴長者做燈籠



❏ 本週焦點

🔸 台灣第一主持人張菲專訪!首談退隱真相
🔸 好書推薦《AI 賦能新學力》
🔸 寧可冒險,也要選擇最精彩的可能性
🔸 有目標的寫作,讓你寫的每一個字都不浪費
🔸 改變人生的心靈課,不會指責你是錯的
🔧 9 個我用來有效提升工作的 AI 應用方式
🌍 區塊鏈也能買股票!代幣化 RWA 協議 Backed Finance 如何實現普惠金融?
🌍 合約網格教學:做多、中性、做空策略、參數設定、風險、常見問題一次看


台灣第一主持人張菲專訪!首談退隱真相

閱讀筆耕 🙋 IMO :成為「無我」的主持人

上週 #82週報#9卡片盒筆記專欄 剛好在聊「會議」主持人,很奇妙地,這個禮拜演算法就推薦我這部影片,教我怎樣做個優秀的「訪談」主持人。

張菲能在主持界歷久不衰,關鍵就在於他堅持「沒有自己」的主持哲學:

  • 主持人的重點是「襯托」,不是「表現」

現在很多主持人太有自己風格,甚至會搶走嘉賓的光環。但張菲指出,真正成功的主持人,應該讓舞台發光,而不是讓自己搶戲。主持人不是主角,而是「做給別人表演」,不管嘉賓是大咖還是新人,都要把對方當成最值得尊敬的佼佼者,首要任務是讓他放鬆,安心發揮,展現最好的一面。

  • 宅心仁厚,總是對人保持善意

張菲認為,主持人除了有才華,人緣和口德才是能走得長遠的關鍵。他始終保持「宅心仁厚」,對嘉賓懷抱善意,不犀利、不低俗、不攻擊,讓節目充滿正能量。這也是為什麼,他的節目不只是好看,還讓人看得舒服。「風趣幽默,而不是刻薄」,才能讓觀眾喜歡,嘉賓也願意來。

  • 點滴累積信任,而不是一時的話題

在他看來,一個好的主持人,重點不是當下奮力搏眼球,而是「曲終人散後,觀眾心裡還留有你的印象」。這份信任與好感的長期累積,才是主持人能真正放進口袋的寶貝,也是讓觀眾願意一直支持的關鍵。

不管是運用在創經 IMO 的人物誌訪談,還是每週五的 AMA(Ask Me Anything) 專題交流,這部影片都帶給我很多啟發,也推薦給你!


好書推薦《AI 賦能新學力》 by 朱敬一

這本書提供了不少的例子與教案對話,好讀好懂。在我所讀過的所有 AI 文獻中,這一本最 convincing。

AI 的角色是 enabling,做我們知識醖釀的幫手,尤其是釐清、整理、杷梳我們原本可能會昏頭漲腦的東西。

對於極端細微、頗為艱深的知識,AI 可能掌握有誤差。但是對於絕大多數「非大師級」的物理、化學、數學、歷史、文學、音樂等,AI 的正確掌握不成問題。而且,AI 可以用深淺不一的方式呈現知識,與學生做循循善誘的互動。

雨果・Hugo 🙋 IMO :AI 是最有耐心的老師

這篇分享讓我想到先前訪談商務英語培訓師 Lewis,他分享不少關於如何使用 AI 工具自學英語口說。

傳統上很多人不敢開口講英文就是被老師過度糾正導致信心全失,而 AI 擁有無限的耐心,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參考〈AI 與語言學習的交融!創作者自定義化學習新體驗〉。


寧可冒險,也要選擇最精彩的可能性 by Brandon Sanderson

閱讀筆耕 🙋 IMO:大師的創作心法

以「寰宇」系列作品《颶光典籍》、《迷霧之子》廣受歡迎,人稱「山神」的美國奇幻小說家 Brandon Sanderson 的創作心法是:

Always err on the side of what’s awesome.

他鼓勵創作者(特別是作家)在創作時,與其保守行事,不如大膽選擇最酷、最有趣的點子;就算不符合原本的規則或框架,也值得一試,因為只要對故事有幫助,總能找到讓它成立的方法。

寧可冒點風險,也要選擇最精彩的可能性!


有目標的寫作,讓你寫的每一個字都不浪費 by Jemmy Ko

每次萊恩讀書,就會把金句、重點寫在 10 x 15 公分的筆記,然後取個名字,收藏起來。每天寫 3 張筆記,一年就收集了 1095 張「筆記小卡」。把同樣名字的筆記放一堆,就能組成一個小章節;把關係密切的章節照順序排一起,就寫成一本書。

知識的裂解順序就是這樣:書 → 單元 → 章節 → 段落 → 句子。

就像把物質拆到剩分子,寫作發揮功用的最小單位就是「字句」。當你用心思考、淬鍊知識,把字句寫成一張張筆記,你就有了打出好牌的條件。

萬一你是有策劃的收集 1095 張筆記,而且還在筆記之間引用、串連?那你的寫作就會變成「神經網絡」,隨著時間不斷變動、生長。

雨果・Hugo 🙋 IMO :拆解成最小執行單位

別妄想一步登天,先從「最小執行單位」開始。寫作如此,網站流量累積如此,任何任務都是如此。

當我們把龐大任務層層細分後,就能撥雲見日,找出最容易、能立即行動的部分。

動起來,才有機會實現目標,而「拆解」就是關鍵的第一步。


改變人生的心靈課,不會指責你是錯的 from 經理人

比爾.蓋茲(Bill Gates)在《原始碼:成為比爾・蓋茲》自傳中,回顧自己的一生,發現形塑他一路走來所有的關鍵,其實都在他早年的成長歲月,以下內容節錄自書中:

後來我才知道,克雷希博士的童年過得很辛苦,他曾經被虐待,但戰後決定放下心中的憤怒,將人生奉獻給他所形容的「把愛傳遞出去」。

他當然知道,跟他小時候的經歷相比,我的問題根本微不足道。但是他從來沒有貶低我當時正在經歷的煩惱。他曾對我說:「你是幸運的孩子。」我凝視著窗外的景色,沒有回答。但我心裡知道,他是對的。

後來,父親跟我分享了克雷希博士對他們說的話:「放棄吧,」他對我父母說,「他會贏的。」放手吧,不要強迫,給你兒子更多自由。

雨果・Hugo 🙋 IMO :人人都需要被傾聽與理解

比爾.蓋茲在書中分享他從小並非典型愛唸書的學生,甚至成績相當不理想。他只願意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投入心力,也因此與父母產生不少爭執。

而轉捩點就發生在比爾.蓋茲父母向查爾斯.克雷希博士(Dr. Charles Cressey)求助後。

克雷希博士是一名社會工作者,經營自己的診所。他的專長是教導醫學院學生如何對待病人,以及協助解決伴侶關係問題。

在對話過程中,比爾.蓋茲充分感受到被理解關心,他逐漸敞開心扉來跟父母對話。同時,克雷希博士也透過智慧引導比爾.蓋茲自己得出結論。

克雷希博士沒有對我下指導棋,而是幫助我理解到:

  1. 我的父母愛我。
  2. 我不可能永遠待在他們的屋簷下。
  3. 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他們是我的盟友。
  4. 他們並沒有做錯什麼事,一直覺得他們有錯,是很荒謬的想法。

人人都需要被傾聽與理解,對此我有很深的體會。

猶記得剛入行保健產業時,也容易流於推銷(直接跟對方說這產品的優勢與好處),但其實客戶往往只在意產品能否真正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因此我有一段時間東西很難銷售出去。

在意識到問題後,我把過去「80% 說明 20% 傾聽」的時間,調整成「80% 傾聽 20% 說明」。確認聆聽到客戶真實需求後,才會明確告知這產品有機會幫助到他們解決什麼問題,而客戶幾乎都會願意一試。

對於創作者來說,寫作也是在銷售我們的想法,當我們願意深入了解受眾真實需求,我們更有機會產出讓他們買單的創作。


創作者與數位生活

9 個我用來有效提升工作的 AI 應用方式 by 郭政佑 Kevin

  1. ChatGPT 協助我寫出更好的 Prompt
  2. Felo 解決了我 90% 的搜尋需求
  3. Gemini 的超強研究功能
  4. CP 值最高的圖像生成工具 — Freepik
  5. 電商最好用 — Flair ai
  6. 插畫跟圖片生成都很強的工具 — Recraft
  7. ChatGPT 的 GPTs 節省了我很多時間
  8. 我的 AI 程式啟蒙工具 — Cursor
  9. AI 讓我看見了不曾想像的世界

創作者經濟與 Web3

區塊鏈也能買股票!代幣化 RWA 協議 Backed Finance 如何實現普惠金融? by GGBear

代幣化「現實世界資產」(Real World Asset, RWA)被認為是最有機會能在今年實現大規模採用的板塊之一。

日前,資產規模最大的代幣化股票發行商 Backed Finance 宣佈,開發團隊已和鏈上匯兌協議(DEXs)Balancer 完成流動性整合,讓投資人首度能透過知名去中心化平台購買股票。

閱讀筆耕 🙋 IMO:美股代幣化

你可能好奇買美股為什麼不直接(海外券商或複委託)買就好了,在區塊鏈上購買有什麼差別嗎?文章中提到:

  • 無需 KYC(實名認證),消弭了地域性限制
  • 自託管資產
  • 一天 24 小時交易,全年無休,解放了時間限制

另外,由於代幣可以被切割得更細,在鏈上買股票的最低交易門檻通常會比傳統市場更低,這也是一大優勢。

  

合約網格教學:做多、中性、做空策略、參數設定、風險、常見問題一次看 by 閱讀筆耕

合約網格(Futures Grid)是一種加密貨幣市場常見的自動化交易策略,透過機器人分批開單、平倉「合約」,幫助投資人在市場波動中刷出利潤。即使人在工作、睡覺,甚至沒時間盯盤,交易也能自動執行,不錯過市場機會。


電子報的最末,向你預告 2/21(五)晚上 9 時【創作者經濟 IMO】線上語音活動,要來探討「萬幣之王」比特幣的方方面面,以及加密貨幣購買與配置的話題! 

raw-image

❍ 時間:2025/02/21(五)21:00(時長約 1 小時)
❍ 地點:Google Meethttps://meet.google.com/xcq-mgae-rbn
❍ 主持人:阿奶幣遊記
❍ 嘉賓:閱讀筆耕

Always err on the side of what’s awesome.

——美國奇幻小說家 Brandon Sanderson

❏ 講師、助教陪跑!鏈習生線上課程全站 75 折!

購課後加入私群,鏈習生的講師和助教們和你一起陪跑,在幣圈學習路上不孤單!每週都有科普型/交易型 AMA 活動,不懂就(文字/語音)問,問到飽!

raw-image

  1. 投資加密貨幣,懂這些就夠了!從新手到穩健獲利的全方位幣圈入門課

浩瀚的區塊鏈世界不是只有比特幣而已,如果你想要有系統地學習這些知識,並且不受人數、時間、場地(海外地區朋友敲碗已久)的限制,不妨研究看看(加密貨幣課程怎麼選?),報名腦哥親授這門 100% 新手友善線上課程。

2. 股票操盤人轉戰幣圈! 精選 10 招實戰獲利策略

另一門課重視實戰,由美國私募基金分析師領軍的專業幣圈投資顧問團隊「呢喃貓」手把手帶大家從已習得的知識基礎上,把一身的武功實際運用出來。

3. 聰明理財 x 精準投資 | 揮別窮忙的 5 分鐘高效加密貨幣投資攻略

最新上線,募資超早鳥優惠價!這門課程專為忙碌的現代人設計,從個人風險評估到 3 大交易指標與量化工具,教你建立一套每天只花 5 分鐘的加密貨幣理財系統,由知名理財專家亨利溫與資深交易員跳跳聯手授課。

raw-image

不論你是完全零基礎的投資小白,或是希望提升獲利能力的新手,都是最適合這些課程的學員;還可以在學員專屬 LINE 社群即時交流,閱讀筆耕也在群裡,歡迎前來與我相認喔!😊

結帳時輸入【創作者經濟 IMO】專屬優惠碼「IMO300」,都可以折減 300 元,讓我們在 Web3 世界裡一起成長學習,還要獲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創作者經濟 IMO
28.6K會員
760內容數
關注各種對「創作者經營」有益的各種話題,例如創作技巧、心態及習慣養成、閱聽方法(輸入)、筆記方法(輸出)、文案、SEO、社群經營、數位行銷、數據分析、不同創作平台比較⋯⋯終而實現創作有價,結成「創作者經濟」的果實。 免費訂閱電子報 https://creatoreconomyimo.substack.com/
創作者經濟 IMO的其他內容
2025/04/22
或許還是有許多人認為想靠自己雙手,堅持走路。​ 而我的目的永遠只有一個,就是讓作品更快好、更好看。 同時,我也更看好,關於創作的未來,​ 是屬於有想法的人,而不是刻苦的人。 ——林育聖
Thumbnail
2025/04/22
或許還是有許多人認為想靠自己雙手,堅持走路。​ 而我的目的永遠只有一個,就是讓作品更快好、更好看。 同時,我也更看好,關於創作的未來,​ 是屬於有想法的人,而不是刻苦的人。 ——林育聖
Thumbnail
2025/04/15
「完美主義」是「高效」的敵人,也可說是我們不想行動的藉口。 一開始不用去想怎麼做才最好,「量大」才有可能「質精」。 ——公益讀書會創辦人 Hugo
Thumbnail
2025/04/15
「完美主義」是「高效」的敵人,也可說是我們不想行動的藉口。 一開始不用去想怎麼做才最好,「量大」才有可能「質精」。 ——公益讀書會創辦人 Hugo
Thumbnail
2025/04/08
忙到過勞的產值其實跟躺平的產值一樣:都超低。 高產值的效率在於懂得選擇,選對的事做。 —— 《The 4-Hour Workweek》
Thumbnail
2025/04/08
忙到過勞的產值其實跟躺平的產值一樣:都超低。 高產值的效率在於懂得選擇,選對的事做。 —— 《The 4-Hour Workweek》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12. 20 Hi親愛的大家,從錯誤中學習 If you're not prepared to be wrong, you'll never come up with anything original. Ken Robinson 如果你不打算犯錯,那麼永遠不會想出任何原創的東西。
Thumbnail
12. 20 Hi親愛的大家,從錯誤中學習 If you're not prepared to be wrong, you'll never come up with anything original. Ken Robinson 如果你不打算犯錯,那麼永遠不會想出任何原創的東西。
Thumbnail
詳細內容請點擊觀看:懂逆向思維有多可怕,比爾蓋茲推薦必讀的《逆思維》,重新思考與改變你的定性思維,顛覆常規,突破盲點的思考方式 - YouTube 在這個快節奏且充滿變數的世界裡,擁有逆向思維的能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逆思維》一書由華頓商學院最年輕的終身教授亞當·格蘭特所著,不僅被比爾蓋
Thumbnail
詳細內容請點擊觀看:懂逆向思維有多可怕,比爾蓋茲推薦必讀的《逆思維》,重新思考與改變你的定性思維,顛覆常規,突破盲點的思考方式 - YouTube 在這個快節奏且充滿變數的世界裡,擁有逆向思維的能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逆思維》一書由華頓商學院最年輕的終身教授亞當·格蘭特所著,不僅被比爾蓋
Thumbnail
生活中要有愚人的勇氣 太瞻前顧後、機關算盡 有時候並不是壞事 但到頭來卻發現 心中所想的路線、提前好久做的準備 80%不會實現 { 人算不如天算 } 有時候不如愚者一樣 想幹嘛就幹嘛 隨性而活 不被腦神經綁架 也是一種浪漫 🌊
Thumbnail
生活中要有愚人的勇氣 太瞻前顧後、機關算盡 有時候並不是壞事 但到頭來卻發現 心中所想的路線、提前好久做的準備 80%不會實現 { 人算不如天算 } 有時候不如愚者一樣 想幹嘛就幹嘛 隨性而活 不被腦神經綁架 也是一種浪漫 🌊
Thumbnail
逆思維:華頓商學院最具影響力的教授,突破人生盲點的全局思考 保持開放的心態,對你的觀點和決定重新思考。
Thumbnail
逆思維:華頓商學院最具影響力的教授,突破人生盲點的全局思考 保持開放的心態,對你的觀點和決定重新思考。
Thumbnail
善事與惡事該如何界定呢? 做著善事,但心想著卻是惡事,這樣能算善事嗎? 做著惡事,但心想著卻是善事,這樣能算惡事嗎? 我們常以眼睛所看到的事來分辨是非對錯 但 真的是非對錯,又豈是那麼容易被判斷出來
Thumbnail
善事與惡事該如何界定呢? 做著善事,但心想著卻是惡事,這樣能算善事嗎? 做著惡事,但心想著卻是善事,這樣能算惡事嗎? 我們常以眼睛所看到的事來分辨是非對錯 但 真的是非對錯,又豈是那麼容易被判斷出來
Thumbnail
流覽了各家通路這一波的榜單,發現今年出版的書籍入榜的並不多,大多數仍是歷年的暢銷好書。那麼,今年有哪些新書值得一讀呢?做為知識型自雇者,我十分關注與閱讀許多與職場生產力、知識變現的商管書籍,也時常分享閱讀心得與觀點。我挑選整理了今年出版的十本好書,包括四個面向。
Thumbnail
流覽了各家通路這一波的榜單,發現今年出版的書籍入榜的並不多,大多數仍是歷年的暢銷好書。那麼,今年有哪些新書值得一讀呢?做為知識型自雇者,我十分關注與閱讀許多與職場生產力、知識變現的商管書籍,也時常分享閱讀心得與觀點。我挑選整理了今年出版的十本好書,包括四個面向。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